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家的意象 臺北體育館入口換新裝

臺北體育館入口改造前櫃檯。(北市體育局提供/張芷瑜臺北傳真)

臺北體育館入口改造後的無障礙櫃檯。(張芷瑜攝)

北市體育局於13日舉辦「臺北體育館改造視覺形象示範發佈記者會」,介紹改造後的臺北體育館入口。(張芷瑜攝)

臺北體育館建館28年,今年北市體育局與臺灣設計研究院共同合作,以場館入口爲改造第一步,並有望擴大到各樓層,體育局長李再立表示,這次改造以家爲核心意象,大廳的櫃檯改造後也降低高度,友善輪椅族,未來盼將此處經驗,運用在周遭的臺北體育園區。

臺北體育館前身爲臺北羽球館,也俗稱紅館,於1994年改建爲綜合體育館後,舉辦衆多國際級賽事,包括2009年臺北聽奧、2017年臺北世大運,未來還有2025年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

體育局表示,本次以場館入口爲改造起點,包含統一的形象視覺,並設計同心圓結構的無障礙櫃檯,搭配3臺螢幕及柱子上的數位面板,可播放場館形象動畫,以及現場賽事資訊,讓前來比賽的選手與民衆,走進場館就能一目瞭然,電梯間也搭配醒目標示牌及樓層平面圖,之後會擴展到1樓、4樓、7樓。

李再立表示,臺北體育館今年1月到6月以來,舉辦超過400場比賽,使用頻繁,這次改造以家爲核心,設計識別系統及空間規畫,像大廳的櫃檯改造後降低高度,友善輪椅族,未來盼利用此處的經驗,將周遭的臺北體育園區一同改造。

設計團隊說明,除了新的識別系統,也設定新的slogan,這次的爲「This is my house」,是籃球場上捍衛禁區的動作,也有場館捍衛主場的概念,紅色標誌上也有巧思,三個方形代表三個不同球場,三個同心圓則有團結跟家的印象,也像時光隧道,左右兩側則有聲波造型,象徵場邊加油吶喊聲。

設計團隊也說,除了視覺形象設計,還有空間整合系統,將改善場館指標,未來還會開發完整圖表系統,把需要的指引完整提供;一同參與改造開幕式的體育選手也說,改造後很不一樣,燈光帶來活力,轉換原本單調的藍色,讓大家覺得更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