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邁過1000萬輛後,比亞迪如何打贏下半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鞏兆恩 廣州報道

從第一臺新能源車上市,到第一個500萬輛,比亞迪用了15年;而從500萬輛邁向1000萬輛,比亞迪僅用了短短的15個月。

從2003年跨界進入汽車行業,飽受“一個做電池的,怎麼敢做汽車?”的質疑,到如今狂飆成爲全球首個下線1000萬輛新能源車的企業;從2004年攜3款新能源概念車首次參加北京車展,沒人相信新能源的未來,“大家看不懂,也看不上,更看不起”,到三十年之後成爲中國最“吸金”的車企。

三十而立,是比亞迪的逆襲故事。“敢想敢幹敢堅持,才讓比亞迪走到了今天。”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在第10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發佈會現場表示。

站在千萬輛基礎上,來到汽車產業競爭的下半場,也是王傳福造車事業的下半場,比亞迪的故事,不想止於規模。

上半場斷檔式領先

1994年王傳福辭去體制內工作,在租來的辦公室成立比亞迪公司,做老本行電池,供應給手機等電子消費品。

2003年,美的、奧克斯等國內第一股跨行造車風起之時,已在港股上市的比亞迪收購秦川汽車正式進入汽車行業。“電池企業”跨界而來,資本市場率先給出質疑,剛轉到汽車行業的第一天,比亞迪股價暴跌20%,被狠狠地潑了一瓢冷水。

2004年,比亞迪攜3款新能源概念車首次參加北京車展,彼時燃油車與合資品牌是車展的主角,沒有人相信新能源的未來。

2008年,比亞迪發佈了全球首款量產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F3DM,搭載了全球首創的DM混動技術,屬於比亞迪的新能源故事在此展開。

篤定於插混,是王傳福的堅持,今天來看助力比亞迪登上“銷冠”的制勝關鍵,在當年是一場鋌而走險的選擇。

2018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首次突破100萬輛,達到125.6萬輛,同比增長61.7%。但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不到5%,比亞迪主攻的插電混動市場容量更小,當年銷量僅27.1萬輛,僅佔新能源汽車總銷量的21.6%,佔純電動汽車銷量的27.5%。

“即使走錯了也認了”談及插混路線,王傳福曾表示,當時插電混動市場份額小,技術需要進一步優化和突破,這條路線當時被諸多汽車公司放棄,比亞迪內部對此也有爭議,但自己還是拍板要咬牙堅持下去。

“2019年是比亞迪的至暗時刻,差一點就活不下去了。”王傳福表示,2019年比亞迪的利潤同比下降了40%,全線大收縮,已經是命懸一線,能繼續走下來,靠的就是對技術的信念。

2022年3月,比亞迪停止了其燃油車的整車生產,成爲中國市場第一家宣佈停產燃油車並付諸實踐的車企。也是在這一年,不被看好的插混路線逐漸走向主流。2022年以來,插混車銷量同比增速超過純電車型,市佔率也節節攀升。

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1~9月,純電動汽車零售銷量爲412.4萬輛,同比增長17.7%;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銷量爲219.7萬輛,同比增長69.0%;增程式混動汽車銷量爲81.1萬輛,同比增長109.8%。

混動市場在今天還在持續升溫,比亞迪成爲市場當中的重要貢獻者。

同時,作爲自主品牌率先下場,比亞迪也率先在當時20萬元左右的合資品牌天下中,打破了價格壟斷,逐步在市場中被消費者看到。

在如今1000萬輛新能源規模中,依然可以找到這一價格邏輯。在今年1~10月比亞迪的銷量中,主打10萬至20萬元區間的王朝+海洋累計銷量爲308.18萬輛,佔總體95.2%。20萬元以內的車型爲比亞迪千萬級的規模做出了大部分貢獻,在低價格帶中的長時間摸索,也讓比亞迪成爲國內多輪“價格戰”的執掌者。

主要動力形式匹配插混市場的快速增長節奏,主要產品定價擊中中國汽車消費市場最龐大的價格區間,比亞迪的豪賭迎來了勝利。10月,比亞迪單月銷量超過50萬輛。換言之,比亞迪已經具備了每2個月交付百萬輛汽車的能力。

敢想、敢幹、敢堅持,是比亞迪30年來一直堅持的工程師精神,也是王傳福對比亞迪這三十年來成就的總結。電動化上半場的斷檔式領先,在成立三十週年的時候,一一顯現:

銷售規模上,比亞迪成爲全球首個下線1000萬輛新能源車的企業,甩開特斯拉;與燃油車市場同臺競技,比亞迪銷量連續多月超過上汽集團,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易主;

盈利水平上,今年前三季度,比亞迪252.38億元的淨利潤,幾乎等同於上汽、長安、廣汽、長城、賽力斯五家車企的淨利總和,日賺超1億元。第三季度營收突破2000億元,這也是比亞迪作爲一家新能源汽車公司,首次實現季度營收超越特斯拉,不過單季利潤上和特斯拉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下半場豪賭千億

今年一月的比亞迪夢想日上,王傳福也表示是比亞迪率先喊出“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能化”的口號。儘管銷量亮眼,但智能化並非比亞迪核心優勢,相比一些率先投入智能化的新勢力們,比亞迪起步較晚。坐穩新能源汽車龍頭寶座後,比亞迪開始向相對薄弱的智能化方面發起衝鋒。

換言之,下半場的競爭中,智能化成爲關鍵之爭,比亞迪不能再只靠規模取勝。

“補課”下半場,比亞迪宣佈投入1000億元,發力人工智能與汽車相結合的智能化技術。推動品牌實現全面的智能化進階,在接下來的競爭中贏得話語權。

比亞迪集團高級副總裁、汽車新技術研究院院長楊冬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半夜經常接到董事長王傳福的電話,兩人交流主題不外乎一個——智能化,此前雙方聊的更多是動力技術。“比亞迪現在第一重視的就是智能化。”

據其透露,比亞迪希望在兩年內讓中端及大衆車型都用上高階智駕,甚至10萬元以下的車型都要有,“會自研,也會和供應商協同,誰做得好用誰”。

在策略上,比亞迪秉持着內部賽馬、封閉開發、供應商協作等多種方式,開始補課。

今年6月,比亞迪成立自研智能駕駛團隊“天狼”和“天璇”開發部,兩大自研團隊規模已經達到了近800人,在上海松江進行封閉開發近兩個月時間。獨立運作,由不同的智能駕駛老將率隊,彼時也被外界視爲比亞迪智能化的內部賽馬。

但時隔四個月後,有消息傳出兩個團隊已完成整合,加速自研算法量產。整合後初步的自研智駕落地時間是明年年中,包括高速智能領航和城區智能領航功能,落地車型選擇了比亞迪百萬元級高端品牌仰望。

據悉,目前比亞迪在智能駕駛領域擁有超過4000人的團隊,僅軟件工程師就有3000人,據悉自動駕駛團隊一個月發工資就要10億元。從規模來看,比亞迪智駕團隊僅次於華爲,後者2023年底的智駕團隊超過7000人,超過小鵬、極氪、蔚來、小米等智駕團隊規模。

王傳福表示,比亞迪持續加碼智能駕駛,已自研車載計算平臺,成立感知實驗室、研發端到端大模型,並自建超算中心,要將智能駕駛提升到比亞迪在三電領域的相當水平。

“比亞迪在智能駕駛的總體規劃上,採用的是雙線並行,既開放合作,也獨立自研。”比亞迪集團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雲飛曾表示。

因此,在自研之外,比亞迪也與華爲達成合作,聯合開發方程豹新車型,二者聯手打造的搭載華爲乾崑智駕ADS 3.0的首款車型方程豹豹8,已於不久前上市。

智能化下半場已來,行業節奏加速,車企紛紛加碼智能化,從開城大戰到有路就能開,從BEV+transformer到端到端大模型上車。

對於比亞迪來說,不難看出當前自研與合作的重點仍聚焦於仰望、方程豹等高端品牌上。行業中高階智駕功能加速向低價車型普及,如何在自家15萬元級的主要價格區間普及智駕,是比亞迪補齊智能化短板的關鍵一步。

目前,在比亞迪擁有定價權的20萬元以下市場,新勢力、傳統車企、合資品牌都在爲其加碼智能化,更多激光雷達、智能駕駛方案等軟硬件供應商也在極力降本,攻克中低端市場的智駕難題。

以小鵬MONA M03爲例,將小鵬行業第一梯隊的智能化體驗打進15萬~20萬元市場以內,迅速帶動該車起量,並幫助小鵬在規模上走出低谷,也爲20萬元以下車型的智能體驗,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對於20萬元以內絕對的統治者比亞迪來說,突圍的時刻到了。亮眼的智能化對比亞迪拿下更多的中高端品牌市場、撬動更大的商業槓桿也不可或缺。

來到戰役的下半場,是比亞迪的智能化下半場,也是王傳福造車事業的下半場,爲此,比亞迪賭上千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