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廟街道“東郡17”公益市集“益”路繁花

通訊員 楊玉霞

岱廟街道東郡社區是2021年5月成立的新社區,入駐伊始,面臨治理主體缺位、基礎設施薄弱、遺留問題複雜多變、資源供給欠缺、共治活力不足等現實困難。如何快速打開局面,把服務送到居民心坎裡,快速豎起社區爲民服務旗幟,是擺在社區黨委面前的一道難題。

面對重重困難,社區黨委秉承“服務就是最好的治理”工作理念,不等不靠,立目標,找辦法,強措施,相關工作陸續展開。全面開展大走訪入戶信息登記工作,同步登記黨員信息、退役軍人信息、殘疾人信息、興趣愛好等,聽取意見建議、瞭解民生需求,梳理形成民情臺賬。基本情況摸清了,居民需求清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就水到渠成了。社區一班人便統一思想,明確工作方向,把社區居民的需求作爲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着力提高大家的歸屬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爲此,社區積極探索,把每月的17號定爲社區志願服務活動日,意爲大家攜手“1(一)7(起)”同心同向、共克時艱,共建宜居家園的美好心願,定期組織開展志願服務等活動。社區自舉辦“東郡17”公益市集志願服務活動起,至今已經舉辦了37期,累計受益居民達到3000餘人。

確定目標易,萬事開頭難。活動初期,根據居民需求,社區每月17號嘗試推出理髮、義診、戧剪子、磨菜刀等單一的便民志願服務項目,受到居民好評,獲得了良好的效果。隨着工作的開展,一些問題逐步凸顯出來,單一的服務活動,滿足不了居民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在此情形下,社區黨委書記楊玉霞多次召集社區黨員召開聯席會,經過集體協商、立足社區實際,決定創建“東郡17”公益市集爲民服務品牌,積極鏈接社會資源並不斷加入社區“紅色合夥人”服務隊伍,吸引和調動各方面力量參與到社區治理和爲民服務中來,每月固定時間固定地點開展便民惠民活動,讓居民按需所選,滿足居民多元化需求,延伸爲民服務的廣度和深度,拓展社區治理“同心圓”的外延。泰山學院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泰山科技學院智能工程學院在社區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給居民帶來家電維修、科創作品展示、理論普及宣講等內容,豐富了“東郡17”公益市集內涵。現在的“東郡17”公益市集,早已是服務項目琳琅滿目,居民更是收穫滿滿,心裡樂開了花。

2021年5月成立時,社區在明珠花園小區熱力站二樓的一間配套用房辦公,沒有活動場所,沒有設施設備。5月17號,在樓梯前不足2米寬的小區內道路上第一次舉辦“東郡17”公益市集活動。爲滿足居民日益增多的服務需求,隨後把1000多平方米的“荒地”改造硬化成便民服務活動廣場,10月份的第六次“東郡17”公益市集便民服務活動就在小廣場順利進行。通過不間斷與開發商積極協調, 2023年 6月,社區終於擁有了上下二層、面積近300平方的黨羣服務中心,活動再也不受天氣影響。志願者冬天不再凍的瑟瑟發抖、夏天不再熱的汗流浹背,居民臉上的笑容多了起來,社區服務逐步送到了居民心坎裡。

“東郡17”公益市集剛開始時,在每月17號之前的幾天就得打電話逐一聯繫志願單位和個人,既耗時又耗力。隨着“東郡17”公益市集月月如期開展且“一月一主題”,品牌的影響力逐漸增大、人氣飆升,越來越多的社會組織、愛心單位和個人加入進來。目前參與活動的單位和個人達20餘家。東郡社區立足轄區實際,整合資源優勢,創新服務舉措,以“公益市集”彰顯使命與擔當,蝶變公益“大能量”,通過爲社區居民提供方便、優質、實惠的服務,發揮“凝聚居民、引導居民、服務居民”的功能,在躬身力行中傳播文明、和諧理念,倡導和帶動更多熱心組織和熱心人士參與到社會治理和建設中來,形成了“人人蔘與志願活動、人人爭做志願者”的濃厚氛圍。

隨着越來越多的志願服務團體參與到社區的活動中,“東郡17”公益市集的服務範圍和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志願服務活動已經輻射到了周邊的幾個居民小區。三年的時間,“東郡17”公益市集用實實在在、貼近居民生活的多項真情服務叩開了居民的“心門”,實現了社區和居民的“雙向奔赴”;社區居民由“陌鄰”變“睦鄰”,新建社區逐步成爲“熟人社區”。社區的服務活動由社區黨委的“獨角戲”變成了志願者、社區居民廣泛參與的“大合唱”,唱出了東郡“益”路繁花的“主旋律”,發出了東郡快速發展的“最強音”。三年來,社區不斷提升社區的“內涵”和“顏值”,打造黨羣服務中心,修復塌陷路面,建設居民活動廣場,成立書畫院,組建舞蹈隊,爲滿足社區居民多元化需求積極努力。

下一步,在區委社會工作部的精心指導下,在街道黨工委的堅強領導下,東郡社區黨委將繼續牢記初心使命,走好新時代黨的羣衆路線,立足社區實際,在居民“最盼”的問題上動腦筋、“最需”的事情上做文章、“最急”的工作上下功夫,進一步優化和提升“東郡17”公益市集服務項目,讓服務更精準、項目更惠民,讓“東郡17”成爲居民“最願趕”的公益市集。“東郡17”公益市集便民服務活動一直在路上,“益”路繁花正東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