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作業“AI味兒”變濃,怎麼管?

復旦大學近期發佈《復旦大學關於在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使用AI工具的規定(試行)》,明確列出了禁止使用AI工具的範圍,包括禁止直接使用AI工具生成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正文文本、致謝或其他組成部分等,引發關注。此前,湖北大學、福州大學、天津科技大學等多所高校也相繼發佈此類規範AI工具使用的通知,部分高校還約定使用範圍與比例。  隨着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普及,不僅是論文,近年來大學生作業中的“AI味兒”也變濃了:使用AI工具,僅需幾分鐘即可生成一份看起來符合要求的作業內容。用AI工具寫作業情況如何?怎樣在效率與創造力中找到平衡?記者進行了調查。

大學生“僱”AI寫作業

幾秒鐘輸出一道簡答題答案,5分鐘生成一篇結課論文,10分鐘做完一個PPT報告……在AI工具的幫助下,大學生完成作業的效率相比從前大大提高,他們甚至將AI工具尊稱爲“老師”。  學期末、結課前,是有的大學生求助“AI老師”的高峰期。除公開免費的AI工具外,有的學生還會購買專門的AI寫作、繪畫等大模型,滿足不同需要。  記者在網購平臺搜索看到,店鋪提供的AI智能寫作服務“五花八門”,總結報告、萬字論文、短視頻腳本、廣告文案等文體各式各樣;從幾元的體驗價到幾百元的次卡、月卡不等,銷量幾百上千的不在少數。  有大學生表示,學期末所選課程作業堆積在一起,趕上考試複習,不得不用AI工具加快進度。同學之間會拼單購買AI服務,大家會不同程度藉助AI完成任務。  麥可思發起的2024年中國高校師生生成式AI應用情況研究顯示,近三成大學生使用生成式AI寫論文或作業。  多位一線教師對此表示擔憂:一方面,對AI的使用一旦形成路徑依賴,學生可能會逐步失去獨立思考能力、寫作能力;另一方面,一些AI生成內容存在明顯的常識錯誤和粗製濫造痕跡,助長“應付”作業的不良風氣,甚至形成學術不端。

誰在助推用AI寫作業?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越是標準化、程式化的作業和論文,學生們越傾向於用AI來快速完成,成爲AI生成內容的“重災區”。  “如果作業最終成果僅用於完成學分,沒有更深層次轉化或公開,學生缺乏外部監督和完成動力,‘AI含量’就會上升。”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趙甜芳說。  不少高校爲此出臺文件引導學生合理使用AI工具。然而,如何規範新興工具服務學術實踐,仍面臨現實挑戰。  北京一所理工類高校教師馬驍(化名)透露,針對學生過度使用AI工具問題,學校出臺了相關政策,但尚無強有力的執行措施,一般都是靠老師判斷;如AI痕跡明顯,則提醒學生修改,否則將取消成績。  曾有兩年AI產品和遊戲策劃從業經歷,現就讀於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的碩士研究生魏萱說,作業內容是否經過AI潤色,大多隻能靠老師經驗識別;且部分高校規定的邊界不夠明確,例如機器翻譯等無礙論文原創性的行爲,似乎不應該被禁止。  就技術手段而言,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王金橋表示,目前可以通過統計詞彙豐富度、分析語法和句子結構等,或利用語言模型分析來初步判斷文本是否由AI生成。但在實際應用上,仍面臨一些難點和侷限。  “AI檢測工具無法完全捕捉到人類創造力的全部深度和細微差別。例如將一些常規引用或普遍用語誤判爲抄襲,而由於大語言模型無法識別未經訓練的數據,新造詞彙、獨特表述可能會被當作異常處理。這會對學生的創作積極性造成負面影響。”王金橋說。

如何讓AI工具真正發揮價值?

記者從復旦大學教務處瞭解到,AI工具使用規定發佈一個多月,目前仍處在試行階段,將根據實際情況完善相關細則。在執行過程中,將從學生、導師、評審專家、答辯專家等多維度審查畢業論文中AI工具的使用情況,嚴格評估學生能否自如表達自己的研究思路。  受訪專家表示,合理利用AI可以幫助學生更高效地獲取信息、理解複雜概念,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習方式的革新,宜“疏”不宜“堵”。  AI工具的使用,應更加註重平衡效率和創造力。王金橋認爲,高校在出臺相關規定時,要明確界定允許和禁止的行爲,避免模糊規定引發爭議和誤解。還可探索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如對AI生成的內容進行審查、對使用AI工具的學生定期考覈等,確保學生在使用技術時遵守學術規範和道德標準。  復旦大學教務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教師使用AI工具輔助教育教學以及學生通過AI工具提高學習效率已較爲常見。需要明確的是,AI工具的使用須經教師同意,教師要幫助學生理解AI工具的功能和侷限性,強調這些工具的輔助性質,告知學生AI工具使用的邊界等。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