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如有8大症狀應警覺 恐是最常見癌症「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兒童癌症基金會爲了鼓勵癌症家庭不要放棄希望,特別在基金會成立40年與九月兒童癌症關懷月之際,於 9月5日至9月18日、每日上午9點至下午17點舉辦《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來敲門時 別怕!越過「白」日「惡」夢後有彩虹》親子共學圖文特展。(兒童癌症基金會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癌症是僅次於意外事件、造成兒童死亡的第2大原因,在每年新發癌症的500位癌童中,以新發個案數約125位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發生率最高。儘管抗病之路沉重且漫長,但積極採納正規治療,約有8~9成的癌童可治癒,剩餘1~2成治療反應不佳、疾病復發的患者,除異體幹細胞移植外,細胞免疫治療的一次性注射,亦有望帶來治癒曙光。若兒童出現骨骼或關節疼痛、蒼白疲勞虛弱、淋巴結腫塊等8大症狀,就應及時就醫。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東燦表示,所有兒童癌症之中以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pALL)佔比最高,發生率高達2成5,平均每4個癌症兒童就有1人罹病。兒童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博文表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好發於未滿18歲的兒童,以3~5歲之間居多,成人發病的機率則較低。

陳博文表示,患者在發病後,淋巴系統與骨髓會製造出過量且不成熟的淋巴細胞,這些多而無用的淋巴細胞會壓迫正常血球、淋巴細胞的生成空間,全面衝擊身體機能,也因病程發展快又猛,未及時採納正規治療,短短几個月就會造成生命危險,至今仍是造成最多兒童死亡的癌症之首。

儘管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程發展快速,但初期的症狀卻不典型。陳博文說,民衆容易與病毒或細菌感染、撞傷、生長痛等搞混,若兒童出現8大症狀,包含骨骼或關節疼痛、蒼白疲勞虛弱、淋巴結出現觸壓無痛感的腫塊、皮膚紅疹、莫名發燒、腹脹腹痛、瘀青與流血不止、食慾不佳,應提高警覺,及時帶孩子到小兒血液腫瘤科進行骨髓與血液檢查,爭取更高的治癒機會。

剛晉身新手爸爸的公益活動大使黃子佼表示,兒童血癌雖然無法預防,但可以透過了解疾病衛教與治療方式來緩解焦慮感,還能幫助兒童掌握黃金治療期。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只要積極治療,約有8~9成可在第一線的化療與標靶藥物階段治癒,但兒童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臺大醫院小兒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周獻堂說,仍有1~2成的癌童可能因基因的關係,對化療反應不佳或是容易復發,過往這些兒童須完成異體幹細胞移植纔有機會控制與爭取治癒,不僅需先配對到合適的幹細胞,還須採用高劑量化療,纔有機會暫時殺滅癌細胞,容易留下永久性後遺症,未來發生癌症的風險也會增加。

此外,周獻堂表示,爲了避免植入的幹細胞攻擊原本癌童自身的器官,這些兒童可能需要終生服用免疫抑制劑,治療時間從2~3年延長爲終生抗戰,餘生可能都暴露於感染的風險中,飲食、外出都有諸多限制。

所幸,現已有細胞免疫治療可用。周獻堂表示,目前臨牀上有2種方式,傳統的細胞免疫治療,透過大量複製免疫細胞儘可能的增加殺滅癌細胞的機會,另一種則會先在免疫細胞上安裝上可以精準找出癌細胞的基因,如同導彈一樣精準殺滅癌細胞,一次性治療即有望迎來治癒曙光。由於治療武器來自於自身,無須受到高劑量化療的折騰。目前國內已有1例成功的細胞免疫治療成功案例,由於治療費用容易對患者家庭帶來較大的經濟負擔,他希望政府聽見癌童家庭的心聲,藉健保資源支持癌症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