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艘船沉入海底,當一羣人成了謎

◎梅生

方勵擔任導演、製片人,體現中國電影人責任與擔當的紀錄片《里斯本丸沉沒》近日登陸院線。該片將“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各方的親歷者或他們後代的口述、黑白斑駁的歷史影像、基於史實創作的動畫等素材共冶一爐,以客觀的視角、全面的觀點和翔實的內容,揭示了一段塵封數十載的歷史。紀錄片在道出戰爭泯滅人性之餘,讓個體的生命價值迴歸到情感層面,既有具體的親情、愛情、友情,亦有超越戰爭與種族的大愛,折射出人道主義的光芒。

震撼的歷史

1941年12月7日,日軍突襲美軍基地珍珠港,引發太平洋戰爭。次日,日軍轟炸中國香港九龍啓德機場,宣告進攻港島,駐港英軍抵抗十餘天后,於聖誕節向日軍投降,香港全面淪陷。次年10月,日軍用“里斯本丸”運輸船將1816名英軍戰俘從香港運往日本,計劃用於緩解本國勞動力的短缺。

由於日軍違反《日內瓦公約》,沒有在船上懸掛載有戰俘的標識,“里斯本丸”運輸船在行至中國東極島海域時,被美軍誤以爲是戰船。美軍發射多枚魚雷,終擊中船體,使其無法繼續航行。日軍爲避免罪行暴露,用木板與帆布將全部英軍戰俘封死在艙底,自己藉助逃生船隻離開。陷入絕境的英軍戰俘奮勇自救,但剛逃出船艙,就遭遇日軍的瘋狂掃射。英軍戰俘面前似乎只有兩條路:要麼被日軍射死,要麼命喪異域的大海。

慘案發生之際,東極島海域的青浜島等三個小島的中國漁民,不顧個人安危,划着舢板對英軍戰俘展開了營救。由於有了目擊證人,日軍才停止射殺。最終,255名中國漁民救下了384名瀕死的英軍戰俘。

2013年,電影《後會無期》在東極島勘景期間,導演韓寒與製片人方勵從當地漁民口中聽聞“里斯本丸”的故事。令人震撼但幾乎不爲人知的歷史,刺激韓寒爲《後會無期》的主題曲寫下歌詞“當一艘船沉入海底,當一個人成了謎”,也讓方勵開始主動接觸歷史碎片,漸漸萌生將一羣人“成了謎”的舊事,從海底深處打撈而出的想法。

載體的選擇

方勵是電影製片人與編劇,也是地球物理勘探與海洋科技方面的專家,具有典型的理科生思維。他被故事打動之後,沒有對歷史展開想象,而是進行了求證。

2016年、2017年,他帶領海洋探測團隊兩度搜尋“里斯本丸”的殘骸,最終利用多波束聲吶技術,在偏離日本外務省記載的歷史座標36公里的海底,定位出沉船位置,而在將沉船的水下三維形態與“里斯本丸”的設計圖紙對比,發現完全吻合之後,他們確認找到的這艘沉船正是當年的“里斯本丸”。

其後,方勵得知在世的事件親歷者只剩下英軍戰俘倖存者丹尼斯·莫利與參與救人的中國漁民林阿根,並且兩位老人都已接近百歲,他本能地覺得應該用影像記錄的方式,搶救這段歷史。不過,他起初設想的記錄載體並非大銀幕電影,而是電視紀錄片。

方勵及其團隊成員,輾轉英國、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以及中國香港、東極島等地,深入採訪事件各方的當事人及他們的後代期間,他意識到傳統的電視紀錄片不足以承載歷史的厚重,於是把再現歷史的載體變更爲紀錄電影,希望經由大銀幕的傳播,使這段歷史能像泰坦尼克沉沒事件等船難、空難一樣,產生全球性的影響。

各方的碎片

事實上,早在方勵記錄歷史的行動之前,“里斯本丸”沉沒事件已隨着學者的研究、影像的傳播、媒體的報道等方式,進入公衆視野。本片的歷史顧問託尼·班納姆2005年在香港出版的著作《里斯本丸沉沒:英國被遺忘的戰時悲劇》,以及電視電影《東極拯救》、電視紀錄片《亞太戰爭審判》,都從不同的角度,剖析了這段歷史。

紀錄片《里斯本丸沉沒》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沒有預設任何評判立場,而是用從各方採訪對象處獲得的大量生動細節,將海底深處的碎片拼湊成整體,在呈現出事件的起因、經過與後續的同時,把歷史悲劇放置在個體敘事的層面進行考量。

本片的鏡頭首先對準了英軍戰俘遇難者的後人及倖存者。遇難者後代中的很多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知道他們的父親或祖父,具體經歷了怎樣的劫難:方勵跟隨某位遇難者的孫女探訪他的墓碑時,發現碑上只有列兵某某“可能被淹死”的字樣,碑下沒有遺體或骨灰;另一位遇難者的女兒,一輩子守着父親送給她的洋娃娃,等待父親歸來。方勵對真相的挖掘,讓他們或與已故的親人產生了更深的情感連接,或對過往釋懷。

片中採訪到的戰俘倖存者除了丹尼斯·莫利,還有方勵通過在《星期日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等英國報紙上刊登廣告找到的威廉·班尼菲爾德。兩位老人回憶悲慘經歷時,儘管語氣平靜,但仍然帶出對當年日軍暴行的深惡痛絕。

與此同時,方勵還奔赴日本採訪了“里斯本丸”船長的一雙兒女,傾聽他們的態度。他們是首次得知父親參與了這段慘絕人寰的往事,對此深感歉疚之餘,也明白了父親生前每天都會抽50支菸的根源:作爲日本平民出身的船長,他在戰後的軍事法庭上被判服刑7年,終生沒能從抑鬱的情緒中解脫。

同時,他們也向方勵發出並非爲父親開脫的疑問:一介平民在殘酷的時代面前,能夠做出怎樣的選擇?方勵對此沒有答案,但他採訪他們的素材,讓英軍戰俘倖存者改善了看待日本普通人的態度。

當年向“里斯本丸”運輸船發射魚雷的美軍官員,也是方勵的關注對象。據他的後人介紹,他像英軍戰俘倖存者、日本船長一樣,在戰後患上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一直在爲間接屠殺盟軍戰俘的行爲深深自責。

真情與大愛

方勵還原歷史真相的基調理性客觀,描繪過程的筆觸感性動人。

一位戰俘遇難者在自感生命無多之時,給家裡最小的弟弟寫了不足百字的信,拜託這位時年只有5歲的男孩照顧好他們的媽媽,因爲“她是這個世界上你能擁有的最好的人”;一位愛上中國姑娘並與她完婚的戰俘命喪“里斯本丸”之後,他的遺孀把政府發放的撫卹金轉贈給了愛人遠在英國的母親。

令人更加感動、感慨的是中國普通百姓的義舉。據參與救人的林阿根及其他救人者的後人講述,當年的漁民們冒死救下近400名英軍戰俘後,還在缺衣少食的情況下,爲戰俘們提供衣服和食物。在日軍登島搜捕戰俘之時,他們又想方設法地掩護三名戰俘逃到英國駐華大使館,令日軍的大屠殺行爲在世人面前曝光。

方勵用自己的行動,延續了國人的善舉。他自掏腰包奔赴世界各地採訪事件各方的相關人士,還在2019年邀請一些英軍戰俘遇難者的後代來到東極島,乘船行至“里斯本丸”沉船座標的海面上,讓這羣白髮蒼蒼的“孩子”往腳下的大海中拋下花瓣,祭拜在此長眠的親人。

讓人唏噓的是,片中參與講述的三位親歷者如今均已過世。好在,“完全基於歷史事實”創作的《里斯本丸沉沒》,讓方勵完成了內心深處對於英軍戰俘和東極島漁民背後的2000多個家庭的承諾。影片不僅在片尾用字幕打出“里斯本丸”所有遇難者、倖存者與救人漁民的名字,還在彩蛋部分放入了衆多人士圍繞事件接受採訪的畫面。

30°13′44.42″N、122°45′31.14″E,相信“里斯本丸”的沉船座標,會被歷史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