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火太空新創國科會砸逾4億 3立方衛星系拚2025升空
國家太空中心「新創追星計劃」第2期投入新臺幣4.35億元,協助國內新創公司分別發展遙測、寬頻通訊、物聯網IoT立方衛星星系,今年可完成堪稱主要審查關卡中的「最難關」關鍵設計審查,開始衛星整合測試準備工作,目標2025年發射首批衛星,取得概念驗證,搶進國際商業鏈。聯合報系資料照
國家太空中心「新創追星計劃」第2期投入新臺幣4.35億元,協助國內新創公司分別發展遙測、寬頻通訊、物聯網IoT立方衛星星系,今年可完成堪稱主要審查關卡中的「最難關」關鍵設計審查,開始衛星整合測試準備工作,目標2025年發射首批衛星,取得概念驗證,搶進國際商業鏈。
與傳統的單一大型衛星計劃相比,立方衛星(CubeSat)成本與技術門檻較低,且體積小、重量輕,火箭一次可發射數枚到數十枚,也就是藉「以量取勝」,快速佈署全球覆蓋的立方衛星星系,爲民間業者進軍太空產業開啓更多可能性。
爲迎戰商業太空時代,提升臺灣產業界的衛星設計製造能力,國科會轄下國家太空中心(TASA)啓動「新創追星計劃」,第2期計劃選擇具備商業發展潛力的寬頻通訊、遙測、物聯網IoT立方衛星架構,向國內產業界公開招標,發展3個衛星星系,期程3年,共編列4.35億元預算。
其中,「遙測衛星星系」由製作衛星天線起家的芳興科技執行;「寬頻通訊衛星星系」由擅長雷達感測與衛星通信的創未來科技執行;「物聯網IoT衛星星系」則由天線設計及射頻測試起家的鐳洋科技執行。
原本標案規格需求是研製6U以上的立方衛星,根據最終提案結果,3家廠商決定將分別研製4顆8U(長40公分、寬20公分、高10公分)的立方衛星,形成3個星系。
業者自2023年9月得標計劃後,還得走過一道道嚴謹審查關卡,以主要的6大審查階段來說,官員表示,目前業者已完成任務定義審查(MDR)與系統設計審查(SDR),現正在準備進行初步設計審查(PDR)。
所謂PDR是要證明在風險下,衛星初步設計可滿足系統、次系統的功能要求,並打造出可讓各個次系統協同運作的衛星設計。
除PDR之外,官員指出,3家廠商今年預定將完成另2道審查,其一是關鍵設計審查(CDR),即進一步完成軟體、硬體元件及其介面的細部設計。由於CDR階段要把衛星需要的所有元件定稿,審查通過後開始製作,因此被視爲主要關卡中的「最難關」。
過關後,會進入整合測試備便審查(ITR),此階段會完成整測項目規劃,以及執行測試時的程序書等,以利將所有研發的關鍵元件陸續安裝於衛星,進行各項功能測試。
依照計劃期程推估,發射運送審查(PSR)將於2025年展開,若一切順利,首批立方衛星預計同年發射,具體時點仍待衛星研製進度及發射載具進程而定。
官員表示,參與「新創追星計劃」的業者都有進行商業運營規劃與市場評估分析,對於產品特性、國際競爭力也有完整評估,希望計劃扮演「種子基金」角色,讓業者的立方衛星星系的衛星取得飛行履歷,同時衛星應用服務取得概念驗證(PoC),也就是驗證在太空環境下,相關衛星設計與應用服務真的可行,具備未來商業運營潛力。
「新創追星計劃」爲第3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劃中的一環,考量立方衛星任務週期及衛星發展時程,分成「1年+3年+3年+3年」共4期,並已於2023年進入第2期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