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中國家庭的心酸現象:很多家庭在父母走後,兄弟姐妹就慢慢不來往了
在咱們中國的家庭裡,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就是有很多的多子女的家庭,當父母健在時,兄弟姐妹都很和睦,大家平時也是常常來往的,有什麼事情了也都會相互幫忙。
可一旦父母離世了,那無形的紐帶彷彿斷裂,兄弟姐妹之間的往來越來越少,親情也逐漸變得淡薄。甚至有些兄弟姐妹之間,也會翻臉成爲仇人,從而斷了來往。
就拿我鄰居老張家來說吧。老兩口有三個孩子,其中兩個兒子,老三是個女兒。在老兩口在世的時候,逢年過節家裡可熱鬧了,一大家子近20口人聚在一起,歡聲笑語不斷。
那時候,兄弟姐妹之間就算有些小摩擦,也都不會放在心上,因爲父母在,家就在,親情的凝聚力就在。
父親老張走得早,是母親一個人拉扯着孩子們,日子雖然苦,但一家人的心還是齊的。母親就是那個維繫家庭的核心,她總是叮囑孩子們要相互照顧,血濃於水。
每次家庭聚會,母親坐在中間,看着孩子們聊天打鬧,眼裡滿是幸福,她最大的願望就是孩子們能一直這樣親如一家。
然而,隨着母親去世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了。首先是財產分配的問題。老房子雖然不值多少錢,但在這個三線小城市裡,也是一筆不小的資產。
大兒子覺得自己照顧母親多,應該多分;小兒子覺得大家都有贍養義務,應該平分;女兒呢,夾在中間,本來想緩和兄弟倆的矛盾,可說着說着也捲入了紛爭。
曾經被父母掩蓋的性格差異也凸顯出來,大兒子性格強勢,說話直來直去;小兒子比較敏感,覺得哥哥在欺負自己;女兒呢,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方式,對兩個哥哥的爭執也漸漸感到厭煩。
這還只是財產問題,其實在成長過程中,父母一些不經意的舉動已經在孩子們心裡埋下了疙瘩。
小時候,母親總是把好吃的偷偷留給小兒子,因爲小兒子身體弱,這讓大兒子心裡有些不滿,覺得母親偏心。
這種不滿在小時候還不明顯,可隨着年齡增長,在一些利益衝突面前,就像被點燃的火藥桶。
而且,在贍養母親的過程中,大兒子覺得自己付出得多,小兒子卻覺得哥哥管得太多。雖然母親是他贍養的,但是也給他帶孩子了。而自己的孩子都是自己帶的,所以就應該老大多贍養老人。這種責任承擔上的分歧也讓矛盾越來越深。
就這樣,母親去世後的幾次爭吵,讓這個曾經溫暖的家庭變得支離破碎。以前每週都有的家庭聚會沒有了,兄弟姐妹之間的電話也越來越少,偶爾聯繫也是爲了一些還沒解決的瑣事,說着說着就又吵起來。
原本血脈相連的親人,在父母離去後,因爲性格、生活方式、價值觀的不同,再加上財產和責任問題,關係變得疏遠,甚至形同陌路,這實在是令人惋惜。
聽說在去年春節,老二沒有來老大家拜年,就連祭祖、祭拜父母也都是各自分開去的。
這種現象不是個例,它反映出人性的複雜和現實的無奈。父母就像膠水,把不同的子女黏在一起,當父母不再了,這種神奇的膠水也就失效,那些隱藏在暗處的縫隙就開始擴大,讓家庭的大廈搖搖欲墜。
真希望每個家庭都能在父母健在時,處理好這些問題,讓親情在任何時候都不會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