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價漲多少 迴歸經濟學

(圖/本報系資料照)

完全競爭廠商的生產均衡,會落在邊際成本等於市場價格,因爲獲利最大。而獨佔廠商在產量上,均衡點也會落在此處,但因爲他們是價格制訂者,因此會依消費者的需求曲線,訂在需求價格等於原本均衡產量的那個點。iPhone剛出來就是一種獨佔,甚至一直到現在,定價策略就是如此。

臺電,或者臺水,也是獨佔,但屬於官方,因此不可能以獲利最大的方式定價,而是必須與平均成本相當,不賺不賠。當然,這裡提到的成本,已經涵蓋了臺電的合理盈餘了。只是,什麼是合理,就是一個非經濟的問題了。比如,臺電的人事管理,妥當嗎?換私人公司來管,是不是效率更好?

臺灣仰賴火力發電,因此煤價油價就會影響發電成本,而公式一算,如果虧錢,就必須調漲電價,這是很簡單的經濟學,問題是民進黨政府這幾年壓着電價不怎麼漲,靠公家預算吸收臺電的虧損,就會讓大家以爲:「電價不漲,不也可以?」

電價反映燃料成本,一次漲足,跟分段慢慢漲,對經濟的影響如何,必須有實證分析。但可確定的是,前2年不漲小戶用電,當然是出於政治考量。事實上還有一個政治考量:超級大戶的用電,只比小戶貴3倍多,對他們來說是不痛不癢。所得稅的級距可以拉這麼開,爲什麼電價不行?你把超級大戶的電價調漲多一點,小戶就不用漲了嘛!

事實上,在獨佔市場裡,本來就有區別訂價,乃根據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彈性曲線來制訂,而用電大戶的需求彈性比較僵固,還是小戶的需求彈性比較僵固?電價調漲,我可以不吹冷氣,但他們可以不生產晶片嗎?柯文哲說臺灣電價太便宜,意義在此,而非小戶家庭的電價太便宜。

總之,少一點政治考量,回到經濟面與實質問題面,纔是執政的長遠之計,否則久了就會被看破手腳。臺灣未來能源政策怎麼走,朝野還有的吵,好戲還在後頭。(作者爲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