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公司觀察】“雷軍罵人”爭議火熱 AI克隆的邊界在哪裡?

國慶假期期間,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上出現大量“雷軍罵人”的惡搞視頻。

在視頻中,作爲企業家流量擔當的“雷軍”,銳評了假期長短、堵車、調休等熱門話題,言辭犀利,且時有不雅髒話穿插其間。部分平臺上相關話題瀏覽量過億。有網友調侃“雷總,最近你怎麼在罵人”“國慶上網被雷軍罵了整整7天”。

對此事件,雷軍回覆了三個憤怒表情,以表達態度。這一方面說明,其本人已經知曉此事;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作爲企業圈頂級流量背後,所掩藏的氣憤和無奈。

此類視頻中的聲音並非出自雷軍本人,而是AI配音。去年網絡平臺上也曾有一批AI克隆語音爆火出圈,以“AI孫燕姿”爲代表的AI克隆歌手語音包風靡一時,同時也有利用AI克隆“郭德綱秀英語”等嫁接式品類出現,不過,當時市場普遍認爲,它們給市場帶來的更多是娛樂效應。

與前一輪不同,本輪克隆雷軍聲音的AI語音,迅速引發廣泛爭議。這一方面與AI克隆和雷軍本人平日風格之間的巨大反差有關;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雷軍罵人”已經具有惡搞意味,部分內容已超出一般開玩笑玩梗的程度。

例如,除了罵人、吐槽之外,還有具有造謠嫌疑的,比如“雷軍”說要投資建設某某大學等;還有的內容駭人聽聞,比如“雷軍”說要用小米SU7撞人等。當前,這些視頻正在被平臺下架中。

與此前AI同類應用的娛樂性相比,這一輪更多的是引發了市場某種程度上的反感和擔憂。對此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觀察。

比如在法律視角下,擅自使用他人肖像和聲音進行編輯合成,甚至發佈具有辱罵和誹謗性質的內容,侵犯相關民事權利。再比如,在技術倫理視角下,如何最大程度避免技術應用中的“人格誤導”,完善訓練過程的數據保護等。

從產業視角來看,這種現象映射出,很多AI應用在現階段仍然處於草莽時代,邊界感尚不明晰。例如,目前市面上有大量AI配音的小程序,用戶可以隨意選擇多元人物聲音,或者輸入文字生成對應聲音,便可借用他人的聲音發表言論。

肇始於2022年底的AIGC浪潮以來,包括字節跳動、百度、阿里、騰訊等在內的互聯網大廠都已經推出基礎大模型,並且擁有很強的泛化應用能力。這些創新技術應用本無邊界。以AI配音爲例,一方面,它能爲創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讓內容創作更加多元化;另一方面,AI配音也存在被濫用的風險,不當使用可能會涉及侵權等問題。此前,就有直播帶貨頂流陷入“錄音門”,事後警方發佈通報,證實了AI工具僞造,並傳播不實內容。

實際上,AI生圖同樣如此:一方面爲創作者提供方便,另一方面也有可能被濫用違法。倘若沿着市場擔憂的路徑往更多元方向演進,AI換臉、AI裸照等更加恐怖的事件,不排除發生的可能。從這個角度看,“雷軍罵人”很可能會成爲AIGC泛化應用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案例。

任何機遇都會同時伴隨挑戰。對於大模型企業來說,一方面需要關注技術本身的迭代,另一方面也要緊守數字倫理的底線。而對於監管來說,在某些特定階段,AI監管曾面臨“不知何處下手”的問題,而“雷軍罵人”案例說明,防止技術濫用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維。誠如比爾蓋茨所言,“須確保數字技術爲我們帶來的是好處,而不是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