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次碳費審議會5/7召開 專家提2建議

環境部明日將召開第3次碳費費率審議會。(本報資料照片)

環境部明日將召開第3次碳費費率審議會,專家建議,碳費費率應依照固定成長率提高碳費率,直至與歐盟的碳定價一致,並考量「碳泄漏風險係數值」打折太多碳費,認爲應依《氣候變遷因應法》執行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才能避免碳泄漏風險。

臺灣科技媒體中心今日舉辦「碳費與減量管制目標的科學可行性」線上記者會,邀請專家分享制定碳費應考量的因素與衝擊及評估氣候政策減量成效的方式。

中央研究院經濟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表示,歐盟是第一個執行碳定價制度的國際區域,因當初被納入制度的產業有不少反彈,歐盟依「碳泄漏風險係數值」給予各產業不同免費排放額度,且排放額度需逐年遞減至2034年等於0,並以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取代。

他指出,CBAM即對進口品課徵碳稅,是最好解決碳泄漏風險的做法,「碳泄漏風險係數值」則打折太多碳費,恐使得高排放密集產業繳納非常低碳費,沒有減量誘因,國內《氣候變遷因應法》有CBAM相關法條,只要依法執行,就可避免碳泄漏風險。

針對碳費費率,蕭代基認爲,歐盟是第1個實施碳定價制度的地區,依然擁有很好的經濟及生活水準,做法相當值得臺灣參考,建議從現在開始依照固定成長率提高碳費費率至與歐盟的碳定價一致。

臺大土木工程學系助理教授謝依芸則指出,產業因爲碳排增加的支出,將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以碳費每噸300元計,轉嫁到不同收入羣體,會增加1至2%額外花費,而根據研究,低收入家庭有大比例支出在能源,碳負擔相對高收入家庭大,鄉村家戶的碳負擔也高於都市家戶,政府在推行碳費的同時,如何確保公正轉型是相當大挑戰,也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她另提到,開放能源使用與供給相關數據,能更精確評估政策影響與提供施政建議,並應對新挑戰和技術進步,但目前「政府資料開放平臺」遺漏很多數據,政府不該以尚未整理或尚未更新等理由拒絕開放資料,或者對民衆的需求已讀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