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綠富同興”的治沙路
“苗子往密點、往深點,要不就幹了。”
指揮大夥種植檸條的李文明是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當地的牧民,也是鄂托克旗隆政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2021年配合政府生態治理工程,他把自家的1050畝草場全部種上了檸條。
由於管護得當,他種的檸條當年大面積成活。草場上,星星點點的綠色讓周圍的牧民們看到了希望,開始找他幫忙種檸條。如今三年過去了,找他的人越來越多,爲了趕種植季,李文明和其他四戶牧民成立了合作社,購買了大型機械,幫助當地農牧民大規模種植檸條。
“這個檸條就是好,天然優質牧草,不管天旱雨露就這麼活着呢,三十年、五十年死不了。”李文明說。
檸條屬多年生灌木,根系發達,耐寒又抗高溫,非常適合在鄂托克旗這樣的半固定和固定沙地上生長。三年檸條長成後,可以作爲牧草讓牲畜直接採食,也可以在平茬後,加工成飼料供牛羊食用。
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地處毛烏素沙地和荒漠草原過渡區,沙化土地面積佔全旗國土總面積56.9%。草場退化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多年來,當地人一直在努力恢復植被。
近年來,鄂托克旗積極探索推行“先建後補”的合同制管理模式,主攻檸條灌叢草場修復治理和營造檸條灌木林,產生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有效提高了生態建設質量和農牧民收入。
“先建後補”就是農牧民自己先在沙地種植,驗收達到標準後政府給予補貼。據瞭解,2023年全旗申請約500戶,土地共45萬畝,通過全方位的驗收,列項30萬畝,447戶。在驗收環節,蘇木鎮、林草局、嘎查村相關負責人及農牧民本人需到達現場,按照驗收標準來驗收,檸條成活率達到70%即可籤合同,按照4:3:3的支付比例,第一年驗收達標後支付總補貼款40%,直接打在農牧民一卡通賬戶裡。
鄂托克旗烏蘭鎮烏蘭柴達木嘎查牧民楊達萊2023年種了2800畝檸條,投入了182000元。第一年驗收,成活率就達到了70%。按照每畝草場補貼339元計算,他拿到了第一年40%的項目款,共計379000元,純收入17萬元。接下來的兩年,如果檸條管護的好,成活率仍保持在70%以上,他還能領到52萬元。
對於成活率在第一年沒達到70%的,通過補種,第二年成活率達到要求也可以列入項目,拿到項目資金。對於成活率仍低於70%的農牧戶,旗林草局會進行技術指導,督促農牧戶補植補種,直到成活率達到 70%以上,纔會兌付相應的資金。
這種“先建後補”模式既提高了農牧民的積極性,又保障了農牧民的收入,今年截至5月底,全旗已經種植50萬畝,種植面積逐年遞增,想種植檸條的農牧民越來越多。
“可以說種一片檸條就是固住了一片沙,不僅增加了退化草牧場的生物多樣性和穩定性,而且還能提高草牧場的質量。對於荒漠化防治,尤其是沙化土地的改善,遏制進一步的惡化和沙化,有積極地意義。”鄂托克旗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局長蔣治軍介紹。
一頭是生態,一頭是飯碗。在多年的探索實踐中,鄂托克旗找到了平衡點。通過實施“先建後補”的合同制管理模式,充分調動了農牧民的積極性,讓土地、勞動力、資產、自然風光等要素活起來,讓沙地治理進度明顯加快,生態環境有效改善,農牧民收入顯著提高。(楊會)
來源:鄂托克旗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