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長富 永遠想念妹妹鄧麗君

民國70年「君在前哨‧月光晚會」演出前,鄧長富與妹妹鄧麗君在後臺合影。(眷戀之村提供)

《眷戀之村》9月號

經過漫長的等待,根據鄧麗君人生故事改編的電視劇《但願人長久》今年6月終於在中國大陸上檔,想不到鄧麗君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鄧麗君的三哥鄧長富此刻卻住院開刀了。幸好這天下午與他相約時,下刀的傷口雖還綁着紗布與彈性繃帶等待復原,元氣卻已恢復不少了。

相約的地點就選在鄧麗君文教基金會,基金會位在臺北市光復南路上,民國66年,當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那首歌開始在中國大陸傳唱的時候,我還是對面光復國小的小學生,而彼時的鄧長富仍是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軍官。如今,鄧麗君溘然長逝竟已29年,當年那個守護着她的三哥今年74歲,也就是說如果她還在,現在也71歲了。我最喜歡鄧麗君《淡淡幽情》這張專輯,採訪這一刻,聽着基金會裡迴盪着那張專輯裡與這出連續劇同名的《但願人長久》這歌時,心中別有一番感觸。

「70歲以前我沒有進過醫院,70歲以後,每年去!」鄧長富調整了坐姿,讓自己舒服些:「COVID的時候在北京病倒,在大陸住院1個月,急着想回臺灣繼續治病,回臺北卻隔離,藥也吃完了,隔離完回家,心跳220,趕緊讓救護車送到臺大,打了針才降下來,想不到隔兩天又跳到180,心臟科一檢查,是心律不整,趕緊做電燒手術,唉,折騰啊!」

然而更壞的消息接着來了,平時生活規律、飲食清淡的他因爲血尿就診,做了切片後,竟發現是腎臟癌。他選擇到榮總開刀,才又發現被癌細胞攻佔的還有攝護腺,幾個月後要再動一次手術。沉默了一會兒,鄧長富緩緩地說:「我們家7口人,已經走了5口人,告別式全部是我辦的。所以說,不是我(天生)樂觀,是不樂觀點,你怎麼辦呢?」

鄧長富與鄧麗君的父親鄧樞是河北人,比敘黃埔軍校十五期,在兵荒馬亂的歲月裡,與妻子趙素桂生了鄧家老大鄧長安與老二鄧長順。打完抗日戰爭,接着又打國共內戰,鄧樞最後隨着軍隊退守臺灣,而趙素桂則護着2個兒子四處逃難,後來纔在廣東汕頭搭上開往基隆港的船,而兩夫妻重逢的地方竟是在宜蘭。

鄧家不斷隨着鄧樞的部隊移防而遷徒,民國40年,鄧長富在宜蘭出生,出生後不久,鄧樞的部隊就從宜蘭移防雲林虎尾南側的大埤頭,接着又移往西側的龍巖一帶。由於帶了家眷,不能住營區裡,便在附近向當地村民借了一間廂房安頓。

民國42年1月底,鄧麗君便在當時部隊營區附近、如今褒忠鄉田洋村的章家三合院東廂房誕生。

當年爲鄧麗君接生的章張素霞是章家媳婦,8月初這天我們造訪已命名爲鄧麗君出生地文化園區多年的三合院時,她還在午睡,便沒有打擾她,幸好褒忠鄉鄧麗君文化協會前些日子錄了一段影片,章張素霞還清楚說着那年的事:「伊(鄧樞)跟老蔣來,在(龍巖)糖廠做警衛仔,剛搬來時揹着席子、碗筷、烘爐,那時已經有3個查甫囝仔,叫長安、長順和長富,老母(趙素桂)很嚴,小孩都不敢亂跑。」

接着,這家人搬到臺東池上,這一年,鄧麗君的弟弟鄧長禧出生,但臺東只住了1年,民國43年時全家又搬到屏東,落腳在六聯隊駐紮的屏東機場邊勝利路上一處眷村,鄧長富唸了當時空降傘兵營旁邊的大同國小,小小年紀的鄧麗君則讓媽媽送到舞蹈社學跳舞,也在現在勝利星村將軍之屋後方當時的婦聯會登臺表演過。

鄧長富6歲的時候,一家人從屏東市搬到臺北市三張犁,再搬到當時臺北縣蘆洲鄉內由日據時代臺灣柑橘株式會社鷺洲莊儲藏倉庫用地改建的房子裡,地址是中路村中路109號。鄧長富說:「房子在天主堂對面進去的巷子,一大排,隔了10家吧,前面都是空地,我們小時候都在那裡玩踢罐頭啦、官兵捉強盜啦什麼的,天氣好的時候,都在房子前面聊天,也會要麗君唱歌給大家聽。」

已經退伍的鄧樞爲養活一家 人,每天騎着腳踏車沿蘆洲大街小巷賣北方大餅,鄧長富與鄧麗君都念步行3、5分鐘就能到的蘆洲國小,鄧樞的餅後來也在蘆洲國小福利社寄售,兄妹們還會在福利社裡幫爸爸的忙。(全文請見2024年9月號 第三期《眷戀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