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降噪耳機的我,爲什麼還要捂住耳朵?

降噪耳機,是當代年輕人的隨身避難所。因爲安靜,總能幫助你恢復一些能量。

如果要選出本世紀最偉大的發明,我會毫不猶豫投它一票。人有時需要的東西不多,僅僅是一個能關掉嘈雜世界的按鈕。

但往往,降噪耳機做得還不夠。

▲圖片來源:某電商平臺在售降噪頸枕

我之前出差的時候,就在機場買過具備「被動降噪」功能的頸枕——說是被動降噪,本質上就是捂住耳朵。

當時並不是忘了帶降噪耳機,實際上降噪耳機的功能一切正常,能夠很好地隔絕飛機的轟鳴聲。但隔壁同行小孩極具穿透力的童聲,讓我有一種降了噪但又沒完全降的奇妙體驗。只好就近買一個降噪頸枕,在飛機上先戴降噪耳機,再戴上頸枕進一步隔音,雙重保障才能換來幾個小時的清靜。

這事聽上去有些詭譎——戴上降噪耳機的我,爲什麼還要捂住耳朵?

▲圖片來源:Giphy

降噪耳機,不能只談最大降噪深度

買降噪耳機時,你會優先考慮什麼?

在廣告中,降噪耳機總樂於展示人們乘坐飛機和高鐵時戴上耳機的美好體驗,告訴你耳機降噪深度越深,降噪效果越好,最後給產品標榜一個名爲「最大降噪深度」的數值。

但事實卻並非如此,最大降噪深度大 ≠ 降噪效果好。

確實,「最大降噪深度」是衡量耳機降噪效果的一個重要指標,表示耳機能夠減少的最大噪音量。通常以分貝(dB)爲單位,數值越大表示降噪效果越強。

可降噪這件事,實際上要複雜得多。

一副降噪耳機的最大降噪深度爲 45dB,這並不代表在任何環境下,它都能直接將噪音降低 45dB。

衆所周知,聲音分爲高中低頻等不同頻段,而人耳卻是一個全頻段(20Hz-20000Hz)的「接收器」。但絕大部分降噪耳機所宣傳的最大降噪深度,只能在某些特定頻段內實現,其降噪深度在高中低頻下的權重其實並不一致。

這就好比電視最高亮度峰值和手機 120W 快充的宣傳一般,它們只能在很短的時間段內才能達到最大亮度或功率,並非在整個使用過程中都能發揮效能。

假設你身處一個聲音條件相對複雜,同時存在高中低頻的環境,而這副耳機只能在某個頻段上最多降低 45dB 噪音,其它頻段只能降低很少一部分,這就意味着它的全頻段降噪能力很弱,降噪效果將大打折扣。

對於一些高頻噪音,比如辦公室的午睡呼嚕聲、地鐵上的短視頻公放聲、機艙裡的嬰兒哭鬧聲等,基於「最大降噪深度」指標來調教的耳機,往往對這些場景束手無策。

這也是爲什麼某些號稱最大降噪深度 40+ 甚至 50+dB 的耳機,實際降噪效果可能並不理想。

可見「最大降噪深度」並不能作爲衡量一款降噪耳機是否出色的唯一標準。

全頻段平均降噪深度:一條被隱藏的金線

除了「最大降噪深度」,是否有其他的指標,能夠來衡量一款耳機的降噪能力呢?

答案是肯定的,這個標準就是「全頻段平均降噪深度」。

全頻段平均降噪深度指的是,在人耳核心可聽頻率範圍內的平均降噪深度。這個指標不僅關注常見的低頻轟鳴聲,也在意中高頻的人聲,能夠更客觀、全面地反映耳機的降噪性能、反映耳機在真實生活環境中的降噪能力。

從降噪耳機的工作原理上看,主動降噪是通過拾取環境噪聲並計算生成反向聲波實現降噪。其中,低頻噪音聲波較長、變化較少,容易被麥克風捕捉,便於生成反向的降噪聲波。但如果一味加強低頻降噪能力,則會削弱中高頻的消噪性能,儘管有「出色的」最大降噪深度,但對於速度快、變化多的中高頻噪音卻無能爲力。

這也是爲什麼,只賣 599 元的華爲 FreeBuds 6i 能引起我的興趣。

作爲華爲的降噪輕旗艦,華爲 FreeBuds 6i 關注到了「全頻段平均降噪深度」這個指標,並以此爲基準進行調教,其全頻段平均降噪深度達到了 27dB,綜合降噪性能較上一代 FreeBuds 5i 提升 100%——這幾乎是行業旗艦級產品的水平。

專業聽力研究網站 The Hearing Review 曾對 AirPods Pro 二代進行過詳盡測試,他們發現無論是在低頻、中頻還是高頻,這幅耳機都表現出不俗的降噪能力,既能夠有效隔絕低頻的環境聲,也能極大減少中高頻噪聲——針對不同頻段的環境噪聲,AirPods Pro 二代平均降噪深度可以達到 28dB。

▲圖片來源:The Hearing Review

爲了達到這個等級的降噪效果,華爲在這款五百元檔耳機上投入了不少巧思:

FreeBuds 6i 採用了華爲最新的共振消音腔設計,可以將外部環境噪音吸收衰減,減少 1 kHz-3kHz 中高頻噪音穿透機身進入耳道,對於嘈雜人聲有強力抑制作用。這是一項是面向人聲降噪的針對性技術,共振消音腔在這裡就像是一個濾網,將中高頻噪音的能量削弱和耗散掉,自然也就得到了更好的降噪效果。

相較前代產品,FreeBuds 6i 用了新的音頻處理器,算力是前一代的 2.4 倍。此外,左右耳各新增了一顆耳外麥克風,形成三麥克風立體降噪結構,兩顆麥克風用於採集外部環境噪聲,一顆耳內麥克風用於捕捉耳道內的參與噪聲,通過三麥克風的協同作用,能夠實現從內到外的降噪效果。

除了主動降噪方面的設計,華爲 FreeBuds 6i 的被動降噪能力也得到了升級。

華爲 FreeBuds 6i 採用了全新設計的親膚硅膠耳塞,親膚設計可以帶來更好的佩戴體驗,但更重要的是隔音。

這款耳塞頂部厚度提升 75%,耳塞與耳道接觸面厚度提升 25%,佩戴時可以更貼合耳朵,也就可以實現更有效的高頻阻隔,像是地鐵車輪制動噪聲、施工電鋸摩擦聲、高鐵孩童尖叫聲等,配合新加入的「共振消音腔」結構,也能更好地針對高頻噪聲進行降噪處理。

正因爲在主動降噪和被動降噪兩方面入手,讓入門級的華爲 FreeBuds 6i 得以有出衆的降噪表現,但歸根結底,指導技術和產品的,是背後的信念。

消費者需要更好的降噪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航天業的迅猛發展也帶來了難以解決的飛機噪聲問題,而降噪技術,最初就是爲了解決飛機發動機的低頻噪音問題,降噪耳機最初的使用場景,就是在轟鳴的飛機上。

但隨着技術的發展,降噪耳機早已不侷限於飛機上使用,我們的生活也不是隻有轟鳴一種噪音——在重慶解放碑步行街的廣場前、在廣州體育西的地鐵車廂中乃至此刻愛範兒辦公室裡,打開耳機的降噪模式,在悅耳的提示聲後,靜謐的空間都能讓我馬上平復心情,一點一點恢復能量。

降噪耳機要守護的,就是這樣一個時刻——是一個不被聊天、裝修和短視頻打擾的瞬間,生活的噪音已經足夠多,我們總會需要讓自己靜一靜。

以「全頻段平均降噪深度」作爲降噪耳機的調教基準,是一件難而正確的事情,這意味着要退出最大降噪深度的數字遊戲,不要因爲走得太遠,而忘了爲什麼出發。

本質上,華爲 FreeBuds 6i 是把降噪體驗提高到了新的維度,在參數內卷之外,找到了一條被藏起來的「金線」。

戴上降噪耳機還要捂住耳朵?以後再也不必多此一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