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邊難入 專家:先簽雙邊功能性協定

專家認爲,臺灣應多推動雙邊協議,爭取「功能性協定」洽籤。圖爲2017年我經貿官員出席美國商機日開幕典禮。(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加入各項多邊區域組織遙遙無期,但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臺歐盟部長會議等雙邊平臺有進展,新南向雙邊投資保障協定(BIA)也要重啓,未來是否經貿政策應以雙邊爲先、多邊爲輔?專家認爲,臺灣重點確實應擺在雙邊協議中,多爭取「功能性協定」洽籤。

不管是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印太經濟架構(IPEF),多邊區域組織臺灣加入都有困難,外界有聲音認爲我們應該轉以雙邊協定來突破。經濟部高層指出,多邊協定像是套餐,雙邊協定則是單點餐,一個是涵蓋對象議題廣,一個是針對兩邊長處盤點合作,對臺灣都有其需要,無法偏廢。

中經院區域發展中心主任劉大年認爲,世貿組織WTO的多邊經貿組織功能式微,現在美國也改以「美國式協定」爲主,對降關稅、市場開放等傳統經貿協定無興趣。

所謂美國式協定,劉大年解釋,像是美歐貿易和技術委員會(TTC)就主談半導體合作、IPEF切入供應鏈韌性、數位經濟、貿易便捷化,都以沒美國看重的功能議題爲主,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也是。

對此他也贊成雙邊談判,改以尋求純投資協定、功能性協定爲方向,畢竟自由貿易協定都要花很長時間。不過劉大年提醒,像臺歐經貿對話升級成部長會議,它們想談的是半導體供應鏈、離岸風電投資等,「那我們想要甚麼?」

他建議臺灣應該利用這些功能性協定爭取產業合作或商機。例如歐盟電動車願景在全球中最早,臺灣是電動車供應鏈一環,就可在談判中爭取,還有5G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