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O專訪 | 從苦行僧到億萬富翁,Beeple眼裡數字藝術的未來
一幅數字藝術作品,
竟然能拍出約4億人民幣的天價?!
數字藝術真的那麼賺錢,
普通人也能衝嗎?
他們真的像我們想象的一樣,
邊旅遊邊賺錢,不用打卡上班,
還能隨時退休?
11月14日,
全球知名數字藝術家Beeple
全球首場個人大展“來自人造未來的故事”在南京德基藝術博物館啓幕。
但當我們與天價藝術品的創作者
這位來自
美國威斯康辛州的藝術家聊天時,
卻發現原來能
自定義上班時間和地點的他,
也有每天一幅原創作品的ddl焦慮!
甚至在開幕式前,由於航班延誤,
Beeple在機場
用手機遠程連接家中電腦,
用Cinema 4D軟件
創作出了當天的作品。
在開幕當天,
我們第一時間專訪了Beeple本人,
他與我們聊了聊多年來
創作的心路歷程
與作品背後的有趣故事,
也解答了諸多大衆
對於數字藝術家的好奇與疑問。
現在,就跟着DECO一起,
走入到他創建的未來故事吧!
Beeple肖像©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藝術家本名邁克·溫克爾曼(Mike Winkelmann),爲數碼藝術家及設計師,其作品融合了社會環境、流行文化與科幻小說,常以挑釁或諷刺的口吻對新聞及互聯網文化做出迴應,實時遠程修改作品的圖像和敘事。他在作品中思索人類和媒體未來的影像,突破人們關於新興技術的幻想,並拓寬了數碼與物理存在之間的模糊邊界。Beeple因其連續性的作品系列《每一天》而備受矚目,該系列自2007年持續至今,他每天都會創作一幅獨特作品並將其上傳至網絡,從未間斷。
Human One《人類一號》,Beeple,2021年作,四頻道數碼錄像雕塑(彩色),拋光鋁及薩佩萊木支架,221 × 121.9 × 121.9釐米,Ryan Zurrer Collection。
2024年11月14日,全球知名數字藝術家Beeple(本名Mike Winkelmann)的全球首場個人大展“來自人造未來的故事”在南京德基藝術博物館啓幕。展覽集中呈現了美國數字藝術家Beeple藝術生涯中最矚目的作品,包括《每一天》《人類一號》《S.2122》以及爲本次展覽特別創作的全新作品《指數生長》。
Everydays(part)《每一天》系列(節選)Beeple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作爲一名典型的“數字遊民藝術家”,很多人知道他也是因爲其在2021年3月,以6,934萬美元(近4.51億人民幣)在佳士得拍賣行成交的NFT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創下了數字藝術史上的最高紀錄。這一驚人的成交價不僅震撼了藝術圈,也標誌着數字藝術進入主流市場的重要轉折點。
Beeple並不侷限於傳統工作室,而是依靠強大的數字創作能力和全球化的社交媒體平臺維持其職業生涯。回溯Beeple的職業生涯就相當於回溯展覽的四個單元,首個單元“數字考古”追溯了Beeple從早期“塗鴉式”手繪到多元藝術實踐的發展歷程。
而更爲令人震驚的是第二單元“每一天”——這裡展示了他自2007年開始的日常創作系列,十幾年內每天不間斷也不妥協的創作,已經形成了近乎苛刻的習慣,超過6000件作品循環滾動,在展廳現場幾乎構建了一個龐大而豐富的數字宇宙。
Beeple於機場即興創作的成品。©Beeple
但其實在飛往南京的當天,Beeple的航班遭遇了大延誤,而隨着時間一分一秒貼近凌晨12點,起飛和到達日期仍未可知,爲了不中斷他的“每一天”創作系列,Beeple決定用手機遠程連接家中電腦,在機場出租車上用Cinema 4D軟件創作當天的作品。這次即興創作裡,成百上千枚花朵恣意綻開,然後他把自己的頭像放在中間。
這也是Beeple第一次完全在手機上完成作品,通常情況下,他會在家裡查看當天的新聞,思考可以在畫布上表達的內容。“我的辦公室裡有六臺大屏幕,持續播放不同的新聞頻道,”Beeple在採訪中坦言,這種近乎瘋狂的信息接收方式,很像美劇中福爾摩斯的辦公現場,但就是“這種信息的流動讓我能夠捕捉到許多奇怪而有趣的事情,從而激發我的創作靈感”,最終某種意義上成就了Beeple的創作。
Everydays(part)《每一天》系列(節選)Beeple©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但是,2022-2023年NFT市場的大幅下跌迫使藝術家們重新思考創作策略和收入模式。然而對於Beeple這樣的頂級創作者來說,市場波動更多是一種常態,關鍵在於保持創造力和適應能力。
那爲什麼Beeple的創作依然能夠屹立不倒?是技術?是洞察力?還是獨特的敘事方式?答案或許藏在他創作的內容裡?
S.2122,Beeple,2023年作,四頻道數碼錄像雕塑(彩色、有聲),拋光鋁金屬外殼,內部薩佩萊木支架,221 × 121.9 × 121.9釐米,©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S.2122,Beeple,2023年作,四頻道數碼錄像雕塑(彩色、有聲),拋光鋁金屬外殼,內部薩佩萊木支架,221 × 121.9 × 121.9釐米,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在Beeple的作品中,生態環境議題始終是核心主題。他用數字藝術語言描繪了一個令人不安卻又發人深省的未來圖景:氣候變化、環境破壞、人類與自然的對抗,在他的作品中被放大、扭曲,呈現出令人震撼的寓言。
在展覽的第三單元,《S.2122》是他探討生態議題的代表作:近乎科幻片裡的建築模型如同巨大的方舟,360度旋轉,而海平面以每年5%的幅度不斷上升,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建築裡模糊可辨的人與植物將要思考怎樣求生。
細想一下,這件作品折射出的人類與自然之間複雜而微妙的關係,文明的脆弱性搖搖欲墜。
圖中展示的作品《適應》,也從側面展現了蘑菇在包裝、建材等領域可發揮的作用,以及在生物發電和環境治理方面的潛力。
Beeple的作品並非單純的災難預言,而是一種批判性的想象。他說:“我希望通過藝術喚起人們對生態保護的關注,雖然技術帶來了便利,但我們必須正視其帶來的環境挑戰。”在Beeple的世界裡,人類既是破壞者,也是潛在的拯救者,這樣的矛盾和張力,構成了他生態主題作品的核心。
在這個單元裡的另外幾幅作品,以“油畫+屏幕”的方式對照呈現,不少也直接反應並描繪着全人類關注的重要議題:《適應》這幅作品描繪了一個未來生態系統,人類依託巨大的毒蠅傘生存,通過菌柄搭建房屋和基礎設施。
而《算法區塊》則加入了城市、人物和自然景觀等現實元素,通過像素、線條和幾何圖形等元素,展現了算法從數學邏輯到藝術創作的演變,並以此探討技術與藝術之間的難分難捨。
圖中的加里·維納查克身穿黑色衛衣,右手撫胸,背後環繞着衆多蜜蜂和溢出的蜂蜜。
而《蜜蜂加里》則以怪誕的蜜蜂人形象描繪了加里·維納查克,致敬了這位從貧困移民家庭崛起的成功企業家和社交媒體營銷專家。雖然這是一幅人物導向的創作,卻用自然界的昆蟲作爲意象,這也是Beeple創作時慣用的“伎倆”,來誘導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展覽現場圖
展廳的一側,則又見《指數生長》,這件作品的靈感源自德基藝術博物館的“動靜無盡:花卉靜物三百年”展,Beeple將傳統靜態藝術與數字技術相結合,創造出能夠不斷變化的數字花卉,寓意生命的流動性和適應性。
換個角度來看,Beeple試圖暗示儘管環境可能充滿挑戰,人類最終必須適應和依賴周遭環境,我們只是龐大生態系統中的一個微小組成部分,而遠非主宰者。
Human One《人類一號》Beeple,2021年作,四頻道數碼錄像雕塑(彩色),拋光鋁及薩佩萊木支架,221 × 121.9 × 121.9釐米,Ryan Zurrer Collection。
對Beeple而言,數字藝術不僅僅是一種創作形式,更是一種全新的表達。《人類一號》就是這種創新精神的典型代表,這件可以遠程更改、不斷演化的數字藝術作品,實際上是Beeple創作的動態錄像雕塑,它也被香港M+博物館視爲數字藝術的里程碑之作。
它的核心設計是一個四面LED屏幕組成的旋轉箱體,內部呈現一個被稱爲“旅人”的神秘人類,可以穿越在元宇宙(一個建立在互聯網上的立體虛擬世界)中,而其形象和外在環境則不斷變化,象徵着人類在數字空間中流動和重構的身份認知。
展覽現場圖
這種即時性和互動性,是傳統藝術形式無法比擬的。在這個意義上,這件作品也就脫離了“藝術品”的審美與收藏侷限,它更像是一面鏡子,反映了我們正在經歷的技術變革和文化轉型。
“隨着技術的進步,數字藝術將會迎來更多的可能性,AI等新工具的出現,讓我能夠更專注於作品的表達,而不是耗費大量時間在細節上。”他說。
漢斯-烏爾裡希·奧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現任倫敦蛇形畫廊(Serpentine, London)藝術總監、盧瑪·阿爾勒藝術中心(LUMA Arles)高級顧問,曾任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Musée d'Art Moderne de la Ville de Paris)策展人。自1991年舉辦的首個《世界之湯(廚房展)》(World Soup (The Kitchen Show) )開始,他已策劃了超過350場展覽。
“在未來,藝術作品可能不再是一個有限的對象,藝術作品可能因此成爲一個活的有機體……而像Beeple這樣的主要藝術家正在探索將藝術作品視爲一個不斷演變的無限生命有機體的想法。”本次展覽的藝術顧問、倫敦蛇形畫廊的藝術總監漢斯-烏爾裡希·奧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講到。
而這也是一場“環形”的展覽,從Beeple最早期的作品開始,到讓年輕的數字藝術家展示作品的“引力計劃”作爲結尾,藝術或技術本就在動態的、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完善自我,《人類一號》只是開始,遠非結束。
Beeple於開幕式現場創作
在展覽開幕的現場,Beeple的“每一天”系列也對所有人展示了創作過程:一個頭頂臺式電腦、眼冒漢堡的藝術家本人。
“數字藝術的魅力在於它能夠迅速反映現實世界的變化,社交媒體的出現使得藝術家能夠在社會事件發生後的幾個小時內創作出作品,並與全球觀衆分享。”採訪時,Beeple非常欣喜地分享道。
來自人造未來的故事(於南京德基藝術博物館現場創作),圖片來源Beeple。
然而雖然Beeple樂於通過“每一天”系列分享創作的碎片,在場的觀衆也親眼目睹了打開創作“黑箱”的現場,但那些隱藏在圖像背後的含義、選擇和確定元素的巧思,仍然如同迷宮般複雜難解。
這或許也是其作品魅力的一部分:它既清晰地呈現了技術與藝術的結合,又留下了足夠的空間,供觀衆自行解讀、無限遐想。
ELLE DECO X Beeple
藝術家專訪
以下根據Beeple採訪口述整理成文
"人人都能做,
但想出名太難了"
展覽現場圖,模擬的數字藝術家Beeple工作室擺放的電子設備。
對於數字藝術家來說,你可以直接通過社交媒體接觸到人們,而過去你需要通過畫廊或類似的渠道,這讓成爲數字藝術家變得更容易了,你只需要一臺電腦,所以現在你要和更多的人競爭,這是我認爲許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的事情之一。
但對我來說,這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我醒來,然後畫任何我想要的東西,然後人們會爲此付錢。每當你有一份如此出色的工作時,有很多人都會說,“嘿,我也想要這份工作!”但我想說,當世界各地的人們開始關注這一趨勢的時候,競爭就會變得很大,成名會更加難。
"新工具層出不窮,
你怎麼運用它去表達才更重要"
展覽現場圖
技術上來說,我作爲一個擅長用AI和一切新興數字技術的藝術家,我認爲新工具總是會影響藝術創作,這是自然而然的過程。
就像莫奈因爲有了顏料管而能夠外出作畫,數字藝術家同樣可以通過新技術拓展表達邊界。我總是試圖專注於用這些工具能說什麼,而不僅僅是展示新功能。尤其是現在AI發展如此迅速,我們需要思考用這些工具想表達什麼。
但在內容上,我的目標不是告訴人們應該如何看待未來,而是展示未來可能的樣子。藝術應該引發更多有意義的對話,探索技術、人性與未知之間的複雜關係。
"希望我的作品,
能給大家展示未來可能的樣子"
展覽現場圖。
“我的作品從未試圖給出明確的答案,”Beeple在接受採訪時解釋道,“相反,我希望通過藝術引發更多思考。技術和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既有令人興奮的可能性,也存在潛在的風險。我想展現這種複雜性。”
在Beeple的宇宙中,未來不是一個確定的終點,而是一個不斷生成、充滿可能性的過程。他的作品既不是烏托邦式的童話,也不是徹底的末世論,在他的作品裡,未來就像一個超級不靠譜的劇本,是一部正在現場即興創作的科技喜劇:他的作品常常遊走在樂觀與批判之間。比如描繪未來的作品既展現技術的可能性,又暗示其潛在的負面影響。
他拒絕將技術簡單地定義爲好或壞。Beeple更像是在邀請觀衆成爲思考的參與者,而非被動的接收者。
在他的作品中,未來不是被預設的,而是需要我們共同想象、共同創造的——但未來已經到來了嗎?人類的未來會變得更好嗎?“好”又是怎樣一番生態祥和、沒有紛亂的桃源世界呢?這個問題將留給我們和Beeple一起來探索。
展覽名稱:
《Beeple:來自人造未來的故事》
展覽時間:
2024年11月14日至2025年8月31日
展覽地點:
南京市玄武區中山路18號德基廣場二期8F
德基藝術博物館
看完這篇藝術家專訪,你最喜歡本次展覽中哪些空間?藝術家的哪些觀點令你有所啓發?又有哪些故事令你印象深刻?歡迎下方留言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DECO將精選1位點贊數最高的精彩留言送出新刊!
監製 | 莊婭瓊
文 | CY
編輯 | 豬豬
助理 | 俞汛
部分圖片來源:德基藝術博物館、藝術家本人提供。
本文爲《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版權所有,
歡迎轉發朋友圈;如需轉載、投稿,請聯繫留言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