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 聶守軍:爲了大地的豐收與農民的微笑

□本報記者 樑金池

“今年是我在農科院工作的第30年,從剛上班的‘初生牛犢不怕虎’到後來的‘兢兢業業搞科研’再到現在的‘甩開膀子加油幹’,其間有太多的經歷與感悟,填充了30年前那個意氣風發的青年內心,更激發着一名共產黨員的一腔熱血與激情!”

6月27日,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3週年“兩優一先”表彰大會上,聶守軍難得地褪去田間工作常穿的那身舊迷彩服,換上一套很少上身的正裝,黝黑的皮膚襯得白襯衫和紅證書更加顯眼。此時此地,領獎臺上的聶守軍心潮澎湃,本不善言辭的他由衷地說出了這番話。

作爲育種專家,聶守軍躬耕隴畝30載,選育優質、多抗、廣適水稻新品種70餘個,獲得植物新品種權40餘項,育成品種實現成果轉化8000餘萬元,累計推廣1.6億畝以上。聶守軍不斷闖關奪隘、攻堅克難,持續給農戶送去穩產增收的“金扁擔”,累計帶動農民增收3200萬元以上。他是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是我省水稻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協同創新推廣體系首席專家,是省農科院綏化分院紀委書記、副院長,也是深愛這片黑土地並在此默默耕耘的普通科技工作者。

總有人間一兩風 填我稻香千里夢

1995年,聶守軍從東北農業大學畢業,被分配到省農科院綏化分院工作。

剛開始從事水稻育種,他沒經費、沒儀器、沒人手,常常從自己的工資裡摳點錢出來買些試驗用品,有些東西甚至從家裡“順手牽羊”。聽說了這個情況,綏化分院領導協調相關部門,幫他落實試驗用地,並給他解決了一部分科研經費,讓他開始了30年如一日的科技創新之路。

爲了能隨時掌握水稻長勢,及時捕捉到水稻的獨特性狀,觀察到不同的生長情況,聶守軍每天都要騎着自行車趕往各個實驗田查看。拉線規劃、拔秧運秧、調查苗情、測量株高、選擇單株和收脫小區……工作就這樣周而復始。

水稻育種要經歷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失敗是家常便飯。都說科研工作要“板凳甘坐十年冷”,這冷板凳,聶守軍和團隊何止坐了10年?“渴了一瓶水,餓了一桶面,累了地頭打個盹,手裡常握調查本”,成爲了他們的工作常態。

直到2007年秋收的一天,割了一上午稻子,大夥都已筋疲力盡。晌午時分,聶守軍啃着饅頭在田間踱步,“突然發現有一行水稻長勢特別好,當時激動得眼淚都掉下來了,這就是後來的‘綏粳18’。”

在聶守軍育成的衆多品種中,“綏粳18”是最耀眼的那一顆。此品種爲全面提升我省第二、三積溫帶稻米品質奠定基礎,累計實現成果轉化4200萬元以上,是我省單品種轉化金額最大的香稻品種,2017年、2018年全國單年推廣面積第一,是目前我國推廣面積最大的香稻品種,2022年被遴選爲農業農村部主導品種。

歲月且催生華髮 不磨拳拳赤子心

“大學時老師曾這樣教導我們,‘一粒好種子,不光要從實驗室裡走出來,更要走向田間地頭,一個好的農業科研人,不光要做出成果,更要服務好老百姓’。”聶守軍堅信並篤行:育一個品種,惠一方百姓。

從2014年開始,聶守軍成爲省科技廳任命的科技特派員,負責聯繫綏棱和綏濱兩個水稻種植大縣。“在基層待得時間久了,大夥不再生分地叫我‘聶教授’‘聶所長’,而是親切地喊一聲‘聶水稻’。”聶守軍說,這是他所獲得過的所有榮譽裡最值得珍視的一個。

姜維軍是綏濱縣忠仁鎮黎明村的農民。2015年起,聶守軍帶着“綏粳18”品種與他結成了幫扶對子。不但在生產上進行技術指導,還幫助他與企業積極對接,推動落實了忠仁鎮與中糧集團、綏化市萬勝米業合作開展“綏粳18”稻米的訂單農業,全面實現該地區優質稻米產業化。

爲進一步加速水稻新品種成果轉化,聶守軍提出適宜科企合作的新思路,“科企合作,優勢互補”“企業搭臺,科研唱戲與科技創新,企業參與相結合”的合作理念,先後與多家企業大力開展成果轉化工作,推動水稻產學研、育繁推一體化模式的發展,使水稻新品種轉化爲產業新動能。

曾是昔年辛苦地 不將今日負初心

科研進步無止境,如今聶守軍和他的科研團隊正在把研究的觸角延伸到“高寒地區鹽鹼地上種水稻”這個新的領域。作爲今年的全國人大代表,他把“推動寒地水稻種源創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建議帶去了首都。

“我省有3000萬畝的鹽鹼地,大部分可以種植水田,但生產上現在應用的品種卻很少,這就需要我們科研人員對現有種質資源進行蒐集、創新和利用,來選育新的品種。”聶守軍說,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而種業創新是農業發展的“牛鼻子”。

一手抓科研,一手促生產,聶守軍帶領團隊先後承擔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省“百千萬”工程科技重大專項等項目及課題20餘項,累計經費4800萬元以上。獲得發明專利授權2件,發佈技術規程15項,出版著作5部,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其中SCI收錄3篇。

別人都說,“聶水稻”成就大了,是不是要歇歇了?在他看來,出發再遠,也不能忘記爲何出發,“離開這片土地,心裡就不踏實。擇一事,終一生,我的根永遠連着黑土地!”

走下領獎臺,重新換上舊迷彩服,榮譽證書被聶守軍鄭重收起,而這篇發言稿被他小心地折了兩下,放進了貼身的口袋裡,發言結尾的那句話仍然迴盪在胸腔:大浪淘沙,方顯英雄本色,暴雨衝過,更見青松巍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