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解讀|阮青談全面深化改革舉措

【編者按】

2024年7月21日,《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發佈,《決定》提出,到202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週年時,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近日,澎湃研究所舉辦“中國2029:五專家解讀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系列研討會。

8月13日,上海市政協常委、經濟和金融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阮青做客“澎湃下午茶”,深入解讀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重點內容與關鍵舉措,並結合上海實際,探討了在新形勢下如何當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排頭兵。

上海市政協常委、經濟和金融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阮青 澎湃新聞 周平浪 圖

歷史關鍵節點:全會具有重大標誌性和開創性意義

阮青首先詳細分析了二十屆三中全會在中國改革進程中的重要性和歷史地位,指出其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重大標誌性和開創性意義,是繼十一屆三中全會和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又一次承前啓後的十分重要的會議,是在新時代背景下,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所進行的一次全面部署。

阮青認爲,全會《決定》不僅全面總結了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實踐,還針對新時代面臨的新挑戰,提出了全局性、引領性和戰略性的改革措施。同時,《決定》明確了到2035年的總體改革目標,並設定了時間表,提出必須在未來五年內完成的多項艱鉅任務。可以說,二十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新一輪改革的集結號。

2023年11月,黨中央成立二十屆三中全會文件起草組,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文件起草組組長,親自謀劃,全程指導,爲《決定》把脈定向。爲確保改革措施的科學性,起草組進行了長達七個多月的深入調研,運用重點課題研究、實地調研訪談和專題論證相結合方式,形成了一批分量重、措施實、成色足的改革措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決定》是能夠對改革起到全局性、引領性作用的文件,必須更加突出重點,不能搞成各方面具體工作舉措的拼盤。經過各方面共同努力,形成了《決定》這樣一份高質量的綱領性文件。

對於全會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國際輿論普遍認爲:中共這次三中全會是觀察中國未來政策走向的“風向標”,將會深刻影響中國未來5年甚至更長時期的發展態勢,也將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

放眼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和政黨,能有我們這樣的政治氣魄和歷史擔當,敢於大刀闊斧、刀刃向內、自我革命,也沒有哪個國家和政黨,能在這麼短時間內推動這麼大範圍、這麼大規模、這麼大力度的改革。

迴應“三個”面對:《決定》推出涵蓋多個領域的重大改革舉措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羣衆的新期待,深化改革是應對複雜現實挑戰的關鍵,《決定》提出了一系列涵蓋多個領域的重大改革舉措,這些舉措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清晰的路徑和堅實的制度保障。阮青對此進行了深入的解析。

首先,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決定》強調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原則,即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要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進國有經濟佈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向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係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

阮青認爲,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是《決定》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基於這幾年我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戰,對相關改革舉措作出新概括、新論斷。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核心目標,通過推動技術革命轉型突破、生產要素創新配置、產業深度轉型,來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爲特徵的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突出因地制宜,特別是我國量大面廣的傳統產業,數智化綠色化改造和升級,潛力巨大,國際國內這方面的成功例子也比比皆是。

促進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決定》在強化對先進製造業的支持、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等方面提出具體舉措。這將推動製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完善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政策體系,促進平臺經濟發展。

關於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決定》圍繞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效能進行部署,內容很具體深入,比如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要更清晰定位、更重視策源、更充分保障、更有力激勵和更深入開放。

關於基礎研究,阮青強調要重視交叉學科的發展。他以長三角地區高校加強跨學科基礎研究協同爲例說明其成效。《自然》雜誌五位學者在訪談中提到,在學科之間的橋樑上,會有魔幻卻又實實在在的事物發生。許多項目都證實了這一點——無論是大項目還是小項目,無論是在學界之內還是之外,無論是有意推動的結果還是偶然產生的結果,應通過科技政策和資助手段來鼓勵這樣的項目。

阮青還指出,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是《決定》部署的重要任務,應當完善國家戰略規劃與政策統籌協調機制,以實現財政、貨幣、產業、價格和就業等政策協同發力,完善宏觀政策一致性評估。深化財稅體制改革,通過優化稅制結構和增強地方自主財力,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以更好地支持國家重點戰略。在金融體制改革方面,則需要推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的發展,確保更多的金融資源有效流向實體經濟。

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同樣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指出,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具體是指我國將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確保在產權保護、產業補貼、環境標準等七個領域實現規則的相通相融,打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同時,要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強化貿易政策與財稅、金融、產業政策的協同,應對貿易數字化、綠色化趨勢,建設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全球集散分撥中心,發展新型離岸國際貿易業務。

完善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加強民生保障等也是《決定》中提出的重要舉措。隨着人口流動趨勢的變化,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將吸引更多要素和人才集聚。爲此,改革戶籍制度和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將有助於釋放內需潛力,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在民生領域,要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完善就業優先政策,支持新就業形態的發展,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同時,面對人口老齡化挑戰,要健全人口發展支持體系和服務體系,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發展。在阮青看來,這些改革措施共同推動和諧社會的構建,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以人民爲中心的價值取向。

上海:當好改革排頭兵,將《決定》轉化爲“施工圖”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任務艱鉅且緊迫,上海肩負着重要責任。

阮青認爲,上海需要從多個方面全力貫徹落實全會精神。首先,上海需要把全會精神與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緊密結合,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交辦的重大改革任務,確保黨的領導貫穿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過程,以釘釘子的精神落實各項改革任務,將《決定》的“大寫意”轉化爲“工筆畫”“施工圖”,一個一個節點地紮實推進。

上海必須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充分發揮龍頭帶動和示範引領作用。具體而言,要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爲人民”的理念,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推動形成超大城市智慧高效的治理新體系,並建立都市圈同城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又如,上海還應加快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提升航運保險的承保能力和全球服務水平,並推動海事仲裁製度規則的創新。再如,對於主導產業和重大項目,上海應爭取國家支持,優先保障合理用地,使優勢地區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在建設高水平市場經濟體制方面,上海應扮演先行者的角色。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要深入推進資本、土地、技術和數據、能源和碳交易等要素市場的建設,提升要素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和效率。與此同時,上海還需要通過擴大制度型開放來推動改革,加快推進自貿區改革以及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的有序開放。

在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改革領域,上海要力求集成突破,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同時,在落實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中,上海還需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加強重大改革舉措的協調,共同推動更高更強一體化發展。

在講座接近尾聲時,阮青引用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的名言:“動盪時代最大的危險不是動盪本身,而是仍然用過去的邏輯做事。”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我們必須改變原有的思維模式,躬身入局,置身事內,勇於迎難而上,成爲深化改革的促進派和實幹家,推動改革不斷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