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月增長2萬億!銀行理財快速回升

來源:券商中國

在基準利率持續下行的背景下,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不降反增,尤其是4月份以來,理財產品規模還出現了超季節性的增長。

5月15日,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彙總的獨家數據顯示,包括6家股份行理財、5家國有行理財公司(除中郵理財)在內的11家機構,4月份規模合計增長約2.02萬億元,一舉扭轉3月份的下降趨勢。尤其是大行理財公司,增幅迅猛。

值得一提的是,銀行理財市場的產品供給也出現新趨勢:理財公司在4月份顯著加快了包含權益類資產的混合類和權益類理財產品發行速度,個別產品一個月內募集規模超30億元。

單月回升2萬億,大行理財公司陣營“雄起”

據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彙總的獨家數據顯示,今年4月末,包括招銀、興銀、信銀、光大、浦發和平安理財6家股份行理財公司,以及工銀、中銀、農銀、建信和交銀理財共11家機構的規模合計爲18.7萬億元,較上月增長約2.02萬億元,環比增幅達12.1%,較今年年初增長約9.5%。

進入5月後,銀行理財公司產品規模仍在持續增長。據普益標準數據,截至5月12日,理財公司產品存續總規模約爲24.81萬億元,周規模環比上升1.6%,環比增加約3900億元。其中,國有行理財公司增速最快、回升規模最大,單週增幅2.36%,增加約2155億元;股份行理財公司單週增幅1.37%,增長約1682億元。

產品貨架方面,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統計的上述11家理財公司4月份增長規模最多的產品類型仍然是固收類產品,單月合計增長約2.01萬億元,這也是帶動理財公司整體規模上升的主要因素。產品形態方面,現金管理產品恢復淨流入態勢,單月增長規模約8200億元;而開放式和封閉式淨值型產品分別增長約2600億元和210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從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掌握的獨家數據來看,4月份國有行理財公司產品規模增速顯著快於股份行理財公司。其中,工銀理財、農銀理財單月增幅超3000億元;建信理財和中銀理財增幅超2000億元。這些大行理財公司的單月增長規模均超過了其餘6家股份行理財公司。

另一個值得關注趨勢是,銀行理財公司持續發力他行代銷渠道的銷售規模。在銷售渠道上,股份行理財公司對母行的依賴度進一步下降,非母行代銷的產品規模佔比正在進一步提高;而頭部國有行理財公司相對而言則更依賴母行渠道。

具體來看,相比今年年初,平安理財、浦銀理財、光大理財和交銀理財等機構的非母行渠道產品規模佔比進一步增加;其中,交銀理財的非母行渠道佔比已經突破50%,平安理財和光大理財的非母行渠道佔比已經超過40%。而一些頭部國有行理財公司主要依靠強大的母行銷售渠道,多家公司的非母行渠道佔比低於10%。

含權產品發行提速,混合產品爆款久違再現

今年以來債市小牛市持續,股市有所回暖,含權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逐步回升。

在這樣的背景下,4月份銀行理財市場有一個突出特點:含權產品,尤其是權益類和混合類產品的發行,大幅提速。

據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統計中國理財網數據,1月和2月兩個月共計發行權益類、混合類、商品及衍生品類產品共計18只;3月單月發行15只;4月發行21只。發行主體包括農銀理財、中銀理財、招銀理財、光大理財、平安理財、興銀理財、杭銀理財、民生理財等。

有一些混合類產品在4月完成高額的首發募集,成爲爆款。

比如招銀理財發行的招智價值精選一年持有混合類產品,於4月10日首發,風險等級R3,首發一週募集規模即突破20億,購買人次約1.1萬。作爲一隻“偏債混合類”理財,這個募集額實屬不易,爲市場注入了信心。據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從招銀理財內部瞭解,自4月17日成立以來,不足一個月的時間,招智價值精選規模已突破30億元。

據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瞭解,招銀理財的含權產品線共設置八大系列:價值+、紅利+、量化+、結構+、債券+、全球+、黃金+、多元+,配置的邏輯是固收打底加少量權益倉位,截至目前其含權產品總規模達2000餘億元。

招銀理財的含權組織架構包括權益投資部、多資產投資部(下設量化衍生品投資團隊)、FOF投資部等權益投研部門。投研覆蓋股票基本面、管理人和基金、量化和衍生品、多資產和多策略配置等多個領域。

平安理財自去年底推出了含權的旗艦品牌——“星辰”系列,其一年定開的三支產品均在近半年內陸續成立,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均超過4%且最大回撤僅爲0.1%。據瞭解,該系列產品大部分倉位投向穩定的票息類資產,收益增強部分除了權益類資產的配置外,更通過量化中性策略等工具實現多元化資產配置。

平安理財認爲,權益市場在經歷了前期的調整後,在當前時點上有望開啓穩步上漲的行情。伴隨着經濟基本面的企穩回升,宏觀政策釋放積極信號,含權類相關產品組合在股票和可轉債倉位上有望獲得更大的向上彈性。

興銀理財首席權益投資官蒲延傑在Wind舉辦的理財講壇上透露,興銀理財在含權產品上積極佈局,去年以來陸續佈局了股票直投類、紅利類、港股類、黃金類、定增類以及市場中性類含權理財產品,均取得了較好的絕對收益和一定的相對收益。

“我們投資的含權資產主要包括股票、公募基金和大宗商品,對於股票來說,投資邏輯兌現了,估值貴了,就會階段性止盈;對於主動型的公募基金,可能主要看預期回報的兌現,被動型基金要看基金經理對這類資產的看法;判斷大宗商品的價格是比較難的,都是由投資經驗較豐富的投資經理來做決斷。”蒲延傑說。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業內人士反覆呼籲,應該允許銷售渠道拓寬,在券商、互聯網等渠道銷售能觸及更多的年輕客羣。此外,含權理財產品銷售面臨客戶認知、風險測評限制等困難,理財公司應重點關注投資者持有體驗,開展更多服務、機制創新,如預約申購、定期支付、目標盈、跟投等,使含權理財產品具備止盈和止損的功能,吸引更多潛在客戶。

責編:萬健禕

校對:趙燕

" Type="normal"@@-->

版權聲明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爲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END

" Typ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