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揚羅慧夫精神 長庚與學界設立全球「羅慧夫人道獎」

長庚醫院第1任院長羅慧夫(前排右3),其學生已在臺灣各角落開枝散葉,發光發熱。(長庚醫院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羅慧夫人道獎」獎座是依據羅慧夫醫師的家徽所打造。(長庚醫院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羅慧夫醫師1959年以宣教士醫師身份,帶着一家四口來臺,在臺灣醫療環境百廢待舉之際,奉獻了自己40年的人生,也使臺灣整形外科慢慢開始有了雛形。今年2月,美國整形外科醫學會(ASPS)理事長約瑟夫·洛西(Joseph Losee)寫信給中研院院士魏福全,提到他想在學會設立「人道獎」,表彰全球整形外科醫師的人道典範精神,並以「羅慧夫」爲名,在長庚團隊與學界的努力下募得款項,設立全球「羅慧夫人道獎」 ,預計10月底將在美國頒獎。

在約瑟夫·洛西寫信給魏福全時,他想起長庚醫院整形外科的羅慧夫前院長,正是人道的典範,希望這個人道獎以「羅慧夫」爲名,每年於ASPS年會中頒獎。魏福全認同這是榮耀長庚醫院整形外科的恩師羅慧夫的最好方式,由於草創之初需要一筆基金,於是長庚整形外科系主任林有德立即聯絡歷年院內、外的同門師兄弟,大家得知消息後都立刻無私解囊,在極短時間內募得款項,美國學會也立即召開委員會向全世界公告,基於這個獎項是以羅慧夫醫師命名,學會也取得其家屬的同意,以羅慧夫的家徽打造獎座。

羅慧夫醫師於1959年以宣教士醫師的身份帶着一家四口,自美國飄洋渡海來臺,在臺灣奉獻自己40年的人生。當時臺灣醫療環境百廢待舉,羅慧夫醫師憑藉着將上帝的愛傳遞給病人的信念,使臺灣的整形外科由逆境中慢慢有了雛形,羅慧夫醫師不因種族或是語言上的差異而有所保留,而是以患者的利益作出發,陸續設立全臺第一個加護病房、燒燙傷中心及自殺防治中心。

1976年羅慧夫醫師在王永慶創辦人的延攬下,擔任長庚醫院第1任院長,長庚決策委員會陳昱瑞名譽主委說,今日長庚醫院能在國際上受到矚目,羅慧夫院長功不可沒,在他任內進行跨科功能整合,並創立了全臺第一個顱顏中心。林口長庚醫院執行副院長陳建宗也說,羅慧夫醫師不藏私的傾囊相授,將自己的學生送至國外學習最新的技術,回國後貢獻自己所學。現今羅慧夫醫師的學生也在臺灣的各個角落開枝散葉,發光發熱,讓臺灣人將羅慧夫醫師的愛與熱情繼續延續下去。

羅慧夫相信,「生命中的不完美,可以用愛來彌補(Love Makes Whole)」,正是因爲羅慧夫篳路藍縷、不辭辛勞地爲臺灣醫療環境開疆闢土,致力於人道上的貢獻,纔有了臺灣整形外科今日的榮景。羅慧夫以其雙手與愛,治癒病人殘破的心、靈或是身體,甚至在退休後捐出自己的退休金成立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且繼續組織海外義診行動。其不分國界只爲病人着想的情操,是醫療專業進行人道奉獻的最佳典範,因此美國整形外科醫學會以羅慧夫醫師之名設立「羅慧夫人道獎」,顯得意義特別重大,因爲這個講座不僅給羅慧夫院長及其家人、整形外科、長庚醫院,甚至整個臺灣帶來無上的光榮。

第1屆「羅慧夫人道獎」,經由各方學者專家的熱烈推薦,委員會最終選出「微笑行動」(Operation smile)的創辦人-美國整形外科醫師威廉‧馬吉(William P.Magee)爲今年度的獲獎人,將於今年10月底在美國亞特蘭大所舉行的第90屆美國整形外科醫學年會上受獎,以表彰他40多年來在國際間從事的非營利的志願醫療服務,替窮困的脣齶裂兒童做免費矯形手術,同時培訓醫療志工及捐贈醫療設備和醫療費用給受援國家與合作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