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主軸技術填補國產空白,「博華精密主軸」獲5000萬元首輪投資 | 36氪首發

作者 | 林晴晴

編輯 | 袁斯來

36氪獲悉,近期,精密機牀主軸製造商「博華精密主軸」獲產業方首輪投資,金額爲5000萬元,投資方信息暫不對外公開披露,沐宸資本將擔任後續長期獨家財務顧問。

「博華精密主軸」成立於1999年,是一家專注於高端電主軸設計、研發與製造的公司,其總部位於蘇州市,在無錫設有生產車間。公司核心產品包括車削電主軸、加工中心電主軸和磨削電主軸等,廣泛應用於3C、汽車、航空航天、醫療器械等領域。

主軸是機牀的核心零部件,被譽爲機牀的“心臟”。它在機牀中起到支撐和驅動刀具或工件旋轉的作用,直接影響加工精度、效率和表面質量。機牀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主軸的精度、剛性和穩定性。例如,在精密加工中,高性能的電主軸能夠實現高轉速、低振動和高精度加工,滿足航空航天、汽車製造、3C電子等高端製造業的需求。

隨着製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電主軸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電主軸將電機與主軸一體化,具有高轉速、高精度、低噪音等優點,是現代數控機牀的核心部件之一。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金屬切削機牀出貨量達61.3萬臺,主軸市場規模約爲96.42億元,電主軸滲透率爲14%,市場空間爲27.89億元。隨着高端數控機牀的快速發展,預計到2030年,電主軸市場規模將超過100億元,佔主軸市場的57%。

「博華精密主軸」總經理朱文博指出,“在全球範圍內,世界前二十的機牀廠商幾乎都已實現了電主軸化,其中90%的設備採用了電主軸技術,其餘10%則因特殊設計需求(如需要極高的減速比)而保留了齒輪傳動。然而,中國的情況則截然不同:目前,國內90%的機牀仍採用傳統的機械主軸,而電主軸的滲透率不足10%,並且這10%中仍有大量依賴進口產品。”

市面上,現有的傳統機械主軸已無法滿足消費電子、新能源汽車、醫療器械等高端製造場景對精度、良率和效率的要求,電主軸的滲透率正在加速提升。這主要是因爲,機械主軸依賴皮帶或齒輪傳動,容易存在傳動誤差,這限制了加工精度和轉速,難以滿足高精度、高效率的現代製造需求。而電主軸採用電機與主軸一體化設計,直接驅動,可實現高轉速、高精度加工,減少振動和熱變形,同時易於與數控系統集成,支持自動化和智能化生產,更適應高端製造業的發展。

此外,國內機牀廠商對電主軸的降本需求強烈,國產替代空間巨大。特別是在3C領域,隨着供應鏈的本土化,高端鑽銑加工中心逐步實現100%國產化,這也爲電主軸廠商帶來了新的機遇。

針對這種局面,「博華精密主軸」自創立之初就開始佈局電主軸的研發和生產。公司早期主要圍繞電主軸的核心技術進行研發,逐步積累技術優勢。到2012年,「博華精密主軸」成功進入蘋果產業鏈,爲藍思科技提供玻璃精雕加工中心電主軸。2017年,朱文博正式接手公司後,進一步推動電主軸技術的升級和市場拓展。

從具體產品來看,「博華精密主軸」的核心產品爲新一代軸心冷卻電主軸,據朱文博介紹,該技術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且成功填補了國產替代的空白。其軸心冷卻技術通過循環水冷卻主軸轉子和軸承,降低了溫升、熱伸長和振動,提升了主軸的剛性和極限轉速,適用於超精密機牀加工。此外,公司還提供多種適配不同應用場景的電主軸產品,如鑽銑加工中心電主軸、精雕加工中心電主軸和磨削電主軸等。

從核心競爭優勢來看,「博華精密主軸」已具備其全鏈路的產研能力並能夠實現90%以上核心零部件的自研自產。36氪瞭解到,「博華精密主軸」團隊通過有限元AI仿真設計和微米級磨削能力,已實現主軸電機設計的高效化和批量化生產,產品良率穩定在99.1%以上。朱文博還提到,“博華在電機設計中採用神經網絡算法,大大提高了研發效率和產品性能。而這種技術創新正是公司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此外,主軸維修售後服務是保障設備穩定運行的關鍵環節。據QYR調研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數控主軸維修和重建服務市場規模約爲151.74億元人民幣,但市場集中度較低,前五大廠商僅佔據約27%的份額。這表明,國內能提供高端主軸維修服務的企業極爲稀缺。據36氪瞭解,「博華精密主軸」的專業維修團隊,不僅能夠勝任高難度維修任務,維修成功率還超過95%。

在3C玻璃精雕加工中心電主軸領域,「博華精密主軸」市佔率超過50%,爲國內極少數擁有自主研發生產能力的電主軸企業。據透露,今年「博華精密主軸」或將與蘋果產業鏈企業進一步合作新產品,爲其提供電主軸產品。

談及行業趨勢,朱文博表示,“隨着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等領域的發展,對高端機牀零部件的需求不斷增加。中國要開始產業升級、要做精加工,就要開始尋找方向,而電主軸就是進步的必要條件。”

團隊方面,「博華精密主軸」創始人朱永華擁有超過40年的機牀行業經驗,曾參與90年代無錫機牀廠引進德國GMN電主軸項目。公司總經理朱文博先生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師從電機學專家傅爲農教授,是軸心冷卻電主軸的核心研發人員。公司目前擁有150名員工,核心團隊成員均爲中國電主軸領域的初代研發人員,已具備從設計、生產到售後維修的全鏈路閉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