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大展-記憶的圈內圈外

隨着318學運屆滿週年,近期持續出版若干歷史回顧與社會文化論述相關著作。(本報資料照片)

這不是太陽花學運 樑秋虹、羅慧雯等着,允晨文化,500元,社會

革命的做法 港千尋着、林暉鈞譯,心靈工坊,500元,社會

弱者的力量 簡錫堦着,我們出版,300元,社會

(朱宥勳提供)

一年的時間,似乎很長也很短。短得足以讓2014年的318運動,在「對年」的時候掀起一陣關於社運倫理、運動傷害的討論熱潮。拜臉書同類相聚的演算法所賜,幾乎有整整一週的時間,「社運圈」的人們全被捲入這股回顧歷史的浪潮裡。但也好像長得讓所有相忍爲運動的怨懟,所有未愈的創口,終於都蓄積了足夠的勇氣開口。

「不是」什麼與「是」什麼

然而,雖然爭論就在我的網路交友圈中發生,但我很明白我並不是那個「圈內」:身爲當時來不及、無能爲力參與其中的人,對於那些論爭,很清楚知道自己的理解程度,別說是發言了,連判斷哪方說法比較有說服力的能力都沒有。我只是有點疑惑,許多論爭是基於「把歷史真相還給羣衆」的要求,但是在那迷幻的二十多天裡,來來去去的幾十萬羣衆當中,有多少人能跟得上這一波高強度的論述浪潮?

圈內圈外,原就不是站在相同的記憶基礎上的。在各方書寫「己方的歷史」之前,並沒有一套足堪作爲基本認知框架的「公播版的歷史」。幸好,《這不是太陽花學運:318運動全記錄》補上了這個空缺。雖然我聽過「圈內」的朋友認爲「全記錄」這幾個字名過其實,但對於「圈外」的讀者來說,此書「治史」的認真態度,已經是目前所能找到最珍貴的細節說明了。〈時間。驛站的巡禮〉提供了大量運動過程的細節描述,包含人力分工、團體之間的折衝和決策的變化;〈空間。掙扎與權力展演〉、〈媒體。諸神的戰爭〉與〈肖像。沒有臉孔的人〉三章也選取了整個運動當中,最重要的反思議題。如果去年的318運動是在寫歷史,則此書非常適合作爲這個歷史專章的導論╴╴導論也者,功能在描出清晰輪廓,以待更細緻的論述血肉填入。起碼在我讀完之後,突然覺得比較能看懂「圈內」那幾日筆戰中,隱含的論述角力了。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肖像〉一章,提出了被忽視的中南部運動者的視角;更有一個神奇的公務員參與318,卻被當成特務的案例。雖然只是一例,卻具體而微地投射出這場運動的複雜性。如同書名所示,說它「不是」什麼是容易的,但「是」什麼卻沒那麼好說。

圈線的隔阻與抹除

同時,如果對照日本學者、攝影家港千尋的《革命的做法:從318太陽花看公民運動的創造性》,當能刺激出另外一番視野。這本書展現了非常精緻的理論想像力,從羣衆、語言的政治等我們以爲很尋常的概念裡,它都能翻出新的思考層次。更有趣的是,它把〈島嶼天光〉的歌詞、議場內的醫療團隊、議場外的醫療通道,連結到樂生的抗爭╴╴一個環繞着醫療設施進行的抗爭,最後延伸到「care」這個概念在民主政治中的必需性。這整套解釋非常有想像力,但這樣的盛讚(或許是出於某種政治上的善意),不必是「圈內」人,連「圈外」比較關注318運動的讀者,恐怕都會忍不住笑着吐槽吧:喂,你知道大家提到〈島嶼天光〉和醫療通道的時候都是什麼表情嗎?然而這並不是說書中的理論詮釋不對,更值得追究的是:我們自己有沒有產生同樣細緻的理論詮釋?

港千尋認爲,318運動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整場運動沒有一個人失去生命。由此,或許可以連結到簡錫堦《弱者的力量╴╴臺灣反併吞的和平想像》。在某種傾向升高衝突、譴責抗爭的中產階級性格的氛圍中,此書所提倡的理念或許可以提供適時的平衡。特別是此書預設了「中國統一臺灣之後,我們要怎麼辦?」的情境,頗值一讀。而同樣是對運動歷史的記述,也可參考藍博洲《臺灣學運報告1945-1949》(印刻即將出版),雖然在編排上比較接近口述資料彙編,讀來稍嫌乾枯,但今昔對比,當能更添一分理解上的立體感。(必要時,可以轉檯到衛城出版的《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換換口味……)

而除了出版品,關於歷史記憶的留存,臺大林同學發起的「323政院事件真相調查小組」也進行了許多紮實的訪調工作。可以參閱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製作的「結痂324」系列,特別是〈沒有傷口應該落單〉一文。

在運動當中,或許限於各種主客觀情勢,免不了有圈內圈外之隔;而在運動之後,也不是所有參與者都能搭上圈內的人際網路。而書寫正是抹除那層圈線最佳的辦法。「把歷史真相還給羣衆」或許說得太重、太大了,但一年來,我們確實也做得不夠多。幸好,一年的時間,對於現在就回頭,開始說更多的故事這件事情來說,也還不算太晚。

策展人小檔案

朱宥勳,1988年生,清華大學臺文所畢業。當今筆鋒最銳利的年輕創作者與評論者。不唯兼擅散文與小說,文學與社會議題批評尤其觀點犀敏,立論嚴謹。着有散文《學校不敢教的小說》,小說《誤遞》、《堊觀》與甫出版的棒球主題長篇《暗影》,合編有《臺灣七年級小說金典》。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與臺積電青年文學獎等。目前專事寫作,並擔任《秘密讀者》月刊編輯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