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比亞迪智駕總負責人楊冬生:智駕現在是比亞迪的頭等大事
全面解讀比亞迪智能駕駛的決策、路線和投入。文丨司雯雯 盧潔萍編輯丨宋瑋2023 年上半年,比亞迪的一場內部會議上,董事長王傳福確定,智能駕駛升級成比亞迪的核心戰略之一。很快,一家智駕供應商就收到消息,“比亞迪要加大力度自研智駕了”。最強烈感受到變化的,是比亞迪汽車新技術研究院院長楊冬生。楊冬生的辦公室就在王傳福對面,白天當面討論,晚上十一二點,王傳福還會打來電話來討論智駕問題。三年前,他們的談話重點是動力方案。楊冬生加入比亞迪 19 年,曾主導開發比亞迪最核心的 DM (Dual Mode 雙模)技術。他目前也是比亞迪智能駕駛的總負責人。他說自己有 1/3 的精力投入在智駕上,王傳福 “肯定大於 1/10 ,應該在 1/5 左右” ——考慮到比亞迪有 11 個研究院,超過 10 萬名工程師,這個比例並不低。工程師們很快感受到了公司對該業務的重視。2022 年中,新技術院智駕團隊只有 100 多人。目前團隊已有 4000 人,是特斯拉智駕團隊的 5 倍,和華爲智駕團隊的規模相當。今年,比亞迪開表彰會,“天神之眼” 高階智駕的研發團隊還拿了一項大獎,幾百萬獎金。騰勢 N7 是比亞迪最先搭載城市領航的車型,今年 5 月推送。楊冬生說,從決定上高階智駕到最後量產,他們 “完成了幾乎不可能的時間表”。供應商的機會也來了。比亞迪迅速和國內外多個智駕供應商開展合作,其中包括 Momenta、地平線、博世等。他們和比亞迪 4000 多名智駕工程師一起,將低、中、高階智駕搭載到比亞迪從 10 萬元以下到 100 萬元以上的超過 40 個車系上。“只要想幹,就沒什麼能阻礙他”。一位行業人士評價王傳福。短短一年多時間,比亞迪在智駕上多條腿走路,希望最短時間實現最快追趕。楊冬生說,他們想在兩年內讓中端及大衆車型都用上高階智駕,甚至 10 萬元以下的車型都要有。而實現路徑是 “會自研,也會和供應商協同。誰做得好用誰。”這樣的決心和追趕速度,放在 2023 年之前,幾乎無人能想象。那時候,新勢力瘋狂挖人、組建團隊,比亞迪在智能駕駛上的動作並不太大。但技術進步教育了所有人。2022 年底,ChatGPT 問世,全球科技公司都被劇烈衝擊。比亞迪也在思考,“ AI 大勢已經是不可逆、不可抗拒的。”這不僅是認知、決心的變化,也是文化、基因的調整,包括自上而下的決策體系和管控體系,需要建立更適合軟件算法人才的土壤。比亞迪偏好管理層從內部培養,但近兩年也開始大力從外部招攬管理人才。據公開報道,原高合智能駕駛總監許凌雲等陸續加入比亞迪。2023 年初,比亞迪將高階智駕研發交給新技術院,由時任電子集成部總監的韓冰帶隊,低階智駕方案交給比亞迪第五事業部。但一年後,人員被重新整合。大部分智駕研發工程師合併進新技術院,統一組建爲兩個智駕自研團隊。汽車業正處於技術的快速變革期,汽車公司之間的競爭本質是兩套研發體系之間的競爭。比亞迪面臨的挑戰,不僅是時間上的追趕,還有成本把控,以及如何從頭建立一個數據驅動的研發體系。三分之一的時間和精力投入,恐怕已經不夠了。楊冬生說,新技術院會再組建一個精英團隊,主攻端到端,他來親自管。這一功能將搭載在年底或者明年上市的騰勢 Z9 GT 上,它的最高預售價格是 41.98 萬元。比亞迪是全球最大新能源車企業,今年預計要賣出超過 360 萬輛車。比亞迪如何做智駕,尤其是高階智駕,本質是其如何對待、進入一個過去不擅長的領域。上週,在深圳坪山比亞迪總部,在其標誌性的 “六角大樓” 中,楊冬生解答了我們關於比亞迪的智駕路線、資源投入等疑問。和其他新勢力車企的技術負責人相比,楊冬生較少談技術信仰,更多談目標和路線。但在談話中,我們能感受到比亞迪對技術領先性的強烈渴望,對完成不可能任務的強調,以及對技術發展保持動態調整的方法指導。以下是《晚點 Auto》與比亞迪高級副總裁、汽車新技術研究院院長楊冬生的對話:“我們也相信L4 一定會到來”晚點 Auto:比亞迪現在對智能駕駛的想法是什麼?楊冬生:現在王總(王傳福)最重視的就是智駕。他對技術非常關注,經常晚上十一二點給我打電話。他以前打電話更關注的是動力方案。我在新技術院是做動力出身,後來才做智能化,三年前,王總對智駕過問不是很多。現在我晚上接到電話,幾乎都是和智駕相關。晚點 Auto:作爲新技術院院長,你會花多少時間在智駕上?楊冬生:差不多 1/3 的精力。晚點 Auto:那王傳福董事長會花多長時間在智駕上?楊冬生:他能拿出 1/10 的時間就非常厲害了——我估計大於 1/10 ,應該在 1/ 5 左右。晚點 Auto:王傳福的高度重視帶來了什麼變化?比亞迪什麼時候確定智駕是核心戰略之一?楊冬生:現在已經是了。去年年初,我們就確定了,王總那個時候已經把智駕作爲公司戰略。到 7 月份,騰勢 N7 發佈,天神之眼(比亞迪高階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就上市了。晚點 Auto:從不太重視到最重視,什麼改變了你們的想法?楊冬生:首先是 AI 的到來。AI 賦能方方面面的行業,遠不止智能駕駛。 AI 大勢,已經是不可逆、不可抗拒的。這引起了我們的思考。另外,在電動車市場,比亞迪已經建立起較大的市場優勢,也形成了技術優勢。王總也在思考,智能化戰略是不是我們的第二步?現在行業都在說,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能化。這句話最早是王總在 2018 年說的。從技術的發展趨勢看,[圖文:wuhan.baihuiyao.com]去年也到這個時間段了。晚點 Auto:在比亞迪內部,對智駕的定位和預期具體發生了什麼變化?楊冬生:最早行業在說無人駕駛、自動駕駛,{出處:wuhan.kinocen.com}預期太高,說得很玄乎。我在內部開玩笑,最好的智駕功能應該讓人在駕駛疲勞時更放心。但當時我們去試智駕,正好相反,你得倍兒精神。它讓你高度緊張,隨時得準備接管。因爲過去傳感器、算力、算法都不夠先進。最近兩年,算法公司、主機廠在推動智駕功能時,大家的話術變成了輔助駕駛,也更強調場景。高階智駕能夠保障行車安全,做好泊車、車道保持、剎停。消費者開始感覺到,高階智駕和人可以在場景上互動。消費者對它認可,所以高階智駕的車賣得越來越好。未來,我們認爲高階智駕會以人的使用場景爲出發點,功能會越來越接地氣。高階智駕不只是用在 20 萬元以上的車,將來,10 萬元以下的車型都應該有。晚點 Auto:2023 年以前,比亞迪的車型主要集中在大衆市場,你們在去年推出了騰勢、方程豹、仰望,這讓智駕更受重視了嗎?楊冬生:我們在高端品牌上做了很多努力,不斷豐富國產豪華新能源車型矩陣。而高端車向上衝擊的時候,智駕是必須要有的。晚點 Auto:對於 L4 自動駕駛,比亞迪內部現在的看法是什麼?以及你們會看多遠?楊冬生:我們認爲 L4 是一個過程。在中國,【來源:wuhan.gjjtq119.com】十年內,我覺得 L4 還只是部分場景落地。未來自動駕駛技術進步會很快,但是 L3 甚至 L4 級自動駕駛的落地,應該會有相關的動態政策做約束。晚點 Auto:你們是否相信 L4 一定會到來?楊冬生:我們相信。晚點 Auto:我們和一些高級智駕人才聊,他們會覺得比亞迪是不相信自動駕駛的。楊冬生:過去大家會認爲比亞迪是不是對智駕投入不夠?或者認知和規劃不夠先進?認知其實就是目標,當我們的認知改變了,很多人才自然就來了。晚點 Auto:從創始人到您都已改變認知,堅信智能駕駛——這件事實際已經發生了嗎?楊冬生:我們認爲智駕是必然趨勢,而且未來發展會更快。同時,我們有最好的平臺,無論是智駕還是傳統的軟件控制平臺,這兩者是相互協同的。我們現在很重視吸納 AI 人才。去年比亞迪辦智能化發佈大會,在智駕、算法行業有廣泛的關注。行業認爲比亞迪在變,且目標發生了清晰的變化。我們前幾天又講了廣義智能駕駛,我相信這會讓行業有所觸動。“從整車執行器的感應到執行,也是端到端。”晚點 Auto:你曾說做技術最重要的是給出超前預判。那在智駕領域,比亞迪能給出的超前預判是什麼?楊冬生:我們前幾天發佈的 BAS (BYD ASSISTANT DRIVING SYSTEM )3.0 +,這個 “+ ” 很重要。我們認爲,我們的智駕方案可以超越人類的駕駛極限,而不僅是模仿人開車。比如在極限車況,人反應不過來,車的執行能力可以更強。和狹義智能駕駛相比,我們把整車的傳感器、執行器融合進來——也就是整車智能。在感知方面, BAS 3.0+ 提升整車的傳感能力,比如說加入電機、輪速、胎壓、陀螺儀等多個傳感器,讓車自己知道外界到底發生什麼變化。晚點 Auto:所謂廣義的智能駕駛是你和團隊提出的新概念,靈感來源是什麼?楊冬生:你接觸過 IQS (Initial Quality Survey ,新車質量調查)嗎?它是每 1000 輛車三個月的回店維修次數。IQS 也有狹義和廣義,比如車壞了,是狹義的;軟件用得不太舒服,就是廣義。狹義的定義很窄,只是解決一點點功能,廣義則有無限拓展的可能。王總一直在提 “電動化是上半場,智能化是下半場”。他爲什麼不說電動化 + 智能化是下半場?言外之意就是智能是整車智能——是電和智的融合,也是廣義的智能化。晚點 Auto:上下半場的說法是 2018 年提出的,但距離比亞迪真正發力智能駕駛,中間還有很長時間。楊冬生:2018 年電動化和智能化就已經組合了。去年,我們內部討論後,提出整車智能化的概念。到 2023 年年底,我們更加堅定地相信要做整車智能。晚點 Auto:大部分車企的智駕路線都是學特斯拉,比亞迪的學習對象是誰?楊冬生:在技術路線上,特斯拉做了很多引領,[圖文:wuhan.codes99.com]我們第一是要學習,第二要找出自己的特色。晚點 Auto:學習什麼?自己的特色又是什麼?楊冬生:現在大家推崇數據驅動的端到端模型,我們肯定不拒絕,這是我們跟隨的方向之一。另外,我們發揮整車智能的特色。智駕的感知,就是視覺,或者加上激光雷達。但我們車上有很多傳感器,電機的旋變、輪速、胎壓,N 個傳感器,可以讓車自己知道外界在發生什麼變化。行業說端到端,是感知端到端、規控端到端等。但我認爲從輪胎的感應到執行,這也是端到端。車是靠輪胎的控制、車身的控制行駛的,我們要完成的端到端,是執行器的端到端。我們要做很多加法。在規控端,我們增加了 “超人類安全網”,原來的智駕是奔着像老司機去的,我們不是,極限情況下,人搞不定,車可以搞定。因爲我們有整車能力,電機、轉向、制動、驅動、懸架都可以自研,這是其他企業沒有的。我們可以系統化來規劃、控制,當電機、輪胎、懸架等控制被很好地挖掘和利用後,它就超越人類了。未來,只要把超人類安全網做好,把比亞迪整車執行器最牛的能力發揮出來,那我們的智駕就可以超越任何企業。晚點 Auto :超越對象也包括特斯拉?楊冬生:包括特斯拉。晚點 Auto:但特斯拉 2023 年初已經走無圖路線了。從有圖到無圖,比亞迪什麼時候形成了清晰的路線?楊冬生:過去一年多,公司和王總本人都花費了很大精力,公司開了很多會都是專門討論智駕的【來源:wuhan.haogege.net】。我們跟隨特斯拉的路線做了一年多,正好是行業轉型的這段時間。過去跟得早的,可能都走了冤枉路。晚點 Auto:那你們是什麼時候明確的?楊冬生:2023 年年中。我不是算法出身,也有學習的過程,從產品體驗上看,有圖到無圖不是一場選擇,是一場技術路線的博弈。圖的新鮮度、甚至有些錯誤,會限制體驗。但當算法不夠先進的時候,只能靠圖。因爲端到端的到來,算法更先進後,大家發現圖成了障礙,會限制很多可能性,比如超出圖的邊界,或者圖和感知出現了矛盾,圖就被放棄了。晚點 Auto:去年下半年,行業其實還在用輕地圖比開城。但按照你的說法,比亞迪當時就已經確定要走無圖路線了?楊冬生:我們當時在思考,到後來徹底想明白,也是動態變化的。晚點 Auto :在今年說要量產端到端的幾家車企中,你覺得各家差距有多大?楊冬生:特斯拉的我沒開過。國內的產品,從體驗表現來看,我覺得華爲是最好的。晚點 Auto:那在智駕上,你認爲比亞迪和華爲之間的差距有多大?楊冬生:軟件的追趕速度是很快的{出處:wuhan.gzzzzzz.com}。你會發現過一段時間,大家的水平會越來越接近。因爲端到端模型都大差不差,就是看誰的工程化能力比較強,誰寫的代碼質量比較高,誰數據多一點,它進步就快一些,所以上限很快會被追平。晚點 Auto:你描述的端到端和行業講的端到端不一樣。行業的理解是,從感知到決策都由一個模型完成,靠數據驅動,而不是規則。比亞迪的端到端不太一樣,智駕的傳感、控制和整車的傳感、控制,[圖文:wuhan.zzflim.com]是分開的兩個系統嗎?楊冬生:端到端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做端到端,目的到底是什麼?最早的端到端,是希望從後融合變成前融合(智能駕駛可分爲感知、決策、規劃、控制四個階段,前融合發生在感知階段,後融合發生在決策或規劃階段。行業認爲,前融合可更好利用信息)。因爲技術迭代會用新算法,新算法的準確度、執行度是不是比原來高?大家認爲前融合更加準確。在感知上,我們有很多車身、輪胎的傳感器,我們不會貿然把這些傳感器以端到端的方法,融到狹義的感知模型中。我們還是先分開做。我們要探索車身、底盤和智駕系統到底會不會形成端到端?如果放在一起是有問題的,那就沒有必要一定做前融合。最終還要看效果。晚點 Auto:可否總結比亞迪對端到端的理解到底是什麼?楊冬生:目前大家推的端到端,是感知端到端、規控端到端,或者有些人將感知、規控端到端放一起。我們另外還有一個子閉環端到端,加其他動力傳感器的,中間用規則來連接。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也會動態變化。晚點 Auto:但端到端的核心是純數據驅動。研發方式從功能、場景出發變成了提升系統能力,這纔是人工智能。楊冬生:坦白講,現在沒有人敢把規則的類人類安全網拿掉。主流的做法都是兩張網。感知和規控一定要合成一張網,價值是什麼?到底是不確定性變多了,還是價值變高了,這還是一個問號。行業很多人認爲,只要是無圖,只要是端到端,完全用一張網就是最先進。不是這樣的。假如說有一點點輕圖方案,或者是有一點衆包地圖方案,能讓體驗更好,那爲什麼不去做?行業現狀有時候會標榜技術先進性,他沒辦法,只能這麼說,但他實際上有沒有做,或者是下一代產品,這些是看不到的。比亞迪不需要過度標榜自己的技術性。我們更看重最後達成的技術指標。晚點 Auto: 目前比亞迪智駕團隊最急迫的任務是什麼?楊冬生:我們發佈了整個的框架模型,現在最急迫的是建立、升級這個平臺,讓它能夠融匯好各個子模型。平臺決定了模型之間的融合能力,同時決定是否能很好地進行數據驅動。我們現在有一個框架,但還不是最優,還在迭代。晚點 Auto:誰來做平臺建設?比亞迪還是供應商?楊冬生:我們的智駕團隊來做。我們會單獨抽出一個精英團隊來搭平臺,也是我來管。晚點 Auto : 從 2022 年到今天,你認爲比亞迪在智駕上走了哪些彎路?楊冬生:我只能說我們現在走的路是剛好適合我們的路。“我們會學習很多企業,但要學的是靈魂和理念【來源:wuhan.9zhh.com】。”晚點 Auto:你說比亞迪要做到全行業智駕的技術領先,底氣來自什麼?楊冬生:我們現在人數肯定是最多的。而且方向很清晰,工作的點位也非常精準。我相信內部的驅動力。晚點 Auto :特斯拉的智駕團隊一共七八百人,是比亞迪的團隊人數的 1/5。爲什麼比亞迪做智駕需要這麼多人?楊冬生:智駕團隊是從三年前開始積累的。現在將近 4000 人,六七百人做規控硬件,一千人左右做軟件算法,其他做工程化和測試。L2 功能,過去我們用了很多博世的方案,但現在用得很少。1R1V(1 個毫米波雷達、1 個攝像頭)、5R1V(5 個毫米波雷達、1 個攝像頭)的方案,算力 30 TOPS 以下的,我們基本 100% 自研。這需要工程化人員來做落地,測試、編輯定義都需要消耗人。30 TOPS 以上的,我們分成幾個產品線,搭建好平臺後,讓算法公司以模塊方式加入,高階智駕方案和供應商協同。我們現在要做 BAS 3.0+,要實現產品的差異化,就要自己控制電機、多動力等,會增加很多任務。這個必須是自研,自己來攻。晚點 Auto:比亞迪明年上車的端到端模型,是自研還是和供應商合作的?楊冬生:我們有很多組合方式。比亞迪的車很多,我們會把平臺解耦,比如感知端到端是一個子模塊,規控的端到端是另一個。比亞迪內部也會做。低階智駕方案現在是我們自研團隊做,中階、高階的,我們會自研,也會和供應商協同。誰做得好用誰。晚點 Auto:如果同時用了多家供應商,當這個模型出現問題,要去回溯時,怎麼準確找到問題出在哪裡?楊冬生:端到端是算法的進步,因爲它是數據驅動的。未來我們會用 AI 的手段建立一個仿真場景庫,模型的質量是可以探測的。模型是每一家算法公司的核心 know-how,但是因爲我具備探測能力,假如你說你的模型好,那我自己也有模型,我們先 PK 一下,看誰的模型工程化質量高。只要是用我的大量數據跑一下,用我的場景訓練集測試一下,我就知道這個模型好與壞。晚點 Auto:端到端靠數據驅動,需要的人力並不多。你覺得在軟件算法領域,人海戰術還適用嗎?楊冬生:要分兩類人,有一類人是做核心的,有一類人是做周邊的。當下,還是需要很多人來做工程化落地,還需要人海戰術。核心精英做的核心算法,還有平臺的搭建,是不需要太多人。晚點 Auto:什麼情況下,比亞迪智駕會走向全自研?楊冬生:兩種模式會並行很長時間,看到底誰發展得好。假如,供應商的模塊一直很先進,那我用就行了。但如果它有幾個模塊先進,其他幾個模塊是我們自研的,那系統集成肯定是我們來做。要差異化,必須車廠自己上。我們自己有很多優秀的工程師。我們和外界之間,一方面同臺競技,一方面合作。晚點 Auto: 競技不只是和外部。在你帶領的新技術院,有三個團隊在做不同方案的智駕。你怎麼權衡集中資源和賽馬,這兩種管理方式的利弊?楊冬生:雖然是不同團隊,但平臺、數據閉環的工具鏈是共用的。產品線是分開的,有中階、有高階的,我們叫主戰盤,每個人打一個賽道。如果一個功能用大算力的芯片、複雜的傳感器能做,小算力芯片、簡單的傳感器也能做,那就要比,看誰做得好。比的過程中,我們就能看出誰更科學、誰說的是真話。晚點 Auto:你認爲比亞迪的文化土壤是否適合軟件創新,你作爲管理者,如何激發工程師的創造力?楊冬生:鼓勵創新,{出處:wuhan.fcw8080.com}辦法就很厲害了。大的創新一旦落地,我們內部會有很多績效獎勵,公司層面也有大獎項。“天神之眼” 高階智駕的研發團隊就拿了一項獎。這款車,從決定搭載高階智駕到最後量產,包括硬件、芯片選型、硬件設計、軟件底軟到交付,幾乎完成了不可能的時間表。晚點 Auto:這筆獎金有多少?[圖文:wuhan.lzmingrui.com]楊冬生:幾百萬元,是給整個團隊的。晚點 Auto:比亞迪遵循嚴格的製造業管理模式,比如我們看到一些部門會對工程師的打卡、離崗時間等進行嚴格要求。這種管理方式適合軟件團隊嗎?楊冬生:研發上沒有這樣。研發中,我們提倡的是包容。晚點 Auto:比亞迪車型多、方案多,幾個團隊協作,管理上最大的挑戰是什麼?楊冬生:既要追求先進性,又要量產。這挑戰比亞迪的決策機制,決策動作要快。晚點 Auto:這二者怎麼做好平衡?楊冬生:我們不是一步到位的。過去一年半,我們在內部反覆討論,到底上不上智駕方案、哪些車上、怎麼選芯片,要不要激光雷達?當時,行業的技術路線也還沒有收斂。現在我們已經思考清楚了,方向很清晰。比亞迪正好有貴的車、有入門的車,有高配,也有低配。高階智駕方案可以搭載在定位高端的車上【來源:wuhan.bjsdrhgc.com】。仰望可以有三個激光雷達,騰勢兩個,其他車一個激光雷達或者不帶。這幾個方案我們都要做。高階要打天花板,你要做到別人沒有的,你要超越人類駕駛極限。中階團隊要做普及,假設有 100 個高階功能,其中 20 個是和用戶強相關的,那中階團隊要精準地找到這些功能,然後用最科學的成本、最小的算法完成。只有消費者買單的,纔是最好的產品。自嗨沒有用。去年,做城市領航,你也說好,我也說好,結果一開都不及格。今年,大家就慢慢做到及格了。晚點 Auto:汽車公司技術創新的背後是研發體系的競爭。你認爲比亞迪的研發體系有哪些優勢、哪些需要補足?楊冬生:比亞迪研發體系的優勢是,我們能夠不斷地自驅,能找到我們當下的不足之處。我們已經從研發領域走向了學科領域。汽車太複雜了,技術研發的發展需要學科支撐,而不只是工程支撐。只有每個學科點位的人才都是優秀的,產品設計的方案纔可能優秀。所以,我們在看產品設計的背後需要多少學科?人才能不能撐住這個學科?再看,我們有哪些工具方法、配套制度,能不能讓創新人員得到正確的肯定。晚點 Auto:你提到對優秀人才的重視。我們瞭解到,新技術院一些技術部門調整了科長崗位,提拔了 985 背景的人才,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楊冬生:科長是研發的最關鍵崗位,他的技術功底和思維意識決定了這個團隊是否有創新能力。我們要看每個點位缺什麼人才,再去做調整。一個團隊能否成功,取決於人才、工具、方法和制度,我們在這四個方面都在做提升。晚點 Auto:你是 DM 技術的總設計師,如何看待混動只是短暫過渡路線的說法,比亞迪判斷混動車在主流車市場還會存在多久?楊冬生:我們不是特別關注混動有多長的生命週期,我們認爲這一個動態變化,它是可進可退的產品,因爲插電裡的很多技術和純電之間,它是相互可以轉化的。我們現在體量大,更多洞察的是消費者的需求。現在混動路線已經帶來了全球的共識,很多歐洲車企曾經放棄混動的都開始造混動了。晚點 Auto:昨天李斌說,蔚來 23009 根充電樁,其中 80% 的電量都服務給了非蔚來品牌,其中就有比亞迪。你認爲,如何解決充電便利性?楊冬生:充電便利性的提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因爲充電的擴容成本投入非常大。你要想把快充建到加油站的規模和覆蓋度,那是一個天文數字,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晚點 Auto:你認爲哪些企業是比亞迪的學習對象?楊冬生:很多,特斯拉、華爲、蘋果、蔚來、小鵬等,都是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的。我們會學習很多企業,但不照搬,要學的是靈魂和理念。晚點 Auto:那你怎麼總結華爲的靈魂?比亞迪的靈魂又是什麼?楊冬生:華爲最典型的理念,一是目標驅動,二是對技術的深度執着。我們是技術爲王、創新爲本。題圖來源:比亞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