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市場運行基本規則》7月1日實施 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提速

編者按:

7月1日,《電力市場運行基本規則》正式施行。在此之前,我國經歷多輪電改,並取得積極成效,2023年全國電力市場交易電量5.67萬億千瓦時,佔全社會用電量比例從2016年不到17%上升到61.4%。新一輪電改將聚焦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建設、新能源電量加速入市等,並將對工商業電價、大宗商品生產成本等產生影響。

2015年啓動的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至今已經走過了九個年頭。

2020年以來,隨着“碳達峰、碳中和”和“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等目標的提出,電力市場體系建設也被賦予了支持新能源加速發展、推動電力系統低碳轉型、支撐新型電力系統構建的新任務。

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電力市場運行基本規則》(以下簡稱《規則》)於7月1日起正式施行。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此前表示,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以來,我國電力市場建設取得積極成效,2023年全國電力市場交易電量5.67萬億千瓦時,佔全社會用電量比例從2016年不到17%上升到61.4%。但各地在實際執行中還存在規則不統一、地方保護、省間壁壘等問題。《規則》作爲國家發展改革委的部門規章,是正在組織編制的全國統一電力市場“1+N”基礎規則體系中的“1”,將爲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制修訂的一系列電力市場基本規則等規範性文件提供依據。

6月27日,國家能源局召開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進一步明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工作方向、重點任務和近期安排,將大力推進技術創新和體制機制改革,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供技術支撐和機制保障。

電力市場化改革深入推進

前不久,在山東省濟南市召開的企業和專家座談會上,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明勝等企業和專家代表,就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等提出意見建議。業內人士認爲,這次會議釋放出了電力體制改革的強烈信號,下一步深化改革電力體制或將全面提速。

中電聯黨委書記、常務副理事長楊昆在近期召開的第二屆(2024年)電力市場發展論壇上表示,近年來,我國電力市場建設逐步推進,初步建立了適應新型電力系統的統一電力市場體系,有效促進了電力資源優化配置和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成效顯著。

6月1日出版的《求是》雜誌刊發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智剛的文章《能源安全新戰略引領電力事業高質量發展》。其中提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電力市場體系是實現電力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基礎。國家電網將助力新要素新業態發展,不斷提高管理服務水平,推動完善電力價格形成機制。加強風光水火儲聯營、源網荷儲一體化等新業態准入規範、市場主體權責、交易模式等研究,促進多能互補。完善新能源、分佈式電源、虛擬電廠、用戶側儲能等參與電力市場機制。

中信證券認爲,電力體制改革正進入深水區,預計後續電力行業體制機制變革核心將聚焦在繼續完善價格信號引導作用、豐富和完善適應新型電力系統的市場體系、完善成本疏導機制、深化輸配電價格改革等幾個方面。

國金證券認爲,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核心在於破除電力市場化進程中的體制機制阻礙,持續落實“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改革精神,利好電網智能化建設與電力市場化業務。

2024年7月1日,《電力市場運行基本規則》正式施行,2005年10月13日發佈的《電力市場運營基本規則》(原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令第10號)同時廢止。

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彭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本次新規則對未來電力市場的深度市場化將有很大的幫助。從名稱上“運營”改成“運行”也反映出,電力市場現在不再是電網作爲單一主體,而是有多個主體參與市場、各司其職。這次修改更能體現監管各方在電力市場中的參與行爲。《規則》爲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建設提供了基礎制度規則遵循,爲加快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提供了探索實踐。

激發需求側資源潛力

目前,我國電力市場已形成發電、輸電、配電、售電等環節市場主體多元化的格局,電力市場的規模、結構和運行機制正在發生着深刻的變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日趨明顯。

中電聯最新數據顯示,全國市場交易電量由2016年的1.1萬億千瓦時增長至2023年的5.67萬億千瓦時,在全社會用電量比重提升至61.4%,中長期交易電量佔比超過90%。截至2023年底,全國電力市場累計註冊經營主體74.3萬家,同比增長23.9%,市場活力進一步激發。

此外,新能源參與市場規模逐步擴大。2023年,新能源市場化交易電量達到6845億千瓦時,佔新能源總髮電量的47.3%,電力輔助服務機制挖掘系統調節能力超過1.17億千瓦時,促進清潔能源年增發電量超過1200億千瓦時。2023年,全國綠電交易電量69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84.2%,綠證交易突破1億張,綠色價值逐步顯現,積極助推社會綠色可持續發展。

在近期由中國能源研究會主辦的“新型電力系統沙龍”上,自然資源保護協會清潔電力項目副主任劉明明強調,現階段我國電力系統正經歷重塑,由原本以燃煤機組和化石能源爲核心的模式,轉向清潔化、電氣化。這一變革在需求側展現出更爲鮮明的特點。

劉明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隨着“雙碳”目標的提出,我國需求側資源發展逐漸進入3.0階段,電力系統的充裕性需求增加,需要探索多種模式,以發揮需求側資源的常態化作用。電力需求側資源要實現常態化運行,面臨單體資源潛力小而散、激勵不足和投資高三方面的挑戰。“數字化+智能化”和“聚合化+市場化”兩大路徑,可以實現需求側資源的常態化發展。

國家能源局在6月27日召開的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進一步明確着力優化電力規劃建設和運行管理方式。在供需協同方面,着力調動需求側資源和各類經營主體積極性。在靈活智能方面,着力提升系統靈活調節能力和智慧化運行水平。

“需求側資源常態化運行需要完善的政策環境。”劉明明建議,接下來需要對需求側資源的主體地位提供製度保障,規定聚合商的市場角色和權責,允許聚合商參與批發電力市場、輔助服務市場和容量市場;爲需求側資源實現價值創造市場機會,提供健全的交易規則並加強市場監管,確保所有參與資源的同質同權;爲需求側資源提供服務確定框架體系,對調度、通信、計量、評估等內容進行規範,確保用戶側設備具備快速響應、獲取即時反饋信息的能力。

儲能等新主體地位確立

隨着電力市場改革持續向縱深推進、“大雲物移智鏈”等先進信息通信技術與電力系統的深度融合,逐步演化發展出了新型主體,有別於傳統的發電機組、電力用戶、售電公司,新型主體自身具有極強的靈活性和可拓展性,同時兼具發電商和售電商等多重市場角色。

本次《規則》中強調,經營主體包括參與電力市場交易的發電企業、售電企業、電力用戶和新型經營主體(含儲能企業、虛擬電廠、負荷聚合商等)。在電力產業發展中,儲能、虛擬電廠等新型主體已經成爲電力市場成員,這些主體的產業地位將進一步明確,發展也將再加速。

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企業戰略研究所研究員張高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近年來,隨着燃煤發電上網電價改革和取消工商業目錄電價,用戶側經營主體大規模集中入市,爲新型主體發展提供了土壤。總體來看,新型主體發展速度超出預期,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

近年來分佈式電源裝機快速增長,分佈式光伏處於主導地位,分佈式燃氣、分佈式風電也正在快速發展。截至2023年12月,我國分佈式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2.54億千瓦,同比增長61%,山東、河北、河南、浙江、江蘇等東中部地區受資源稟賦和政策激勵,分佈式光伏裝機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對於外界重點關注的分佈式新能源入市現象,張高認爲,未來,分佈式電源可按照價格接受者(報量不報價參與市場)身份參與市場交易,或通過虛擬電廠聚合等方式統一參與電力批發市場。

在新型儲能方面,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我國已經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裝機規模超過了3800萬千瓦,平均儲能時長達到2.2小時。有12個省區的裝機規模超過百萬千瓦。新型儲能新技術也在不斷涌現,技術路線“百花齊放”。目前,鋰離子電池儲能仍占主導地位,廣泛應用在新能源電站、變電站和工業廠區內。

張高建議,新型儲能可採用價格接受者方式起步(報量不報價參與市場),具備條件後以“報量報價”方式參與市場。配建儲能原則上應與投資配建的新能源打捆形成聯合體運行,必要時接受電力調度機構的統一調度。

在6月20日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李創軍迴應21世紀經濟報道,接下來國家能源局將完善新型儲能併網和調度運行機制,促進新型儲能調節作用發揮;提前謀劃加強頂層設計,促進新能源基地科學合理配置新型儲能,推動新型儲能行業高質量發展。

至於其他新型主體,張高建議,虛擬電廠、負荷聚合商等優化聚合類新型主體,根據自身電力電量平衡情況或靈活調節能力,以統一代理形式“報量報價”參與電能量市場、輔助服務市場等各類交易。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