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延燒2個月破千例 研究:氣候變遷恐影響疫情

疾病管制署統計,截至今天(5)累計1031例本土登革熱病例。圖爲嘉義縣出現首起本土案例,針對確診者住家及公司半徑100公尺進行化學噴藥等防治工作。(嘉義縣衛生局提供)

登革熱疫情持續升溫,本土病例數突破千例!疾病管制署統計,截至今天(5)累計1031例本土登革熱病例,包括臺南市855例、雲林縣130例、高雄市35例、屏東縣4例、臺中市4例、南投縣2例、嘉義縣1例。

長庚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暨寄生蟲學科名譽教授陳維鈞指出,今年6月初在臺南仁德區出現首例本土病例,截至目前絕大多數病例聚集在南臺灣,病媒蚊分佈廣密度高應是主要原因;而云林本土病例已罕見地超過100例,這是歷年來絕少發生的現象,也是必須特別關注之處。

據統計,今年累計1013例本土登革熱病例中,有9例重症、1例死亡。爲何僅一小部分人被感染後出現重症?陳維鈞說,目前有2種解釋,一是登革病毒在人體內大量複製的過程,容易促成病毒基因變異而形成許多變異株,致病力或增殖能力較強者,導致重症感染的機率也較高;另一種理論是,登革病毒共有4個血清型、可以重複感染,如果病人是二次感染,且和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病毒可能被前一次感染後誘發的抗體引導,以更有效率方式進入細胞、複製出大量病毒,進而引發重症。

《自然-氣候變遷》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本月3日發佈最新研究指出,氣候變遷可能登革熱防治成效,推測2030年之後更熱、更頻繁的熱浪,可能降低沃爾巴氏菌株ωMel減少病媒蚊數量的的效果。

臺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溫在弘指出,利用沃爾巴氏菌抑制登革熱病媒蚊的族羣數量,或讓病媒蚊具有抗病毒的能力,進而阻斷病毒複製,已在國際間有許多研究與試驗受到證實;但國內僅實驗室階段取得成果,目前尚未有具體的野外試驗區相關成果,且須留意生物技術在野外試驗對生態系統可能會帶來無法復原的衝擊,需要有更嚴謹的周延考慮。

該研究結合蚊子族羣的動態模型與實驗室環境中溫度影響沃爾巴氏菌wMel菌株的數據,再配合預測未來熱浪的嚴重程度,來了解全球暖化對澳洲的凱恩斯市、越南的芽莊市的可能影響,其中越南芽莊市已成功進行地區沃爾巴氏菌防治登革熱的試驗。作者預測,比起2030年代預測熱浪平均9.7天,2050年代的熱浪可能會持續更長時間,平均達24天,可能降低沃爾巴氏菌株ωMel的防治效果。

溫在弘認爲,這項研究可以提醒我們,即便有新興且有效的生物技術來對抗登革熱疫情,但是在氣候暖化的長期趨勢下,可能仍有一些未被考慮的狀況或條件,提醒社會大衆仍不可忽略氣候暖化對於病媒蚊傳染病的長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