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培生|比起A Level的成績,招生官更看重申請者的哪些方面?

文丨劉煜 編丨李嘉祺

去年年末,培生愛德思(Pearson Edexcel)在浙江嘉興舉辦了“2023年中國區合作學校年會”。

此次年會以“真愛友嘉”爲主題,來自全國近200家國際學校的400餘位校長、中心主任和學科教師,與教育領域的專家們齊聚一堂,就時下國內國際化課程學校辦學發展和麪臨的問題、國際教育的發展趨勢與挑戰、如何幫助學生成功規劃國際化教育路線並取得成功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並提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觀點和建議。

培生國際考試與測評全球市場副總裁Emma Whale(以下簡稱 Emma)身着一襲旗袍出席本次年會,“這是我第一次來中國,非常高興有機會與在座的各位一起探索變化中的教育革新,與中國國際教育行業同仁一道爲本地學生打造更好的國際課程體驗。”Emma在歡迎致辭中表示。

隨後,Emma爲與會嘉賓帶來了以“爲未來做好準備”爲主題的演講。

近年來,培生愛德思不斷對產品和服務進行調整和升級。在課程設置方面,培生愛德思將可轉化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融入International GCSE和IAL的課程與日常教學中,幫助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能力,爲未來做好準備。

在服務方面,2022年至2023年,培生愛德思陸續推出了On-screen assessment(基於電腦的測評)和International GCSE模塊化考試等服務,並將疫情期間 International GCSE的11月考季升級爲常態化考季,代替疫情期間1月份的International GCSE考季。

談及這些改變的初衷,Emma表示:“我們一直在思考未來可能會是什麼樣子,以及如何讓測評的結果變得更爲真實,並與學生在校外的學習和生活方式保持一致。儘管我們知道,改變可能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我們需要通過考慮採用不同的測評方式,找到更符合學習者的學習模式,以及通過更加客觀公正的考評方式來更加準確地反映學生的真實學業水平。”

“通過十年的教學實踐我感受到,培生愛德思A Level 課程的核心價值並不只是聚焦在考試和升學本身,而是給予孩子對生活的熱情和自信、積極陽光的態度和對學習的熱情。”一位與培生愛德思合作的學校校長,表達了對A Level課程的肯定。

12月的嘉興南湖畔,湖水如鏡,白塔黃葉共舞風。秋日溫暖的午後,我們與Emma進行了面對面交流。

交談伊始,Emma表示,雖然她是第一次來到中國,但在走訪了多所培生愛德思的中國合作學校後,她深深感受到了中國對教育的重視,每一所合作學校都有共同的目標——培養學生的綜合技能,爲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而好的教育體系應當圍繞學生成長來發揮價值,國際課程的優勢在於不只聚焦於考試和升學本身,而在於爲每個孩子提供真正適合的教育,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選擇與自身適配度高的國際課程將爲學習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Emma出生於一個普通的工薪階層家庭,爲了能獲得更多知識和改變命運的機會,她一直刻苦地學習。高中時,在老師的鼓勵與推薦下,Emma成功考入牛津大學,成爲家族裡第一位大學生,“我從一所公立高中考入牛津大學,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也因此,這成爲我人生中一個非常值得驕傲和自豪的成就”。

進入世界頂尖學府,是否意味着未來的工作生活會一帆風順呢?對Emma來說,進入牛津大學後,學習的壓力不減反增,她每天都在誠惶誠恐中度過,“非常幸運的是,我遇到了我的導師,一位我認爲是全世界最聰明的人之一”。正是這位導師,讓Emma在牛津大學就讀期間,培養了直面壓力的能力,學會在困難中放平心態、堅持思考,接納質疑並走出舒適區,有了不懼怕失敗和犯錯誤的能力。

也因爲這段經歷,讓Emma覺得失敗並不可怕,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思考,懂得如何從失敗中汲取經驗,將其轉變爲通往成功的“捷徑”。“我們要對未知世界或某個知識領域保持好奇心,這能夠促使你在任何條件下都願意對周邊世界進行探索。”Emma表示,她想鼓勵學生努力保持好奇心,當你擁有探索的能力和探索的慾望,並付諸實踐之後,它會惠及你的整個人生。

近年來,關於A Level成績“通貨膨脹”的傳言不斷,對此,Emma向筆者做出了詳細解答。

“分數很重要,但不要迷信分數”,Emma首先列舉了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英國院校的網站信息,強調這些大學近幾年的錄取中對於A Level成績的要求並沒有明顯變化。同時她強調,由於這些信息的誤導,導致很多的學生和家長產生巨大的壓力和心理負擔,這其實是不必要的擔心。

Emma隨即分享了她在牛津大學面試的經驗,“在招生時,相比於申請者A Level的成績是否都是A或 A*,面試官更爲注重的是申請者對於所申請專業的瞭解程度和真正的興趣點,以及他們的綜合能力評估,包括面試中體現出來的溝通能力、臨場應變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隨着全球化進程加速發展,中國學子對於高質量教育的需求正在大幅增加。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讓孩子接受國際化教育,培養他們的全球化視野。教育研究機構ISC Research發佈的報告數據顯示,過去10年,全球國際學校數量增長了52%,學生數量增加了53%。其中,全球學習A Level課程的人數大約有35萬~40 萬,中國學習者佔比約爲22%,這一數字凸顯了中國學習者在全球市場中的重要性。

培生愛德思致力於爲每一個孩子提供與之匹配的教育,Emma認爲,培養只會死記硬背的學習者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國際課程的價值在於幫助每一位學生培養主動學習的能力,在學習中獲得自信、發揮專長,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真正讓教育與學生形成高度匹配。而對於不同的學習者而言,學業上的成功並不只取決於天賦,還取決於自身究竟付出了多少努力。培生愛德思將人際交往能力、溝通能力、批判性思維、推理能力等軟實力能力嵌入International GCSE和International A Level課程中,幫助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成爲更符合未來發展的綜合型人才。

2014年,培生愛德思宣佈International A Level採用模塊化考試;2023年,International GCSE開始採用模塊化考試;該形式不僅能夠更加全面地評估學生對於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而且學生每次考試的成績會被儲存在“成績銀行”,當學生獲得自己滿意的分數後,可將分數“兌換”成該科目的最終成績。

模塊化考試幫助學生和老師在教學和測評中獲得更多主動權,並且能夠幫助學生疏解壓力和緊張感,在考試中發揮自己的真實水平。另一方面,對於大學來說,模塊化考試展現了申請者在高中不同階段的學習狀況,更精準地反饋出申請者的能力和狀態。

“從去年開始,ChatGPT短時間內的迅速發展,呈現出人工智能爆炸式增長的態勢,這對於教育行業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Emma在談及AI對教育產生的影響時提到,現如今,教育需要人工智能來爲其賦能,利用人工智能爲教師和學生提供支持,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技能和技術素養。Emma認爲,學校需要及時制定與AI相關的政策,並且要與老師、學生和家長保持密切溝通,以正確看待AI在教學和測評中的作用。

培生愛德思多年前就在人工智能方面開展了實踐和探索工作,包括在課程中融入AI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建立對AI的認知,讓他們學會運用批判性思維來評估人工智能語言模型等。比如,在EPQ(Extended Project Qualification,培生愛德思項目資質認證課程)中,就已經增加了與Chat GPT和人工智能相關的研究課題。

此外,培生愛德思還通過提供數字化學習資源,幫助學生實現個性化學習,比如針對不同年齡的學習者打造個性化學習路徑,以及使用AI工具自動生成測驗和練習題,運用智能輔導系統跟蹤學生的不同學習進度,進而有針對性地調整課程進度等等。

除此之外,Emma希望每所學校都能制定自己的AI政策,並與家長和學生保持良好的溝通。持續關注考試安全和數據安全等切實問題,以便爲下一代學習者提供更好的支持。但同時也必須意識到使用人工智能是一個快速變化的領域,保持謹慎的態度和了解它的侷限性也同等重要。

發展至今,培生已走過近180年曆史,作爲全球教育集團,爲終身學習注入活力是培生一直以來的宗旨。

培生不僅爲全球學子提供涵蓋各年齡段的英語學習服務,還擁有成熟的資質認證與考試測評、職業技能教育、高等教育及虛擬學習等多項教育服務。其中,培生愛德思已成爲目前英國最大的學術資質認證及考試服務品牌,教育服務覆蓋全球超80個國家和地區的 170多萬人及5400多所學校、機構和企業。

新時代下,爲了讓學生更好地應對未來的諸多挑戰,培生愛德思不斷進行改革與創新,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目前,每個年齡段的學生都能在愛德思找到與之匹配的國際課程,越來越多的中國學子通過國際課程獲益,並在這些課程的幫助下,找到了真正的興趣所在,發揮出自身最好的一面,更加專注地邁向廣闊的世界,走進理想的學府,成就耀眼人生。

最後,Emma表示,“教育擁有改變命運的力量,我的親身經歷便可以說明,接受良好的教育不僅爲我提供了更多發展的機會,也培養了我的社交能力,這也是我選擇畢業後加入教育行業的原因。”在學習過程中,不論是誰都會感到疲倦,這很正常。

Emma希望每位學生都能夠時刻保持好奇心,培養更廣泛的技能,去探索世界,抓住屬於自己的知識“火花”。

如今,Emma已在教育領域深耕了21年,並且有機會拜訪全球各地的學校,在教育中不斷探索創新,瞭解學生和老師的真實需求,爲他們提供更具創新性的教育服務。這也正是教育人的熱情所在。

“我相信,總有某個科目、某個知識點會激起你的興趣,讓你想要深入研究,一定要抓住這一瞬間,然後不斷地探索下去。當你能夠保持好奇心,並將探索的慾望付諸實踐後,相信人生也會變得更精彩。”Emma說道。

來源:《留學》雜誌總第237期,原題《以終爲始,打造未來型人才》

編輯:李嘉祺

統籌:劉潔

終審:姜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