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背後,是許多無名英雄隱姓埋名的一生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因爲這一天,整個中國的歷史分爲兩節,這不單是中國的大事件,更對未來的世界格局發展影響深遠。

說到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提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發的電影橫空出世,這部電影上映於新中國成立50週年之際,按理說作爲獻禮片,本應該是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出現在大熒幕上,但這部電影註定要和悲壯、憤慨這些詞掛鉤。

就在這一年的5月8日,中國駐前南聯盟大使館被美國最先進的戰機投送的精確制導炸彈誤炸,當然,所謂的誤炸只是美國的說辭。

面對如此痛心的事件,我們除了怒吼一聲,更加深刻地意識到了,在國際交往中,實力永遠是維護正義的基礎,國防纔是外交真正的後盾,尊嚴只在劍鋒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內。

說回電影,影片的開頭設計的這幾個情節巧妙地展現了中蘇關係。雨天,陸光達從車上走下來之後,給蘇聯專家撐傘,蘇聯專家主動接過傘說,在這個世界上,傘永遠掌握在高個子手上,意思是蘇聯要充當中國的核保護傘。

陸光達聽罷,主動走入於林,表示中國拒絕,隨後一陣風吹來,雨傘散落,預示着靠別人永遠靠不住,似乎也預示着蘇聯解體的結局。

看到這裡,小夥伴們肯定發現了,電影的男主角可是想當年十里八鄉有名的俊後生,棄武從文的李團長,當年咱在十里八鄉那可是有名的俊後生。

人物的名字設計也有巧思,有網友認爲陸光達代表大陸光速發達,與之對應的是留在美國獲得諾貝爾獎提名的好朋友夏世忠,隱喻下輩子才能盡忠。

很多人根據這條信息確認陸光達的人物原型是鄧稼先,下詩中的人物原型是楊振寧。實際上,他們並不特指某一個人,而是歸國或者留在國外的一批人的縮影。

隱姓埋名的英雄

影片中,陸光達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和物理博士,妻子叫王茹慧。

同樣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核物理,夫妻都學核物理的這個設定則來自中國現代科學家三強中的錢三強,他和他的妻子、中國科學院院士、被譽爲中國居里夫人的何澤慧,兩人是清華大學物理系的同班同學。大學畢業時,何澤慧是第一名,錢三強是第二名。

1936年,何澤慧前往德國柏林高等工業大學技術物理系選擇了實驗彈道學專業。

在當時,這是一個與德國軍事工業密切相關且保密程度很高的領域,通常不接受外國學生,尤其是女性學生,何澤慧說服了系主任克蘭斯教授打破先例,成爲該系第一次招收的外國學生,也是彈道學專業招生的第一名女學生,何澤慧也成爲第一位德國軍工女博士。

女生加德國加留學加彈到家博士,這無論放在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時代,都是牛人中的牛人,傳奇中的傳奇。

新中國成立後,錢氏夫婦一起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後來籌建兩彈一星團隊合作會,本來也入選。

儘管因爲種種原因,他被排除在名單之外,退居二線,但他成功帶隊研製出第一顆原子彈的點火中子源,又重測了對於選擇氫彈技術路線具有重要意義的關鍵數據,可以說是背後的無名英雄。

而在中國的兩彈一星偉業中,像合作會這樣的無名英雄還有很多,影片中輟學的老李原型是郭永懷。

提起郭永懷這個名字,可能有些小夥伴會覺得陌生,其實他是兩彈一星元勳中唯一在覈彈、導彈、地球衛星三個領域都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也是唯一獲得烈士稱號的。

1935年,郭永懷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40年留學加拿大,赴當時國際上著名的空氣動力學研究中心、美國加州理工研究可壓縮流體力學,和錢學森一起成爲世界氣體力學大師馮卡門的弟子。

1960年,郭永懷被任命爲二機部九院,專門從事核武器其研製,1963年我國在青海建成核試驗基地後,由於工作需要,郭永懷常往返於北京和星海之間。爲了保證科學家的安全,中央領導特別叮囑儘量不要乘坐飛機。

但爲了節省時間,加快科研和實驗進度,郭永懷還是選擇了乘坐飛機。

1968年12月4日,他在任何導彈發射實驗中發現了一個重要線索,於是急匆匆從青海趕到蘭州,換乘飛機連夜趕回北京。結果當飛機在北京降落時,出現嚴重故障,失衡墜毀,郭永懷不幸遇難。

當搜救人員在飛機殘骸中找到郭永懷的屍體時,發現他跟警衛員緊緊地抱在一起,而兩人中間是被保護完好的核武器絕密資料。很難想象,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兩人是怎樣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和求生的本能,做出這樣的決定。

郭永懷犧牲後的第20天,1968年12月25日,中國第一顆熱核導彈實驗成功了。而作爲陸光達的第一原型,鄧稼先同樣是以身殉國的典範。

1941年,鄧稼先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靠着天賦和努力,不到兩年就修滿學分,通過答辯,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後便乘船回國。

1958年8月,鄧稼先受邀成爲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雖然是理論設計負責人,但在覈武器插雷管、鈾球加工的危險時刻,鄧稼先一直堅持與操作人員一起工作。

1979年的一次氫彈試驗中,飛機空投下氫彈,降落傘卻沒有打打開,氫彈從高空直接摔到了地上。

鄧稼先深知彈頭裡裝的鈈239輻射的厲害,但一顆彈頭的珍貴性不言而喻,於是捨棄自身安危,衝進試驗場尋找原因。你們誰也不要去,這是我做的,我知道你們去了也是白受污染。

就這樣,長期從事覈實驗工作,鄧稼先的身體遭受了嚴重輻射,1985年7月,他被檢查出患有直腸癌,在生命的最後時光,他忍着病痛,和漁民共同書寫了中國核武器發展規劃建議書,趕在全面禁止核試驗之前,使中國的核武器發展達到了實驗室模擬水平。

1986年,鄧稼先回到家裡,許鹿希本以爲兩人終於可以一起過後半生的日子,沒想到鄧稼先所剩的生命不多了。

此時的鄧稼先直腸癌晚期,身體受到核輻射的傷害,五臟六腑沒一處是好的,各種出血,全身被疼痛折磨着,一次比一次更痛。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永遠的離開了,享年62歲。

很多人常常拿鄧稼先安與楊振寧做對比,兩人年少相識,自中學時期便是要好的同學和朋友,在西南聯大再次成爲同學,後來又都赴美留學。

然而學成之後,鄧稼先回國隱姓埋名,投身兩彈一星事業,而楊振寧卻留在美國,名揚世界,此後還加入了美國籍。

不少人抨擊楊振寧,卻不知楊振寧從事的是理論物理研究,而當時中國的條件無法滿足他在理論物理研究上的需求。儘管楊振寧長期居住在美國,但他一直心繫中國,關心中國科技發展。

1971年中美緩和,美國發布公告解除外國人訪問中國的禁令。楊振寧是第一個申請歸國的華裔科學家。回國後,他交給接待人員一份希望會見的人員名單,列在第一位的就是老同學鄧稼先。

鄧稼先曾在給楊振宇回信中寫道,原子彈的成功完全是中國人自主研發。收到回信時,楊振寧熱淚盈眶。在信的結尾,鄧家西安給楊振寧留了一個期望,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同途。

晚年,楊振寧也迴應了更加新的期望,從2004年開始定居清華大學,出席各種學術活動,依靠個人影響力爲中國的科技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研製兩彈一星的過程中,全國上下羣策羣力,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科研工作者們靠着信念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突破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無私奉獻了一生。

許多人甘當無名英雄,隱姓埋名,默默奉獻,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而這其中不乏像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郭永懷等衝破重重阻攔歸國奉獻。

留學生們留下他們的故事,激勵我們新時代留學生羣體努力學習,無私奉獻,爲我們偉大祖國乃至全人類的發展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最後,讓我們一同向兩彈一星元勳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