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孩子孤獨症,如何在家儘早發現?北京兒童醫院專家教你識別

“孩子才2歲,不會說話很正常,只是說話晚而已,肯定不是孤獨症!”

“我的孩子每天說個不停,怎麼可能是孤獨症?!”

“寶貝這麼愛笑,很活潑開朗,爲什麼會是孤獨症呢?!”

作爲一名發育行爲兒科醫生,在我的門診中,很多家長聽到孩子孤獨症的診斷時,第一反應往往是無法接受。他們有的傷心難過,有的慌張忙亂,難以理解孤獨症爲何會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

近年來,隨着患病率、診斷能力的提高,孤獨症已常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孤獨症全稱是孤獨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又稱自閉症,多數在3歲前起病。它是一組以社交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重複刻板行爲爲主要特徵的神經發育性障礙。實際上,它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組/一類疾病的統稱,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遺傳基因異常、環境因素有關。

4月2日是世界孤獨症日,我們就來具體聊聊,家長如何在家儘早識別孤獨症的預警信號,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

孤獨症表現千差萬別,“社牛”“社恐”都有可能

很多人以爲,孤獨症的表現就是不愛說話。其實,孤獨症表現千差萬別、功能高低各異,從不愛或不會說話的“社恐”到滔滔不絕的“社牛”,從不與他人對視到一直盯着人看,從不會指認圖片到能背誦整本書等等,都有可能。

社會交往障礙是孤獨症的核心症狀之一。典型的孤獨症完全沒有社交動機,有些高功能孤獨症有社交意願但社會交往方式方法不得當,比如聲調、表情不恰當,對他人想法及感受無法理解或理解不恰當,無法看懂他人的面部表情、讀懂玩笑話或潛臺詞,無法與他人良性互動等。社會交往障礙會對孩子造成社會功能損害,導致他們不能很好地融入集體。此外,由於社交動機缺乏、不足或不恰當,會伴隨語言和交流性語言問題,如語言發育遲緩、語言發育倒退、語言運用能力不足等。

興趣狹窄和重複刻板行爲也是孤獨症的重要表現,且種類繁多,不同時期表現不一,會出現相對常見的重複動作、重複行爲、重複刻板語言。

1歲以內:有些異常行爲可能是預警信號

孤獨症的表現是隨着兒童生長髮育過程中逐漸顯現出來的,不同年齡階段表現有所不同。針對1歲以內的小寶貝,很多機構和學者總結出來一些篩查預警徵象,具體如下:

1.極端的氣質與行爲,一種是特別容易哭鬧、特別難安撫;另一種是過於安靜,完全不需要家長的陪伴。

2.眼神接觸差,尤其是與媽媽或其他帶養人沒有眼神接觸、對視或者時間偏短。

3.對聲音反應差,特別是對叫自己名字時毫無反應,不看媽媽或其他帶養人。

4.不愛玩互動遊戲,如不愛跟媽媽玩“躲貓貓”“大眼瞪小眼”等遊戲。

5.注視物體的興趣強於注視人的興趣,如不喜歡看媽媽的臉,更喜歡看自己的手或眼前的物品。

6.對需求和分享時的手指指示延遲或缺乏,如9-10月齡以後嬰兒會用手指指引家長看自己感興趣的物品表示需要,或者用手指指出家長說出的簡單常見物品;一直沒有用食指指物品的動作。

7.反覆的咿呀發聲少,前語言期如2-3月齡元音如“a、o、ao”,6月齡後輔音+元音如“ma、da、ba、dai”等發音少。

8.快樂情緒的分享和互動性表達的缺乏,如很高興時不會主動看媽媽(帶養人),或衝媽媽(帶養人)笑等。

1歲以上3歲以下:語言發育遲緩尤其要重視

1歲至3歲有孤獨症的孩子,以語言發育遲緩爲主要表現,很多家長疑惑,如何與單純的說話晚進行區分呢?其實,單純說話晚的孩子雖然暫時還沒有發聲性語言或語言結構較爲簡單,但是他的語言理解力可以,有社交能力,能聽懂並執行家長或他人的語言指令。而孤獨症孩子的語言發育遲緩則不同,具體表現爲:

1.聽不懂言語指令,對語言反應少,不理睬他人說話,以至於家長可能懷疑孩子聽力有問題,沒有咿咿呀呀學語。

2.出現語言倒退,即以前會說的話現在不會說了或者不說,或表達能力沒有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提高。

3.不會用姿勢性語言如點頭搖頭表達需求,沒有或少有指物動作出現。

4.與家人目光對視少,沒有共同關注,沒有模仿行爲,與家人沒有展示(即常說的“顯擺勁”,比如完成拼搭積木會很自豪地顯擺給媽媽看),沒有分享(不會主動把玩具或好吃的分享給別人或聽指令分享)。

5.伴隨有重複動作(如看手、轉圈、搖晃等),或重複行爲(如反覆按開關、撕紙、看電視廣告、天氣預報、聽同一首歌)等。

需要注意的是,考慮到兒童神經發育的過程性和變化性,有上述高危表現的幼兒,建議家長提高警惕,必要時帶孩子到醫院就醫,由專業人士進行篩查、診斷。與此同時,幼兒孤獨症的診斷需要慎重,不能輕易“扣帽子”,但一定要及時發現孩子偏離的地方,進行科學恰當的干預。

寫給孤獨症患兒家長的應對思路

孩子剛確診孤獨症時,很多家長都容易慌亂,一時不知道該怎麼辦。我爲家長朋友梳理了四條應對思路,希望能幫助大家告別慌亂,科學應對。這些應對思路並不是具體的干預方法,具體的干預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

1.要了解孩子的腦發育水平,學會看發育評估報告,知道孩子除了社交、語言等問題外,是否還伴有其他功能區域發育遲緩。就診時,醫生會通過問診查體、各類篩查量表、診斷性量表等進行評估及溝通,需要認真傾聽,做到心中有數。

2.瞭解孩子的口腔功能、視力、聽力、感知覺發育水平,這些也是孩子語言發育的影響因素。

3.明確孩子的診斷和功能程度。孤獨症的診斷是個“系統工程”,可能需要多次就診,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一定要有耐心,積極配合,與醫生溝通孩子接下來需要干預的核心或重點內容,最好能列出近期干預計劃,干預一段時間再進行階段性評估,檢驗干預效果,修正下一步的計劃。

4.瞭解孩子是否需要做病因學檢查。如頭顱核磁、腦電圖、血液學標記物、遺傳代謝檢查等。如需要,這些檢查將有助於幫助查找病因,獲取相關的治療方法。

孤獨症是一種全生命週期疾病,隨着年齡增長,不僅不會自愈,可能面臨更突出的社交問題,伴隨更嚴重的情緒問題。因此,孩子確診後,一定要儘早干預,持之以恆的恰當的教育訓練與行爲干預,仍是孩子獲得更好的社會功能最有效的方法。

作者:馬揚,北京兒童醫院保健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