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纔是“固態電池”的最大贏家!從臺灣來大陸的公司“跑了”!
臺灣地區可能實現了技術的突破,宣佈了全球首個量產固態電池的誕生。
宣稱,充電十二分鐘,續航里程可達一千公里。
這對於中國目前已經強勢崛起的新能源汽車行業來說,絕對算的上是一個爆炸性的新聞了。
正所謂“得固態電池者,可得市場”,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臺灣所公佈的這個電池的突破。
以及其背後的這家公司吧。
二零一九年,一家來自臺灣地區的電池研發公司輝能科技聲稱。
自己已經找到了可以量產廣告段SUV電荷的蔚來,想着試着尋求一個固態電池的合作。
在當時的時候,其實,還沒有多少人可以瞭解到固態電池技術的原理。
當時的時候,汽車上面所用的動力電池基本都是鋰離子電池,需要液態的電解液。
但是固態電池的話就已經是突破了原有的技術定式了。
就算很多的電車電池方面的專家也只是聽說過有這方面的研究。
但似乎這個號稱着可以完美解決電池的安全性,續航,充放電的等等問題的新科技。
目前好像一直也未落地,還存在於實驗室當中。
不過就是這樣一家名氣不大,口氣很大還是來自臺灣的一家公司。
就敢對外宣稱說自己將很快實現自主研發的固態電池的量產。
這在當時的電動汽車的市場環境當中,任誰聽了都得十分的心動吧。
當時的蔚來已經是中國裡面造車的先鋒了,其公司背後也是有着許許多多的投資大佬。
對於這種新技術,蔚來公司自然也是想蹭個流量熱點。
於是,雙方也是很快的就達成了合作意向。
在而當時,輝能科技創始人楊思枏聽到這個消息以後也是開心不已。
來自臺灣的楊思枏從小的時候便已經是“學霸”了。
大學的時候就考入臺灣最好的大學化工系,甚至研究生加入了材料化學所當中。
畢業以後他的同學們也都紛紛的出國深造了,但是楊思枏就想着自己找找機會創業。
在2000初的時候,當時的液態鋰電池已經有了成功的產業化。
他也正好是專業對口,便加入到了一家臺灣名叫超能源的公司當中。
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社會磨鍊等等,他也是遵從自己的內心創辦了一家輝能公司。
致力研發於固態電池。
輝能公司在進軍大陸市場以後,也是進行一個迅速的市場佈局。
特別是剛剛進入造車業的公司們成爲了他的潛在客戶。
除去他們與蔚來進行合作以外。
他們還跟威馬汽車,天際汽車等等新品牌達成了電池合作意向。
當然除了直接面向這些造車企業,提供電池的業務等。
輝能也是打算準備將自己的固態電池的知識產權的IP拿出來。
跟我們大陸的電池廠進行一個合作。
就比如在二零一九年的四月的時候。
輝能就授權了一家電池能源廠他們固態電池的知識產業。
輝能提供一些的生產技術,生產核心和設備材料。
並且也是一直協助着建廠規劃和指導。
此時,立志要生產固態電池的輝能也是在大陸上春風得意。
而輝能不斷地吸收着大量的資本進廠。
一汽汽車的產業基金,丹豐資本,春華資本也都皆參與到了投資大軍裡面。
而且外資也是有着不少紛紛進場,比如法國銀行,德國大衆等等。
其中最出名的應該就是德國奔馳了。
根據一些相關的報道稱。
在二零二二年的時候,輝能科技就已經獲得了梅賽德斯德馳的將近億歐元的投資。
並且也是宣佈了簽署技術合作等等協議,共同開發電動汽車固態電池。
但是在如此“內卷”的中國新能源市場當中,輝能真的能站穩腳跟麼?
輝能曾經一九年進軍大陸的時候所合作的一些汽車廠家。
比如威馬,天際等汽車企業也是相繼的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挨個倒下,宣佈破產。
而且蔚來汽車也是最後並沒有採納輝能所提供的固態電池方案,最終也是選擇了衛藍新能源。
並且輝能早就宣佈出在杭州臨安區所建設的項目也一直未能成型。
並且不少好奇的新能源電動汽車的愛好者也紛紛去調查了一下這家公司。
發現這家公司從來到大陸以後也一直並沒有一個實質性的項目創造。
因此也是有不少觀點認爲,輝能科技其實就是一家“半吊子”公司。
甚至不少網友也是諷刺的議論道,“這該不會是一家騙子公司吧”。
最終,“雷聲大雨點小”的輝能還是未能在中國的大陸上面站穩腳跟。
而是灰溜溜的回到了臺灣。
不過,好像回到臺灣以後,輝能更加的“囂張”了。
二零二三的下半年的時候,臺灣的媒體就非常驕傲的發文到。
輝能科技目前已經最先的在臺灣研發出了可用於電動汽車的固態電池。
這個消息也是震驚了整個電動汽車的行業。
二零二四年初的時候,輝能公司也是宣佈出即將在臺灣的工廠當中進行一個小規模量產。
預計固態電池的產能將提供給超過二萬臺新能源電動汽車。
沒過多久,輝能公司創始人甚至再次公開發言到。
輝能即將前往法國投資一個五十二億歐元建設固態電池廠。
甚至非常直白的就是說到,我們輝能公司因爲一些政治因素不想再臺灣擴大更多的產能。
並且我們也不再將是一家臺灣公司。
這句話一出,不少人也是直接的就氣炸了。
臺灣媒體也是紛紛的議論道臺灣是否因爲地理緣故政治因素導致投資環境的惡化呢。
最終這家在臺灣創立的公司,先是來到了大陸尋求發展,最後沒能站穩腳跟。
轉身灰溜溜的再次回到臺灣出發,最後在致力於新能源發展的歐洲法國當中尋找到了機會。
輝能科技最後到底能否在遠不及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內卷的歐洲當中取得成功呢?
這或許一切的答案就要交給時間來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