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場代表通道:眼科診療、腦機接口、電池領域裡的中國科技

3月8日上午,人民大會堂中央大廳北側舉行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二場“代表通道”集中採訪活動。

這一天也是三八婦女節,“代表通道”上迎來了6位在不同領域做出重大成績的人大代表,他們中有研究尖端眼科醫學和固態電池技術的兩院院士,有盲人全國人大代表,有通過腦機接口技術可讓盲人復明的科創人士,還有來自鄉村一線,種糧、種桃能手的優秀女農人。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6位全國人大代表分別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範先羣,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副校長陳軍,福建省殘聯兼職副理事長王永澄,武漢高德紅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立,吉林省梨樹縣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韓鳳香,以及北京市平谷區綠農興雲果品產銷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嶽巧雲。

6位代表在“通道”上講述了在各自領域做出卓越成績的故事。

兩院院士介紹眼科醫學和固態電池研發的尖端技術

3月8日,率先走上“代表通道”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範先羣。

範先羣是一名眼科醫生。他講道,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人類獲得外界信息的90%通過眼睛來完成。眼科醫生被稱爲光明的使者,主要職責是治療眼病、恢復光明。但有一類複雜疑難眼病——眼惡性腫瘤,不但致盲、致殘,而且危及生命。

範先羣和團隊聚焦眼惡性腫瘤的研究,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例如視網膜母細胞瘤是兒童眼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95%發生於三歲以內的嬰幼兒。孩子小,腫瘤影響視力不會說,當家長髮現往往已是眼內的晚期,需要摘除眼球。爲此範先羣團隊建立了超選擇眼動脈介入治療技術:從股動脈插管,經過腹主動脈、胸主動脈,到大腦頸內動脈,將微導管插入直徑不到1毫米的眼動脈,經眼動脈將藥物注入腫瘤內,藥物劑量不到全身化療的十分之一,但濃度提高14倍,對腫瘤的殺傷作用大、全身副作用小,極大提高患兒的保眼率,實現了保生命、保眼球、保視力。

範先羣提到,作爲一名醫生他深感責任重大,做手術時總是認真做好每一個操作、縫好每一針。手術不滿意,不下手術檯。如果一個醫生對自己的手術結果都不滿意,怎麼能使病人獲得最好的手術效果。“記得一位20多歲的小夥子,因車禍面部粉碎性骨折,眼球凹陷到顱內,病情重、治療難,用我們自主研發的眼眶外科內鏡導航手術系統重建眼眶等面中部的骨骼結構,復位眼球,使小夥子又能恢復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之中。”範先羣說。

範先羣表示,作爲老師,他特別重視團隊建設和人才培養,讓更多的學生超過自己是他的目標,這樣就能培養出更多病人信任的醫生。作爲一名人大代表,他將以實現治病爲中心向以健康爲中心轉變爲己任,持續關注青少年的眼健康問題。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產業異軍突起、新能源汽車“彎道超車”的背後,依靠的是強大的科研團隊和科研能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副校長陳軍在電池領域已經做了30多年的研究。他提到,目前電動汽車還跑得不夠快,充電也不是足夠快,特別是在寒冷的天氣還容易趴窩等等。這些現象背後基本都跟電池有關,因此研究更高性能、更安全的電池,無論是在電動汽車行業還是儲能領域都是重大科技。

陳軍團隊開發了超越傳統的電池新體系,提出了新的電池工作原理,創制了新的電池材料,讓電池的能量密度大幅提升、電動汽車的行駛里程大幅提升。同時,設計製備了可以全天候、寬溫域工作的阻燃電解液,可在零下70攝氏度工作的大容量電池。目前固態電池是各國研發的重點,一旦產業化,將改變電動車產業格局,開闢電動航空等新興市場。

陳軍介紹,其所在團隊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研發計劃、重點研發項目,聯合北京的科技創新優勢單位協同攻關,已研發出400Wh/kg的固態電池,這跟目前市場上最先進的300Wh/kg的鋰電子電池能量密度相比超出30%。未來一到兩年要突破600Wh/kg固態電池的研發。充一次電電動汽車就可以跑1000公里以上。同時在快速充電、低溫性能和安全性能方面也都要大幅提升。

盲人代表和能讓盲人復明的科創人士

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殘聯兼職副理事長王永澄是本次人大會議中的唯一一位盲人代表。

王永澄表示,作爲一名盲人能夠當選爲全國人大代表,有幸走進人民大會堂,十分激動。一定要把盲人兄弟姐妹們的聲音帶到大會上。盲人看不見,那就讓更多的人來看見我們。

王永澄提到幾件讓他感到暖心的事情,去年11月13日,有關部門專門派人到福州,把盲文版的代表建議答覆送交給他;新修訂的無障礙環境法開始施行,他提出的爲殘疾學生提供大字版教材的建議,被立法機關採納並寫入法律;今年全國人大會議上專門準備了盲文版的會議文件,方便他閱讀……

“這些細緻安排不僅使我履職無障礙,也令我感受到國家和社會對殘疾人羣體的關愛,使殘疾人羣體能夠更加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王永澄說,雖然他看不見這個春天的五彩繽紛,卻感受得到春天的溫暖。他不僅要把殘疾人兄弟姐妹們的聲音帶到全國人大會議上,更要把黨和人民的關心、關愛傳遞給廣大的殘疾人,鼓勵殘疾人兄弟姐妹們向陽而生,走出一條自強不息、昂揚向上、綻放光彩的人生之路。

和王永澄一起走上“代表通道”的,是武漢高德紅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立。黃立提到,通過腦機接口對外部設備和計算機等進行控制,可以使盲人復明。

“通道”上黃立講了一個和殘疾人有關的小故事。

很多年前一次開會,坐在黃立前邊的是一位退伍老兵,他兩隻袖子是空的,因爲他失去了雙手。當時黃立在想,有沒有什麼科技讓失去肢體的殘障人士也能正常生活?經過多年努力,黃立帶領中華腦機接口公司這個團隊研發出了65000通道雙向的腦機接口芯片,居於國際領先水平。到目前爲止,國外的腦機接口芯片只能做到3000多個通道,而且是單向的。這一項技術可以讓目前很多實現不了的醫藥應用成爲可能,比如可以讓假肢有真實的感覺,可以通過人腦意念來控制假肢;還可以使很多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成爲可能,比如癲癇、阿爾茨海默病、抑鬱、帕金森等等;還可以通過腦機接口對外部設備和計算機等等進行控制,還可以控制鼠標、打字,實現交流,還可以使盲人復明,對記憶進行存儲等等。這些以往只能出現在科幻小說裡面的一些場景,未來都有可能成爲現實。

黃立提到,科技創新之路比想象的要困難得多,關鍵技術討不來、要不來,只能靠自己努力奮鬥,用勤勞的雙手做出來。而黃立的團隊不僅在腦機接口芯片方面,還有紅外熱成像等等方面打破封鎖、解決卡脖子問題,做到了世界領先。

黃立表示,經過25年的努力,他們建成了全球唯一的紅外全產業鏈基地,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做到了世界領先。作爲高科技企業,未來還要不斷研發更多讓夢想成真的前沿技術,用一項又一項的科技創新和突破爲構建新質生產力作出自己的貢獻。同時也向世界證明,別人能的,我們中國人也能!

種好桃子打好糧,鄉村振興的未來在科技

三八婦女節這天的“代表通道”上,兩位國家級示範合作社的理事長,也是在農業領域做出卓越成績的女農人,講述了她們在農村大展拳腳、施展才華的故事。

其中吉林省梨樹縣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韓鳳香,講述了在黑土地上種好糧的故事。

韓鳳香介紹,梨樹縣位於松遼平原的黃金玉米帶,是全國產量大縣。大學畢業後,她返鄉創辦了農機農民合作社。合作社剛開始創辦時只有5名社員,當時老鄉們還喜歡靠天吃飯,不懂得科學種田,因此村裡出現了許多“破皮黃”,黃土裸露、產量極低,“捏把泥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發芽”的黑土地成爲了過去時。於是,韓鳳香在合作社裡大力推廣秸稈覆蓋還田的“梨樹模式”。

“當時鄉親們說,就你種的地,秸稈留在地都不收拾,這不就是懶嗎?到了出苗期,玉米苗不僅壯,齊的和一條線一樣,其他用傳統方法種的地,總有一些玉米苗高高矮矮、大大小小,被農民叫做‘四世同堂’。”韓鳳香說,到了秋天測產時,“梨樹模式”比傳統種植產量高出三成,鄉親們徹底服了,跟着她奔豐收、求高產。眼下合作社集約經營土地15000畝,田裡的土越來越肥沃,飯碗才能端得越來越穩。

過去,鄉親們習慣叫韓鳳香“韓小丫”,現在他們更喜歡叫“韓農技師”。如今,合作社已經成爲包括農機作業服務、種植業、養殖業在內的多種經營型合作社,入社成員比初創時翻了20倍,達到了158戶。合作社服務帶動周邊9個村,800多戶農民。2023年,合作社實現糧食總產量2000多萬斤。韓鳳香和鄉親們牢牢記着,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今後要更加努力地多種地、多打糧,在推動大家增收致富的同時,爲國家糧食安全多做貢獻。

北京市平谷區綠農興雲果品產銷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嶽巧雲,則在“代表通道”上講了自己種好桃、賣好桃的經歷。

嶽巧雲講道,前些年在合作社的管理中,她逐漸意識到合作社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已無法適應當時的市場需求。比如合作社的機制不健全、產供銷鏈條不完整、銷售渠道單一、收入不穩定等等。爲了破題,她多次跑到農貿市場、超市對接銷售,結果都不理想。後來她抓住機遇,火速開展了“互聯網+大桃”的電商運營模式:線上接單、合作社組織貨源、物流配送銷往全國各地。早上仙桃在樹上、中午在路上、晚上擺到餐桌上……這種快捷的供銷模式讓他們的品牌越來越亮,桃子賣出了好價格。與此同時,很多果農也想嘗試電商,於是嶽巧雲開設了電商培訓班,手把手傳授電商知識,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懂經營、懂電商的職業農民。

嶽巧雲提到,一次,他們銷售到超市的桃子被拒收了,原因是有幾個果面光滑圓潤的大桃,切開裡面有蟲子。嶽巧雲知道,這是種植的不規範、不科學。於是,她組建了大桃全產業鏈服務,開啓了多項標準化種植。經過不懈努力,標準化種植的大桃穩穩佔據了高端市場。短短三年時間,這項規範化服務,服務果農3000多戶,果農增收2500多萬元。

“現在,我越來越意識到鄉村振興的未來在科技。”嶽巧雲說,作爲一名全國人大代表,她深知榮譽背後的責任和使命,將繼續深耕農業、紮根農村,和鄉親們一起把桃子種得越來越好,用“桃子+科技”爲鄉村振興做出一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