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之死引發案量逼死人怒火 臨牀心理師:害怕被貼標籤難求助

司法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士林地院刑事庭法官李昭然凌晨自臺北市法官宿舍墜樓,死訊傳出,法界愕然,有法官埋怨刑案案量多到不是一般人負荷,質問「司法院到底有何作爲?」嘉義臨牀心理師林姿吟擔任嘉義地院家事庭調解委員,她說,法官工作有太多不爲人知的辛苦,害怕被貼上能力不足的標籤,難以啓齒求助。

林姿吟說,法官判刑無論勝訴或敗訴兩方都不滿意,勝訴的會認爲被告判得太輕,敗訴的則認爲判得太重,兩邊都不是人,但法官是人,會有挫折感的。工作使然被迫社交孤立:爲了迴避相關當事人,有時連朋友邀約吃飯都戒慎恐懼,就怕飯局上剛好遇到案件相關人士,只能限縮自己的社交圈。

面對當事人的負面情緒:來上法庭的沒有是開心的,常常把氣就出在法官身上;而法官在面對無理取鬧的當事人,除了得努力禮貌和理性處理,還要面對被申訴的可能。反而是她敢幫法官罵不講理的當事人。

林姿吟表示,法官面對社重大案件鄉民的謾罵及嘲諷,又不能爲自己辯駁,只能默默承受。害怕被貼上能力不足的標籤,難以啓齒求助:反而是協助法官的書記官或法官的助理還較願意向心理師求助。法官辦案壓力狀況跟警察很像,但在警政署大力宣導與挹注外部資源後,警察求助意願大有提升,因爲警察有配槍,若壓力過大調適不來,危險性是比法官更高的。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