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教育是民族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部分

電影教育實踐離不開社會歷史環境。70年來中國電影教育的方法理念不斷變化成長,而北京電影學院在新中國的電影教育歷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洞天創作《鄰居》工作照。北京電影學院提供

培養藝術創作人才的電影教育體系是新中國成立後纔開始建構的。1949年以前,我國只曾零星開展短期藝人培訓高校電化教育技術人才培訓。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主要通過“表演藝術研究所”等機構應對產業人才缺口,培養實用性藝術創作人才,具有明確的實踐導向,併力求能迅速服務於創作生產理論學習與社會和創作實踐及電影生產結合。不久之後,就整合電影相關教學力量,開始嘗試建立比較系統的電影人才培養體系。從1956年起,北京電影學院正式開始本科層次電影專業藝術人才高等教育的探索。最初的努力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是電影學科的結構建設與教學隊伍的建設,從初創階段表、導、攝、美四個本科專業外,逐步涵蓋電影生產主要領域,並在藝術理論、文學等相關領域積累了教師隊伍;第二是結合新中國革命電影事業發展需要,從之前的技術型實用人才培養轉向藝術創作人才的培養;第三是結合中國現實技術與創作環境,建立高效優質的實踐訓練方式。在這一時期,北京電影學院電影教育的最大特點是在技能訓練之外強調對人文素養的關注,並以此作爲中國高等藝術教育中的核心理念,例如在攝影教學中以圖片攝影作爲基礎訓練過渡到電影攝影、創作訓練與參與新聞片生產結合的過程中,通過社會實踐與專業教學訓練的互相滲透,在參與社會運動和藝術生產過程中拓展學生藝術經驗審美傳承視野,提高把握和表現生活能力。

改革開放後,北京電影學院緊隨時代變革,迅速接受了新的思想,在電影創新潮流中實施了20世紀80年代的一系列教學改革:在解放思想、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電影學院教師和“青年電影製片廠”共同推動了學院的教學通過拓展學生的思想和藝術視野及鼓勵實驗性創作探索,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爲教育改革的重點方向;在開闊視野、追趕世界電影潮流方面,在課程建設和教育理念方面開始更多借鑑歐美電影教育的新的經驗,並結合中國的現實尋找自己建設高質量電影學院的道路,如針對78級學生經歷豐富、學習刻苦,探索意念強烈的特點,教學上注重提供新鮮的思想信息,紮實的技術訓練和寬鬆的創作環境,並鼓勵他們從大三就開始進入創作一線鍛鍊,使他們較快在電影創新浪潮中嶄露頭角;在優化教學體系方面,先後進行了選修課、創作日、淘汰分流、跨校雙學位等多種教學改革嘗試,逐漸健全專業系科和教學層次、學生作業拍攝製度,加強對於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和訓練。

進入新世紀之後,面對數字化影像技術的興起和電影教育格局巨大變化,北京電影學院瞄準世界影視教育的前沿,加快了教學改革的步伐,將電影教育從職業電影人培養向視覺媒體素質教育的多樣化電影教育發展,在新媒體藝術、數字聲音、電腦動畫、遊戲、手機電影拍攝教學實踐等不少領域都走在了國際同類院校的前列。同時,學校採取多種方式幫助師生拓展國際視野,更多地瞭解世界電影創作教學的經驗與成果,包括國際學生教學訓練營跨國學生聯合創作,全英語電影製作本科班,交換學生與聯合培養等,這些國際交流不僅拓展了師生的學術視野,也向世界展示了北京電影學院的教學水平與成果。

數字影像時代的到來,大大降低了電影生產的門檻,給電影教育格局和理念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今天,專業電影教育已經不僅限於北京電影學院,衆多院校差異性的電影教育探索的廣泛存在,也將成爲中國電影教育未來生機與活力的基礎。未來的電影教育需要立足中國電影產業和媒體產業發展的需求,探索適合中國社會實際的電影教育發展道路。電影教育不僅培養高素質的職業視聽媒體從業人員,也將承擔起滿足提高全民的視聽媒體素質和視聽媒體更廣泛的人才需求的任務,並將成爲中國新的民族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作者:鍾大豐(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10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