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教授創業合夥人,畢業了

“我們第一批學生6月底畢業,有一半左右的人回到原有機構,1/4左右的人會去到投資機構,還有一部分同學計劃跟着教授創業,項目已經融到數千萬。”一次閒聊中,上海交大安泰經管學院負責技術轉移碩士的招生負責人告訴我。

當“投早投小投科技”成爲行業主流,高校成爲VC競逐的項目源頭地,科學家創業、科技成果轉化等和高校相關的動態也進入了我的視野。所以,當我得知這個消息,忍不住想了解更多和這個“技術轉移碩士”有關的細節。

事實上,自開設這個新專業以來,交大已經錄取了三屆學生。2021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學獲批全國首個“技術轉移專業碩士學位點”,由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開展培養工作。

按照招生簡介上的說法,技術轉移碩士以“培養引領未來產業發展的全球科創領袖”爲使命,設置技術戰略規劃與科創融資兩大方向,主要面向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等國家發展關鍵行業,填補上述行業緊缺人才缺口。

培養的是何種緊缺人才?

科學家創業的一大痛點,就是缺乏商業化能力。不管是在項目融資,還是將項目推向市場的過程中,都需要一個對外溝通和表達的“翻譯”,能夠以公衆理解的方式闡明象牙塔裡那些技術的奧義,同時還能理解資方和客戶的需求,妥善處理和資本、市場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既然如此,與其強迫科學家重新學習自己並不擅長的領域,不如培養一批有志於此的新型人才,彌補這一人才缺口。

那麼,第一批吃到紅利的都是什麼人呢?

最近,我跟交大安泰經管學院負責技術轉移碩士的招生負責人聊了聊,他跟我詳細闡述了這個專業的設立緣由、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學員畫像及出路等。我瞭解到,除了科創背景的生源,來自投資行業的學生也佔到不小的比例。比如,有同學以前是某知名早期投資機構的董事總經理,自己出來做了一個新機構,於是來交大MTT“補課”。

這讓我想到,哪怕最壞的時代,都是機遇與挑戰並存。伴隨經濟結構的調整,不少機會確實消失了,但也有很多新機會浮現出來。一級市場也是如此。如何將自己的優勢與時代的需求結合在一起,創造更大的價值,今天這篇文章或許能提供一些啓示。

以下爲交流內容,投中網略作編輯:

“長實踐課程”

交大率先設置這個新專業,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個是,2020年9月,中央領導來交大考察的時候提到,要做一些科技成果轉化方面人才的培養試點工作,隨後國家發改委印發《支持上海交通大學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專項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其實就是賦權交大,讓交大帶頭做一些創新和規範制定的工作。

另一方面,交大過去在科技成果轉化,特別是教授創業方面,其實已經做過很多創新的工作。比方說,2015年、2016年的時候,交大和教授就約定好,教授花一塊錢就可以買下技術成果的專利權,學校不佔股份。

交大走出了很多知名的科創項目,但在這個過程裡,學校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就是做科研的老師或學生,商業化活動的能力普遍不強,或者說,這兩方面的能力有衝突的地方。既有科研能力,又有從事商業化能力的教授,真的鳳毛麟角。

以前交大的思路更多是在培養教授的商業化能力上,但嘗試之後發現其中的困難,這纔有了做技術轉移碩士專業的想法。2021年9月,交大向教育部提交了專業學位點的申請報告,很快獲批。

教育部給了交大足夠的創新空間。在培養的過程中,不會像傳統的碩士那樣以課堂理論教學爲主,而是將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加入很多實踐內容。超過1/3都是實踐類的課程,另外2/3課程的上課方式也是以教授加行業專家的方式來進行的。

這個專業學制兩年,上課時間通常在一年零3個月左右。課程的設置都圍繞新型技術轉移人才“五力模型”展開,也就是技術、市場、金融、法律、綜合管理這五種能力的培養。無論基礎課還是前沿課,必修課還是選修課,都有“技術戰略規劃”和“科創融資”兩個方向。

比如,有一個核心課程,叫“科技成果轉化實踐”,就是讓學生來選交大教授的科研項目進行轉化。這不是模擬教學,而是實戰教學,都是提供真實的教授科研項目,讓學生來做轉化落地。

具體來說,學生以小組形式開展“長實踐課程”學習,每組選擇一個產業方向進行深入學習和研究。產業方向聚焦大健康、人工智能、汽車生態、綠色雙碳、智能製造等上海“3+6”重點產業和領域。項目組會組織去這個行業裡的代表性企業參訪。不僅只是看產線、產品和展廳,更多的是讓同學們和各個核心板塊的企業高管面對面交流。

再往下一步,是去到孵化器和科創園區,這些孵化器裡活躍着大量對應領域的初創型公司,在瞭解了大公司的狀態後,可以瞭解小公司是怎麼發展起來的,他們現在碰到怎樣的困難以及如何應對。

最後一步,纔會進入到剛纔我說的“科技成果轉化實踐”項目,讓他們去挑選交大教授在對應領域的研究項目,幫助教授進行概念驗證,設計商業模式,包括產品的中試,一直到項目成熟,還要籌備後期的路演,幫項目拉融資。這門課最終是通過比賽路演的方式考覈,學生完成比賽路演就可以獲得相應的學分。

即使是課堂學習環節,也貫徹了實踐導向的思路,基本配置都是一位教授加上一位行業專家。實踐型師資中超過80%來自科創型企業。目的是,讓學生能夠通過一些現實中的商業案例,快速理解某個知識體系是怎麼運用的。

比方說,科創融資方向上,收購兼併這門課,請了陳亞明老師和張毅老師。陳亞明是中國會計師考試的創建者,前五年出題工作都是他負責的。張毅是金杜律所的合夥人,金杜是我們亞洲地區併購業務排名第一的律所,很多企業併購最後由他們來操盤。

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這個板塊,由金融系的教授加上菡源基金的合夥人來講授。菡源基金是交大未來產業母基金的基金管理人。

至於技術戰略規劃類課程,核心是想讓同學們瞭解某一項技術的邏輯是什麼,未來有哪些趨勢,可以和哪些應用場景結合起來。就像當下最火的人工智能,更多是和各種不同的場景結合起來應用。技術並不等於產品,某項技術可能是很好的,但是產品受不受歡迎,是另外一碼事。

培養科學家的合夥人

這兩年,很多重點高校來到交大,交流學習MTT專業應該怎麼開設和培養,後面可能會有更多高校開設這個專業。

交大MTT學生裡,超過70%是科創類背景,很多人原來都是在科技類企業做研發或者項目管理。剩下的人基本上都是金融背景,有不少是從投資機構出來的。

比如,有同學以前是某知名早期投資機構的董事總經理,自己出來做了一個新機構,來交大MTT“補課”。也有在銀行券商的投行部或是科創產品部工作的過來學習。還有一些政府體系的人來。招商引資現在是地方政府的首要工作,不管是國資委,還是發改委,很多部門的工作都和成果轉化相關,所以很多政府體系的人都想讀這個專業。此外,也有一些律師朋友感興趣。

有的機構合夥人會選擇來MTT項目讀書深造,有些人跟我們也有其他的合作方式。比如,可以贊助技術成果轉化大賽來參與其中。

技術轉移碩士的培養目標,是希望大家成爲科學家的合夥人,能幫助科學家找到合適的投資方,同時也要幫初創企業找到更多的訂單,助力早期企業走過最難的階段。

MTT同學更多扮演的,是一個之前在市場中缺位的角色:負責項目的路演,知道融資的方法和路徑,通過各種方式開拓市場,把產品賣出去,把市場的需求傳遞給科研端,再進行產品的迭代。

前面講過的科技成果轉化實踐項目,首屆MTT學生已經走過一輪了。他們所完成的14個項目,現在pre-A輪的融資額已經超過1億元。

這個實踐環節在融資上還是很開放的,並不是說只有交大體系的基金能投,其他的社會面資金都可以納入到考慮範圍。不少投資機構會和地方政府合作成立技術轉移基金,現在他們也在大量尋找這類科學家創業項目。有一次MTT項目組織項目路演,一個投資人看到了這個信息過來看了一下,在比賽結束之後,他找到項目團隊的同學,詳細瞭解後決定投資。

當然,MTT項目是一個學位課程,至於這個項目實際融到多少錢,初創企業發展到什麼程度,並不是考覈的內容。畢業後,有些同學可能會跟着教授創業,繼續在這家公司裡做更多的事情,那他們和教授之間談妥就好,校方不會干涉。

畢業之後,MTT同學去向比較多元。有的人還是在他原來的機構裡繼續往上走,還有一些人是出來跟教授創業了,也有人原來是技術背景的,讀完這個專業之後轉去做投資了。MTT項目更多是希望在科技成果轉化這個鏈條上,有不同的角色可以讓大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