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削弱俄羅斯經營中亞 學者:中國的難得機遇

中歐班列。(圖/新華社)

俄羅斯因俄烏戰爭大幅削弱實力,在其傳統勢力範圍的中亞,大陸正在推進自身影響力。學者認爲,北京近期在中亞的經營,顯示中俄關系與西方傳言不符,起碼目前並非「上不封頂」。

大陸近期在中亞經營頗爲積極,上月底,因俄羅斯不再反對,商討20多年的中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鐵路計劃宣佈將於明年動工。接着,本月8日,中國大陸與中亞五國一致同意建立「中國+中亞五國」元首會晤機制,達成王毅所稱的「最重要成果」。

大陸民間智庫察哈爾學會國際輿情研究中心秘書長曹辛在《金融時報》中文網撰文指出,這兩件事都是中國今年在中亞的戰略性發展,過去都是因爲俄羅斯的作用,中國難以操作,而今天的顛覆性變化,不能說和俄羅斯深陷烏克蘭戰爭無關。

曹辛認爲,考慮到俄羅斯一直視中亞五國爲自己勢力範圍的事實,因此近日中國與中亞關係發生的上述變化說明:中俄關系與西方傳言不符,起碼目前並非「上不封頂」。

曹辛指出,一直以來,中國對與中亞五國在能源和地緣交通乃至政治方面抱有合作的強烈願望,中亞五國也是如此,但由於視中亞爲自己勢力範圍的俄羅斯的阻礙,這種合作一直難以拓展,實際上是以有限合作爲主要行爲方式。而當前的俄烏戰爭,導致普丁已經無力經營中亞,這給了中國實現自己中亞目標的難得機遇。

曹辛表示,俄羅斯出兵烏克蘭並深陷其中之後,導致了兩大直接後果:一是西方對其經濟實施極限制裁,經濟實力大降;與此同時,西方還封鎖了俄羅斯通往歐洲的陸上和空中交通,這使得俄羅斯事實上已經喪失了繼續經營中亞的經濟能力,哪怕是原先非常有限的能力。此外,因爲俄羅斯受到西方經濟制裁,作爲歐亞經濟聯盟的中亞成員也將會受損。在這種現實下,中亞當然願意和中國合作。

同時,大陸也有加快與中亞合作的迫切性。曹辛解釋,因爲中國「一帶一路」的中歐班列大多數是先抵達莫斯科、再轉赴歐洲其他國家的,而現在因爲俄羅斯被西方封鎖了西進的陸上和空中交通,導致中國「一帶一路」受阻,中國迫切需要經中亞開闢另一條鐵路通道以進入歐洲。對俄羅斯來說,在當前如此被動的狀況下,特別是在戰略上被西方國家遏制和圍堵,客觀上也不便或無力阻止中國進入中亞。

曹辛評估,目前基本可以確定,即便年內俄羅斯可以結束對烏克蘭的戰爭,但其經濟受到西方制裁和通往歐洲的交通受到封鎖,仍然是短期內難以改變的事實,因此對中國此番在中亞發展的前景,可以保持樂觀。

對於「中國+中亞五國」元首會晤機制的確立,曹辛認爲,這意味着,中亞事實上已經形成了兩個各自獨立的外交機制平臺。一個是以俄羅斯爲中心的平臺,包括歐亞經濟聯盟、集體安全組織,以及獨立國家聯合體;而另一個則是「中國+中亞五國」元首會晤機制,它們之間的關係,未來值得高度關注。

曹辛分析,「中國+中亞五國」元首會晤機制雖然剛剛成立,但它有中國這個強大的經濟體作爲後盾,而且中方自身有主動的動力,因此未來無論是能源還是交通的合作,相信前景都會看好。同時這些項目也會給中亞帶來不錯的商業和地緣政治回報,因爲按照任何標準,中國都是大買家,同時鐵路交通的建設,也會進一步將中亞和中國、歐洲緊密聯繫在一起,從而讓中亞走出前蘇聯的範圍,走進更加廣闊的地緣政治空間。

從另一方面看,中亞國家並不願意被籠罩在大國博弈的空間內,更不願意被大國所掌控。在俄烏戰爭中,中亞五國沒有一國贊成俄羅斯的出兵行徑,多公開表示中立或沉默。這一點對與中亞打交道的國家來說,有着借鑑和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