發展新質生產力,培養新時代新質人才

徐明玉

2023年9月,習近平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提出了“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2024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國家戰略的新要求,是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新需要,是各領域發展的新目標和改革的新任務。新質生產力理論是對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中國化。馬克思認爲生產力包含三個基本要素,分別是勞動力、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其中勞動力是最活躍、最根本的因素。由此可見,馬克思強調的是勞動的主體“人”的能動作用。毫不誇張地說,新質生產力的新與不新,關鍵在於勞動力是否有新質的特徵,因爲勞動力直接關係到生產資料的使用及其主體作用於勞動對象的效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教育是基礎和先導,人才是根本和第一資源。在高等教育的視角下思考發展新質生產力,首先就要思考如何培養人才,從而強化人才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作用。

着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質人才

教育以服務國家戰略爲己任,當下必然以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爲使命。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爲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提供戰略支撐,提升勞動者素質、培育具有“新質”素養的時代新人必然成爲當下教育的首要任務。高等教育是培養創新拔尖“新質人才”的主戰場,新質生產力從本質上要求高等教育“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能夠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貢獻的優質人才。生產力的迭代、生產力要素的升級、新型生產關係的構建一方面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新質人才,另一方面更爲重要的是需要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新質人才。只有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真正做到對“國之大者”心中有數,新質人才才能成爲與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匹配的新型勞動者。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爲引領,堅持不懈地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推進文化自信與文化自強,纔會培養出既能將擔當民族復興大任內化於心、又能將擔當民族復興大任外化於行的新質人才。唯有如此,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實現爲黨育人、爲國育才的終極目標。

着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新質人才

教育強國需要新質人才,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新質人才,全球發展同樣離不開新質人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教育部等八部門關於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進一步提出:“提升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國際競爭力,加快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時代背景下,中國高等教育的新質人才培養不僅要着眼國內,更要放眼全球。新質人才的培養不僅事關創新人才儲備,國家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更事關全球社會進步。要想提升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競爭力,就需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新質人才。只有具有國際視野,新質人才才能深化對全球事務的認知能力。只有具有國際視野,新質人才才能置身於全球視角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只有具有國際視野,新質人才才能提升在不同文化社會語境下的溝通能力和合作能力。只有具有國際視野,新質人才才能更加理解、欣賞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才能更加包容地立足中國放眼世界,才能更加理性地立足全球反觀中國。高等教育着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新質人才,是推進建設教育強國的關鍵,是拓展對外開放的關鍵,更是推動文明交流互鑑的關鍵。

着力培養具有國際傳播能力的新質人才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需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因此,新質人才不僅需要承擔我國的民族復興大任,還應該承擔推廣民族復興成就的大任。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復興及其成果推廣意味着中國的聲音需要被世界聽到,中國的發展軌跡需要被世界看到,中國的制度優勢需要被世界理解,中國的文化精髓需要被世界感知、接受與欣賞。這就要求新質人才應該具備在世界舞臺上推介中國、擴大中華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影響力的能力。這就要求高等教育需要着力提升新質人才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培養新質人才在國際舞臺上推廣中國智慧、推介中國方案、弘揚中國文化傳統的能力,培養新質人才在全球範圍內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能力,從而提升我國在全球化語境中的傳播效能,增進世界對中國的理解與認可,最終提升我國在全球化語境中的話語影響力和決策影響力。

着力培養具有複合外語能力的新質人才

語言是溝通的橋樑,是實現基礎設施“硬聯通”和規則標準“軟聯通”以及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人民“心聯通”的基礎。外語教育以國家戰略爲指引,在新質人才的培養中發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外語教育需要將創新、質優和先進的“新質”特點貫穿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創新”要求高等外語教育打破同質化的培養現狀,“質優”要求高等外語教育提質增效、培養複合型創新型外語人才,“先進”則要求外語教育要緊跟國家戰略需求,拓展外語教育以語言、文學、文化爲單一技能或單一知識結構的教育格局。同時,在發展新質生產力背景下的外語教育,還要以數字化能力提升爲關鍵,以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爲指向。新時代的新質人才不僅要具有嫺熟的語言技能,還要具有超強的跨文化溝通能力以及全球事務參與能力。外語教育應該積極應對新質生產力發展所帶來的挑戰,培養語言技能嫺熟的國際治理、涉外法治、國際組織、國際傳播等高素質複合型新質人才,爲深化中外交流與合作、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提升國家對外傳播效能貢獻力量。

綜上可見,新質生產力發展與高等教育提質增效互爲支撐,雙向驅動。一方面,新質生產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徵爲高等教育提出了深化改革的歷史重任。高等教育需要在國家的戰略需求和社會發展的實踐要求下,更新教育理念、調整教育目標、更新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手段、提升教育能力,以數字技術驅動、產教融合等手段進一步推動外語教育的創新型改革。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也能夠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高等教育通過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專業強、視野廣、適應力好、綜合素養高的複合型應用型新質人才。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應該着力培養學生的跨學科創新能力、數字能力、國際傳播能力等複合能力,從而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爲服務新時代國家建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應有貢獻。

(作者系瀋陽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副院長)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