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地貌】高考地理中的珊瑚礁海岸、十分全面的冰川與冰川地貌總結
知名地理科普平臺
專業地理備考諮詢
每日更新堅持11年
地理知識最全彙總
海岸地貌雖然多種多樣,但它們之間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形態成因關係,而且做有規律的組合,構成具有一定特徵的海岸,即海岸類型。同一海岸類型的地質、地貌、動力作用與海岸生物等方面都有着相關性。按海岸地貌形態成因物質或構造成因,分五種海岸類型:山地海岸、平原海岸、沙丘海岸臺地海岸和生物海岸。
生物海岸生物生長繁盛,成爲海岸發育的主導因素。以熱帶和亞熱帶的紅樹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最爲典型。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生物海岸的一種類型——珊瑚礁海岸。
一、什麼是珊瑚礁海岸?
珊瑚礁是以死亡後的石珊瑚骨骼爲主體,混合其他生物碎屑(如石灰藻、層孔蟲、有孔蟲、海綿、貝類等)所組成的生物礁。由大片珊瑚礁構成的海岸,稱爲珊瑚礁海岸。
二、珊瑚礁海岸的成因
沉降發育說
①島嶼(火山島)周圍發育了岸礁;
②島嶼逐漸下沉,岸礁外圍因生長條件良好(溶成解氧和餌料較多)而繼續往上生長,形成了堡礁,它與島嶼之間被帶狀湖或淺海隔開;
③島嶼冬全部沉沒成了瀉湖,堡礁仍然往上生長,成了環礁。
三、珊瑚礁海岸的分佈
珊瑚礁分佈與活體珊瑚蟲生長有關。珊瑚蟲要有 25~30℃溫暖海水,海水鹽度 27%~40%,海水透明度較高,光照充足和堅硬底質,以便珊瑚蟲能固定生長等,條件較高。珊主要分佈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的熱帶海洋內或暖流經過海區,總面積爲60萬km?。集中分佈西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熱帶海區。我國南海的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羣島,海南島澎湖列島及臺灣沿岸等地有分佈。
四、珊瑚礁海岸的類型
①岸礁、裙礁:緊貼海岸帶發育,高度在低潮面之下。地貌上主要由礁坪(礁平臺)和礁坡組成。礁坪近岸,地面平坦,內有礁溝。礁坡近海,急陡,由活珊瑚組成。我國臺灣及海南島的珊瑚礁也以岸礁爲多見。現代世界上最大的岸礁分佈在紅海沿岸,長2700km;
②堡礁、離岸礁:堤狀,與海岸平行分佈,與陸地之間隔以瀉湖或帶狀海。世界上最大的堡礁是澳大利亞東北岸大堡礁,長達 2100km,大堡礁與陸地之間的帶狀海,水深30~40m,寬0.9~18km;
③環礁:平面上很不規則,呈圓形、橢圓形,甚至不規則的三角形及菱形等。它的中央爲深水湖,水深 100m 以內。環礁直徑一般爲 2~3km,.大者可達 100km。環礁除了少數爲封閉之外,大多數有一個或多個缺口,這些缺口成爲潮汐通道,大缺口可通行大輪船或軍艦。環礁的礁體,有的沉沒於水下10~20多米,少數露出水面成爲珊瑚礁島嶼。我國南海四大珊瑚礁羣島,大部分都由環礁組成。
五、珊瑚礁海岸的環境與效益
1.科研意義
珊瑚礁是海洋的生物礁,礁頂位置在低潮面附近,其位置與年齡可作爲地殼或海面升降運動的有力證據。如西沙羣島的永興島,珊瑚礁厚1251m,其底部最老年齡距今1700萬年(中新世),再下爲上元古代花崗片麻岩及其風化殼。表明在第三紀中新世之前,南海北部曾經是大陸—華南微陸塊,以後才逐漸斷裂下沉(珊瑚不斷往上生長)成爲海洋的。或對比古今珊瑚礁的分佈位置,發現古生代珊瑚礁北界在75°~80°N,說明北美及歐亞大陸曾經向北漂移過。或根據珊瑚化石生長線,追溯以往地質年代每年天數,5億年前奧陶紀,每年就有412天。
2.生態效益與經濟價值
①岸礁有削弱波能及保護海岸作用;
②珊瑚島上植物茂盛,鳥類繁多,鳥糞堆積磷礦多。新中國成立以來累積開採南海諸島中的磷礦達100萬t以上;
③珊瑚島美麗海洋風光是良好旅遊資源;
④珊瑚礁區魚類、蝦蟹類、海藻等資源豐富,是良好漁場;
⑤地質時代的化石珊瑚礁,蘊藏着豐富石油資源,是良好的儲油層。目前世界上可採儲量超過8000萬t以上的大型生物礁油田就有12個,分佈於伊拉克、利比亞、墨西哥、加拿大和美國。我國南海珊瑚島礁內也埋藏着豐富的石油資源;
⑥珊瑚體具有較大藝術欣賞價值,可作爲裝飾品和藝術陳列品某些種屬可以入藥;
⑦珊瑚礁島嶼具有國防軍事意義,常駐軍成爲海防重地。
六、生物海岸資源保護
加強管理,建立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建設與旅遊資源開發結合,發揮生物海岸的社會效益;
進行紅樹引種工作,擴大紅樹林的覆蓋率,充分改造紅樹林跡地;
加強我國南海珊瑚礁海區的開發利用和保衛工作。
很少有哪個省份像河北這樣,執着於冰川地貌。從2021年新高考以來,每年均有涉及。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斗和U型谷是典型的冰蝕地貌,因冰斗底部高度與其形成時當地的雪線高度基本相當,故常依據不同時期冰斗位置來分析氣候變化規律,用U型谷特徵判斷冰川活動期次和規模。圖7爲根據我國西北某山區冰蝕地貌特徵而編制的模式化圖(忽略局地因素影響)。圖中冰斗①~⑧分三期形成,受外力破壞微弱,形態完好;F爲斷層,它改變了冰斗③和⑤的原始位置。
(1)判斷各期次冰斗的先後順序,並簡述U型谷發育過程。
(2)結合冰斗和U型谷特徵,闡釋該山區的氣候變化。
參考答案:
(1)冰斗形成的先後順序:⑤⑥,③④⑧,①②⑦。(同期冰斗不分順序)
U型谷發育過程:前期冰川規模較大,侵蝕形成了寬大U型谷A;後期冰川規模較小,冰川下蝕形成了嵌套在A中的較窄U型谷B。
(2)冰斗成層分佈且基本完好(受破壞微弱),說明雪線逐期上升;兩期U型谷前期寬後期窄,說明冰川活動規模逐期變小;因此,當地氣候逐期變暖,冰川面積減小。
這組題不知被多少地理人歎爲觀止,至今仍是冰川地貌的典型例題。這道題對考生的邏輯思維考查非常好,其出題者在我心中早已封神,膜拜!
爲何河北省鍾情於冰川地貌?不得而知。但是高山的條條白練,是地理出題人心中聖潔的哈達,她們不僅顯示了千萬年來氣候的變遷,也深刻預示和影響着今天全球的氣候。而哈達之下,神奇的地貌,更是地理人心中的聖土,嚮往而又敬畏。今天我們一起歸納總結冰川地貌。
冰川的形成及類型
冰川如何形成?冰川形成於雪線以上的常年積雪區域,是由終年不完全融化的積雪逐年加積,經不斷壓實、變質等過程而形成的具有一定運動特性的冰體。
冰川越藍,冰川就越古老。這是爲什麼?年復一年冰雪的累積,產生巨大的壓力,使下部的冰雪不斷壓實,內部空氣不斷被排出。而波長較短的藍光很難穿透冰川冰而最終被散射,看過去就像是藍色的冰川,這和海水呈現出蔚藍色的原因是一樣的,這中間有一個科學術語,叫做瑞利散射。所以冰川越藍,裡面的空氣就越少,證明冰雪越厚壓力越大,其年代越古老。
冰川大致可以分爲大陸冰川和山嶽冰川。
大陸冰架的邊緣還有一些獨特的冰川類型:
冰川消退後,冰斗內往往積水成湖,叫冰斗湖
冰斗
示意圖如下,高考曾經考過的羅斯冰架,冰筏,就是這種。地理圖文綜合整理
山嶽冰川有哪些類型?
懸冰川
冰斗冰川
山谷冰川
冰帽
雖然冰川形態多樣,但其對地貌形成的原理類似。其作用下的地貌又如何?我們一起欣賞和分析冰川地貌吧
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可以分爲冰蝕地貌和冰積地貌。
說起冰蝕地貌,我們得先知道冰川侵蝕作用:
這比我們常說的磨蝕和拔蝕多了研磨壓碎和冰下融水侵蝕。
所以學生還需瞭解冰川的結構組成除了冰川和冰磧物之外,還有冰下河流、冰面湖/河等。這個延伸知識可以給學生補充下。
常見的冰川侵蝕地貌:
你能找到冰斗、刃脊和角峰嗎?他們是如何形成的?
冰斗是一種三面環以峭壁、呈半圓形劇場形狀或圓椅狀的窪地。以冰斗湖爲例:冰斗湖(拔蝕、冰斗後壁溯源侵蝕+冰斗底部拔蝕、磨蝕,使得底部拓寬加深,出口處形成向內側方向傾斜的冰坎。當冰川消退後形成冰斗湖)
羊背石迎冰面和緩、光滑,常有劃痕;背冰面陡,常有陡坎。對比下新月形沙丘(迎風面和緩,背風坡陡)和風蝕鯨背石(迎風坡受侵蝕坡度陡,背風坡和緩),是不是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
峽灣的形成過程
接下來,我們瞭解下冰積地貌。常見的冰積地貌:
冰磧丘陵的形態與展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冰體消亡前的冰川下地形或冰面起伏形態。
冰川終磧
我們看看這三種堆積地貌:
鼓丘:
鼓丘是由一個基岩核心和冰礫泥組成的數百米長的流線型小丘,是冰川前進過程中,底部礫泥物質翻越凸起的基岩後,冰川搬運能力減弱,礫泥物質堆積而成,下圖爲某地鼓丘平面示意圖,閉合曲線爲等高線(單位:米)。
1、塑造圖示地貌形態的冰川前進方向爲
A. 正北 B. 正南 C. 西北 D. 東南
2、該地最可能位於
A.東歐平原 B.遼東丘陵 C.東北平原 D.中西伯利亞高原
你們看看選啥? 1、D 2、A。
鼓丘的特點:
1、冰磧物組成的流線型丘陵,平面上呈蛋形(有時含有基岩核心)
2、大陸冰川中常分佈於終磧堤附近
3、迎冰坡陡,背冰坡緩(冰緣地帶搬運能力減弱,受阻時將底磧停積,越過障礙物將泥礫堆積於背冰面。)
4、含泥量較高
羊背石和鼓丘的對比:
終磧壟:
終磧壟的特點:
分佈於冰川前緣地帶,由終磧組成的弧形壟狀地形;兩側不對稱,內緩外陡;冰川前進時,有時也能形成終磧壠。(推土機前進,揉褶、逆掩斷層發育,消退後終磧壟保存);可成組出現,反映不同時期或或不同發育階段冰川的伸展範圍。
冰水扇好理解:
冰水扇的特點:
冰水河流流出/切過終磧堤後,地勢展寬、坡降變緩,冰水攜帶的碎屑物沉積形成頂端厚、向外變薄的扇形堆積體;多個冰水扇稱爲冰水平原;砂礫爲主,向下遊粒徑變小,磨圓度顯著變好;交錯層理、水平層理髮育。
再簡單看看幾種冰川微地貌:
蛇形丘:冰下隧道,水流搬運、堆積,沉積物堵塞河道,冰體融化,堆積物出露地表。冰水砂礫石、有一定磨圓度、交錯層理、斜層理、水平層理。
冰礫阜:圓形/長形,冰水堆積地貌;冰水負地形(冰面河、湖)的冰水沉積物因冰體融化、沉積物倒塌堆積而成的正地形。大多分佈於冰川作用前緣地帶,大小不等、邊坡較陡。
考考你:
冰礫阜的形成過程中經歷的地質作用
A.1次堆積作用 B.1次侵蝕作用
C.2次搬運作用 D.2次堆積作用
你選啥?(D。能說出哪兩次嗎?)
鍋穴:埋藏冰塊(死冰)融化後,原冰塊上部和周圍碎屑物質失去支撐、塌陷而形成的負地形。
最後說說冰緣地貌:
石海與石河:
石海:在寒凍風化作用下, 岩石遭受崩解破壞, 形成大片巨石角礫, 就地堆積在平坦的地面上, 形成石海。
石河由寒凍風化產生的巖塊、岩屑,在重力作用下彙集到斜坡下的溝槽內,碎石沿溝槽緩緩向下移動,形成一條用石頭填滿的小河,故名石河。
凍脹丘:
生成環境:(多年凍土區地下水凍結膨脹,使地表隆起成丘狀)
冬季土層自上而下凍結,體積增大,產生膨脹力超過上覆地層強度時,地表隆起形成。夏季冰層融化、冰丘消失,即一年生冰丘。
多年生冰丘常深入多年凍土層,規模大,數十米,面積數百平米。崑崙山地區爲我國最大多年生冰丘區。氣候變暖,地下冰部分融化,地表塌陷。
還有石環、冰楔等等,就不再一一詳說了。冰川是一種獨特的外力作用,其形成的地貌獨特複雜;冰川對氣候的變化更爲敏感,所以對冰川的學習一直也是高中地理重要板塊。考察頻率高就不足爲奇了。下面就近兩年高考題做一小結:
(2021·河北·高考真題)冰川物質平衡是單位時間內冰川以固態降水爲主的物質收入和以消融爲主的物質支出的代數和,天山和阿爾卑斯山都是世界上典型的山嶽冰川分佈區,前者冰溫(℃)恆爲負,後者接近0℃,下表爲兩山區代表性冰川物質平衡情況,下圖表示兩山區冰川累積物質平衡年際變化。據此完成下列各題。
1.導致兩山區不同坡向冰川物質平衡差異的主要因素爲( )
A.到海距離 B.主導風向 C.冰川覆蓋 D.山地坡度
2.1990年以後,兩山區冰川的變化指示出( )
A.天山冰川消融量較大 B.天山冰川擴張更明顯
C.二者的平均雪線高度都在上升 D.阿爾卑斯山冰川積累速度較快
3.影響兩山區冰川物質平衡變化的關鍵是( )
A.所處山體隆起 B.臭氧空洞擴大 C.全球氣候變暖 D.山地林線上升
【答案】1.B 2.C 3.C
【分析】1.如表中信息所示,天山西坡冰川物質平衡值爲正值,說明冰川增加,其主要與西風帶來的水汽受地形擡升形成較多降水有關,阿爾卑斯山西北坡和東南坡物質平衡值爲正值,冰川增加,應該是受西風帶影響所致,因此導致其冰川物質平衡差異的主要因素是主導風向,故B項正確;與到海距離、冰川覆蓋、山地坡度關係較小,故A,C,D項錯誤。故選B。
2.由圖可知,1990年以後,兩山冰川平衡物質均呈負值,兩山區冰川都呈減少趨勢,也就是二者的平均雪線高度都在上升,故C項正確;天山冰川消融量較阿爾卑斯山小,故A項錯誤;讀圖可知,天山冰川在退縮,故B項錯誤;阿爾卑斯山冰川消融速度較快,故D項錯誤。故選C。
3.由圖可知,.兩山區冰川物質平衡變化呈下降趨勢,應該是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冰川減少,故C項正確;圖示時段時間跨度較小,山體隆起不明顯,故A項錯誤;臭氧空洞擴大對冰川變化影響較小,故B項錯誤;山地林線上升,是冰川物質平衡變化的結果,不是導致其變化的原因,故D項錯誤。故選C。
(2022·遼寧·高考真題)一般情況下,氣候寒冷期冰川範圍擴大,海平面下降。在風力搬運作用下,我國北方某海岸在末次冰期中的相對寒冷期沉積了砂質沉積物,相對溫暖期沉積了黃土狀沉積物。下圖爲沉積剖面及其所在位置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4.推斷剖面A→B→C層形成過程中海平面大致經歷了( )
A.持續上升 B.持續下降 C.先降後升 D.先升後降
5.砂質沉積物的來源主要是末次冰期的( )
A.海岸沙 B.河流沙 C.洪積物 D.冰磧物
【答案】4.C 5.A
【解析】4.根據材料信息可知,A→B→C沉積物由黃土狀沉積物變爲砂質沉積物再變爲黃土狀沉積物,砂質沉積物爲寒冷的冰期沉積物,黃土狀沉積物爲溫暖的間冰期沉積物,冰期氣溫較低,海平面較低,間冰期氣溫較高,海平面較高,所以A→B→C層形成過程中海平面經歷了先降後升的變化,C正確,ABD錯誤。所以選C。
5.據材料可知,在風力搬運作用下,我國北方某海岸在末次冰期中的相對寒冷期沉積了砂質沉積物,末次冰期中寒冷期氣溫較低,冰川擴大,海平面下降,海岸地區沙出露地面,受風力搬運作用影響,形成砂質沉積物,A正確;圖文材料中並未提到該地有河流分佈,且河流沙出露主要受河流水量和水位影響,與寒冷期海平面下降關係不大,B錯誤;洪積物主要分佈於山麓等洪水多發區,海岸地區一般洪水發生較少,C錯誤;冰磧物主要分佈在冰川活動較多的地區,海岸地區冰川活動較少,D錯誤。所以選A。
(2023·河北·統考高考真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國境內的阿爾泰山(下圖陰影部分)綿延約500千米,最高峰爲友誼峰,自西北向東南山體逐漸降低。晚更新世以來,受該山區雪線上升影響,第四紀不同時期冰川作用產生的冰斗、槽谷匯聚冰雪融水利大氣降水,形成衆多冰湖。在氣候轉暖、年降水量變幅較小背景下,1992-2013年山地各區域冰湖數量科面積均發生了變化(下表1和表2)。
表1:
表2
(1)概括該山區冰湖分佈及變化的主要特徵,並說明其影響因素
(2)闡釋冰湖變化對該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答案】(1)特徵:西北部的數量和麪積均大於東南部;兩地區的數量和麪積都增加,西北部數量增加率大於東南部,面積增加率小於東南部。
因素海拔:西北部海拔高於東南部。降水:西北部受來自西風帶帶來水汽影響大,降水多;距海距離:西北部距海距離近;冰川:西北部冰川面積和數量多。
(2)有利影響:延緩了本地區水資源的虧損,增加了當地工農業用水量,有利於區域的發展。
不利影響:冰湖水量增加加劇了潰壩的風險(造成本地水資源流失),容易產生洪澇災害,影響本地生命財產安全和工農業發展,使當地生態環境惡化。
(2022·江蘇·統考高考真題)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下圖爲“亞歐大陸某區域自然帶及該區域局部冰川、河流分佈圖”。
(1)寫出圖中自然帶II的類型,並簡析其向南凸出的原因。
(2)根據右圖中冰川、河流的分佈,簡述該局部區域的地勢特徵;結合地勢特徵,用曲線繪出虛線框內M河流域與N河流域的分水嶺。
(3)分析右圖中R處附近冰川較多的原因。
【答案】(1)類型:苔原帶。
原因:受地形影響,地處山地,氣溫低
(2)地勢特徵:山地呈東北——西南走向;中間高,東、西低。
分水嶺:
(3)靠近海洋,水汽在極地東風吹送下,受地形擡升,降雪多;緯度高,氣溫低,積雪消融少,積累多,冰川多;山谷發育,積雪易留存,冰川數量多。
【分析】本題以亞歐大陸某區域自然帶及該區域局部冰川、河流分佈圖爲材料,涉及自然帶類型、自然帶影響因素、地形地勢特徵描述、分水嶺的位置、冰川的影響因素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利用地理知識及原理,解答地理現象的能力,培養學科分析及闡釋能力。
【詳解】(1)從圖中可以看到,II自然帶主要位於北冰洋沿岸附近,靠近極圈附近,其南部III自然帶位於大陸內部,面積廣大,爲亞寒帶針葉林帶,II自然帶應爲苔原帶,I自然帶位於極圈以內,靠近極點附近應屬冰原帶。
向南突出的原因:從圖中位置來看,該地位於東經60°附近,其植被帶向南突出的方向,大致爲南北方向;該地位於亞歐分界線烏拉爾山附近,烏拉爾山大致呈南北走向,其海拔相對較高,其西側爲東歐平原,東側爲西西伯利亞平原;烏拉爾山較東西兩側海拔高,氣溫更低,因此其植被帶發育爲高緯度的苔原帶。
(2)河流應由高向低流,河流的流向一般可判斷地勢的走向。從該地區河流分佈來看,其東部河流向東流,西部河流向西側流動,說明其地勢中部高東西兩側低;從中部山峰高度來看,其北部山峰大致位於1200~1300米左右,其南部山峰大約爲1400~1500米左右,中部地區南高北低。
河流應由高處向低處流動, M流域與N流域其支流的源頭的中間地帶應爲山地分水嶺,將中間地帶連接成線,即爲M河流域和N河流域的分水嶺,如下圖:
(3)從圖中可以看到R地緯度較高,其北部靠近北冰洋,從緯度來看,該地位於極圈內部,受極地東風影響較爲顯著,北冰洋水汽在極地東風的吹送下向南運動,R地爲烏拉爾山北部,受地形擡升影響,該地降雪較多。同時該地緯度較高,常年氣溫較低,積雪融化的相對較少,大量積雪易累積,易形成面積較大的冰川。從河流分佈圖可以看到R地附近河流衆多,河流多從山谷流出,山谷發育較多,谷地受太陽輻射影響相對較少,其積雪更易儲存,其谷地冰川數量較爲衆多。
1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衆號——圖文地理
注:本文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鬆鬆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衆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繫註明來源或刪除。應公衆號命名規則要求,原譚老師地理工作室更名爲地理圖文,譚老師講地理更名爲圖文地理。
每日萬餘閱讀總量
關注搜索地理詞語
順手點擊文末四符
點贊分享在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