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35歲門檻遇上經濟不景氣 陸中年人遇就業困境

當35歲門檻遇上經濟不景氣,中國大陸中年人遇就業困境。(圖:shutterstock/達志)

據美國之音報導,1月28日,一段短影音走紅網路。內容是一名北京38歲男子被裁員後,面對家庭沈重的經濟壓力,瞞着家人偷偷送外賣,妻子發現後心疼的抱住丈夫崩潰痛哭。丈夫透露找工作面臨困難:「人家要35歲以下的,我38歲⋯⋯不好找啊!」雖然網上有人質疑影片是擺拍,但更多的人認爲這段視頻反映了經濟持續下行中,中國中年人面臨的真實困境。還有人說,現實生活中有比這更糟糕的。

當所有人都在關注中國高居不下的年輕人的失業率時,中國的中年人,雖然根據官方的數據,他們的失業率與青年人相比要低得多,但他們的情況同樣的艱難,甚至更糟。面臨「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壓力,他們不能像年輕人那樣選擇「躺平」或是「啃老」,除此之外,他們還要遭遇職場的「35歲門檻」的歧視。

偷偷送外賣、開網約車和假裝上班

報導稱,從事互聯網投資的張田(化名)平時都叫網約車上下班,也經常點外賣,從去年五六月開始,他觀察到不少網約車司機和外賣送餐員都是中年人。也是在同一時間,在廣州和上海等地工作時,他常常看到圖書館等公共場所裡坐滿了愁眉苦臉的中年人,「他們刷着手機上的boss招聘APP,在找工作。」

去年,失業中年男女「佔領」星巴克成爲中國的熱點話題,但張田觀察到,星巴克其實並沒有這麼多失業的人,更便宜的咖啡店、或是不要錢的圖書館人更多。「圖書館的人非常多,瑞幸這種便宜咖啡店的人多,星巴克的人不多。中國星巴克很貴,起步40塊錢(人民幣,下同),還很難坐一天。我還見到更誇張的,35、40歲的中年人,爲了省錢就是吃饅頭。」他和這些人聊天的時候瞭解到,他們不敢和家人說,怕家人擔心失去了收入來源,所以每天還是照往常那樣出門「上班」。

中國的互聯網上把這種行爲稱爲「假裝上班」。知乎上曾有個超過500萬瀏覽量的提問:「明明失業了卻還要瞞着家人天天裝作上班的樣子,是一種什麼體驗?」該問題在被媒體報導後已經消失,不過事實上,這羣人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有愈發壯大的現象。他們要瞞着家人不讓他們擔心,尤其是家裡年邁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也不願意讓親戚朋友知道自己失業之後看不起自己。

「35歲門檻」或「35歲魔咒」和接受更苛刻的條件

報導觀察,35歲在別的國家可能還被視爲青年,最年富力強的一個羣體,但在中國他們卻要遭受「35歲門檻」或「35歲魔咒」的歧視。這兩個詞是近幾年來在中國廣受關注的職場話題,指的是35歲之後的求職者在勞動力市場缺乏競爭力,很難找到心儀的工作。

網路上流傳的「35歲魔咒」,讓快35歲的謝靈(化名)對未來更是充滿迷茫和惶恐。謝靈現在深圳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他告訴記者自己每天都面臨着很大的壓力。「如果被(這家公司)淘汰了,找新工作也比不過20多歲的,卷不過人家。」

謝靈擁有碩士學位,但因爲不是211、985這類重點大學,他一方面覺得在公司裡晉升無望,另一方面又擔心被新來的同事淘汰。謝靈自嘲說,因擔心被炒掉,現在有意無意會「拍老闆馬屁」,也會盡量去爭取一些長期的項目,希望能保住自己的工作。

謝靈目前月收入八、九千人民幣,上有四位老人要照顧,下有剛出生不久的孩子。他告訴記者,自己已經好久沒喝過「喜茶」,也好久沒點過外賣了。「中午大多就是吃粥,泡方便麪,吃十塊錢炒粉這樣。」他說。

今年27歲的王子喬(化名)是上海一家國企的研發人員。今年年初,王子喬所在的研發部門被整體裁撤,廠方給了他們兩個方案,選擇了拿錢走人,或是內部轉職。沒有家庭負累的他選擇了前者,但是,他的一些同事只能選擇第二種方案。王子喬擔心他留下來的同事「可能不得不接受條件更爲苛刻的合同」。「他們三十多歲,上有老、下有小。家庭和孩子是他們的軟肋,再低價、再苛刻的合同,他們也必須籤。」王子喬說。

儘管中國生育率下跌,但是對於中國目前的勞動力市場來說,每年依然有大約1000萬大學生加入勞動力大軍。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報導,中國2024年的大學應屆畢業生人數將達創紀錄的1179萬人。另外,中國政府推出促進應屆畢業生就業的補貼政策--即政府通過財政資金給予僱主一定的經濟支持,鼓勵用人單位選擇大學畢業生--也會讓僱主青睞職場的「新鮮血液」。

中國招聘網站智聯招聘去年五月發佈的《2023年一季度人才市場熱點快報》顯示,根據調研,85%白領認爲存在「35歲門檻」,其中,46.8%認爲過了35歲的確很難找工作。

這份調查還說,互聯網、金融、文化行業的職場人更加擔憂「35歲門檻」;52.9%的IT、通信、電子、互聯網受訪職場人認爲存在「35歲門檻」,認爲「過了35歲很難找工作」,佔比高於其他行業。緊隨其後的是金融業、文化、傳媒、娛樂、體育行業。

因爲業務關係,從事互聯網投資的張田(化名)和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大廠的工程師經常有合作,他注意到有些年紀超過35歲的工程師就被淘汰了。他說,35歲確是個門檻,少數人在跨過這個門檻之後能夠獲得晉升,但許多人在這個門檻前失去了工作機會。

他告訴記者,資方在考慮裁掉誰的時候,年輕人比中年人更有留下來的優勢。「因爲他們年紀更輕,更能加班,更容易被掌控,再加上現在青年失業率偏高,年輕人對於工資的期待普遍沒有那麼高。」相反,他說,在大廠工作了頗長時間的中年人,薪資也在不斷的加薪和晉升中變得很可觀,裁掉他們更能夠爲公司節省開支。

年輕人的體力也會是僱主們考慮的因素。中國的這些互聯網大廠早年以工作強度大,「996」,「007」聞名,入職的員工也必須要付出相當的體力和精力。有人擔心,中年人無法負擔這樣的工作強度。今年1月,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去年12月,中國企業就業人員每週平均工作49小時,已經嚴重超過了中國《勞動法》規定的「平均每週工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

考公務員和人才落戶的35歲限制

其實「35歲門檻」在中國政府的各個部門早就存在,可以說是明文規定的「歧視」。1994年6月,中國發布的《國家公務員錄用暫行規定》中規定:報考國家公務員「年齡爲35歲以下」;2019年,中國中央組織部修訂的《公務員錄用規定》要求,報考公務員必須「18週歲以上、35週歲以下。」不少中國的事業單位、國企乃至民營企業也因此同樣將不超過35歲作爲錄用標準。

不過,從去年開始,中國很多地區將報考公務員「35歲及以下」年齡門檻限制放寬到至40週歲。比如,2023年中國河南公務員省考公告顯示,除對年齡有特殊要求的職位外,應屆碩士、博士研究生(非在職人員)的招錄年齡要求放寬至40週歲以下。

但是,中國的不少省份和城市的人才引進政策繼續保留35歲這項年齡限制。根據中國校聯人才網有關2023年各地人才引進的政策,長沙的政策是研究生35週歲以下可直接落戶,深圳則需要研究生年齡小於35歲且連續繳納6個月社保。北京市的年齡限制則更嚴苛,要求碩士研究生且不能超過30週歲。去年7月,中國媒體報導說,北京的多家青年旅行社拒絕35歲以上旅客入住。

女性受到的歧視可能更嚴重

阿卡·肖(Aqua Xiao)在35歲離開了公司數據分析員的全職工作,現在是一名保險經紀人。7年前,因爲無法兼顧工作和家庭,她選擇了辭職。由於不喜歡在經濟上完全要依賴丈夫的感覺,肖決定重返職場,但是,她很難再找回到原來的崗位。她說:「國內經濟不行,現在大廠很卷,不好找工作。」肖這幾年一直在做兼職,先是做代購,現在是做保險。

中國的中年女性在受到年齡歧視之外,還要面臨性別歧視。研究社會問題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講師徐舫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在中國經濟面臨困境,就業市場不景氣的大環境下,中國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上受到的歧視也越來越嚴重了。

徐舫說,自己遇到不少學界和企業界的四、五十歲的中國女性,她們做到了企業或者機構的中層,也有過研究成果或是獲獎的經歷,按規定是可以晉升的,但是被告知:「你已經有過你的輝煌時代,你可以退下去了」,「你的職業生涯該結束了」。

在中國大陸、香港和美國都生活過的應用社會科學博士周航說,在中國,雖然也有各種明面上的保護勞工權利的法律,但法律是否能提供保障存疑。她說:「《勞動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從法律上規定了單位招工不得歧視女性,但男女在社會地位上還是存在形式上的平等和事實上的不平等。」

她的父親、中國人民大學的退休教授周孝正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也提到自己在擔任教授期間,人大社會科學系曾經內部開會表示,碩士博士畢業後留校的名額只給男生,不給女生。但這樣的隱性歧視並沒有正式的官方文件,令外界很難知曉。

人到中年,闖蕩美國

有些在中國過不下去的中年人選擇移民美國。周孝正提到自己一些正值中年的學生,在大陸國內要麼失業,要麼所在的行業和公司並不景氣,過去一兩年裡,都在想方設法「潤」到美國來。

周孝正說,自己認識不少赴美國的中年人,他們中有合法入境的,也有「走線」(通過特定路線偷渡進入美國)來的。「即使人到中年英語和教育都不佔優勢的,但只要肯努力,肯學技能,都能找到工作」。他說。

周航2017年來美國和父親一起辦學。她說,她體會到美國在提供平等就業機會這方面做得更好。周航說:「找工作如果受到僱主歧視,不論是因爲年齡、性別還是膚色、宗教信仰,甚至性取向,總之有申訴講理的地方,而且僱員勝訴的機會遠遠高於中國。」

美國《就業年齡歧視法》(ADEA) 禁止對40歲或以上的人進行年齡歧視。如果員工能證明自己因爲年齡被解僱,或者僱主有發表年齡歧視的言論,都可以告上法院。

亞馬遜、谷歌等大公司都有項目用來幫助因爲家庭或者其他原因離開職場一段時間的女性重返工作崗位。

今年55歲的斯文是美國康乃狄克州的一名家庭診療師。2015年,因爲孩子的教育,斯文離開在廣州來到美國。2017年,在49歲「高齡」的時候,斯文重新回到學校,學習心理診療專業。經過三年多的學習和實習,她從2020年5月開始找工作,6月拿到職位。

斯文告訴美國之音,「我在面試的時候發現他們根本就沒有這些(歧視性限制)。在國內可能會有男女、年齡怎麼樣的。他們就沒有這個東西。」他說,她求職時,面試官關注的都是專業上的問題。

斯文還提到她的助手,一名擁有博士學位、曾經從事傳染病研究的科學家。她的這位同事在退休之後又去讀了心理診療專業,目前還沒有畢業,所以給斯文做助手。斯文認爲美國職場不對年齡進行歧視是「對人才利用是最大化,不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