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北上南下”雙向奔赴,滾滾人潮中出現港人銀髮養老族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周妙妙 深圳報道

電影《白日之下》近期正在熱映,2位看護人員照顧80多位入住者、逼仄的院舍裡既有殘疾人士也有老人、不少劇情將香港養老資源的緊張帶到了觀衆的眼前。

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發佈的數據顯示,香港2021年就已正式步入超老齡化社會,即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20%。以2021年人口普查數據爲例,香港741萬人口基數中,已有約超145萬銀髮老年人。

面對社會養老資源供需失衡的問題,香港的銀髮族也在自己尋找解決辦法。

大灣區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一流環境逐步從藍圖走向現實,南下與北上人流雙向奔赴加速互聯互通。

近期,港人北上人流量不斷刷新紀錄,其中不少是到內地養老的銀髮族。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公開數據,截至2022年底,約9萬65歲或以上香港居民在廣東生活。

雖然9萬之於145萬老年人口數量而言,人數佔比仍不到一成,但近期隨着“北上養老”背後所要求的各類要素持續打通和融合,這個方案正在成爲更多土生土長的香港老人的現實之選。

香港社會養老資源依舊緊缺

“大個爭單位(房子),老咗爭牀位。”這句俗語反映出當前香港市民的養老難題。

“牀位”是指安老院、養老、醫療機構的牀位。

7.9萬(2023年末數據)與145萬,這一相差近二十倍的數據反映的正是香港院舍養老牀位與老年人口數量的差距。

作爲全球最長壽地區,據聯合國發佈的《人類發展報告》,中國香港人均預期壽命達85.5歲(女性平均 89.6 歲)。同時,香港未來人口老齡化速度將進一步加快。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推測,到2050年每3名港人中就有約1名老人。

然而,面對老齡化帶來的挑戰,香港僅有的社會養老資源並不能滿足日漸增長的養老需求。

據悉,目前,香港的安老院主要由非政府機構及私營機構營運,提供受香港特區政府資助牀位及非資助牀位。

其中,受資助安老牀位主要爲年齡達65歲或以上,因個人、社會、健康或其他原因而未能在家中居住的老人,提供院舍照顧服務。

記者瞭解到,針對資助類牀位,香港院舍每月收費在1600港元至2000港元間。一般而言,適合院舍照顧服務的老人會同時申請每月面值達16435元的“長者院舍照顧服務券”,用於覆蓋院舍內大部分生活支出。

而對於非資助牀位,院舍的每月院費則高達萬元,部分私營安老院每月院費高達5萬港元。

也正因爲資助類的安老院較強的普惠性,“輪候人數多、時間長”問題也較爲凸顯。香港社會福利署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3月末,有超1.6萬人在輪候“資助長者住宿照顧服務”,且護理安老牀位或護養院牀位平均等候時間分別達8個月或10個月。

不僅院舍牀位緊張,照護人員也是極爲稀缺的養老資源。據香港勞工及福利局官網消息,香港院舍照顧行業人員有近2成空缺。

“在香港院舍,一個照護人員要同時負責多個老人的衣食起居等,年輕人也會吃不消。”在惠州一家養老院居住的香港居民陳先生分享。

較大的照護壓力以及較窄的院舍空間之下,部分老人的居住體驗感欠佳。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2021年人口普查數據,95.2%的老人居家養老,剩下4.8%的老人則居住在安老院、醫院等機構。其中,超五成居家養老的老人與子女同住。

“牀位”等社會資源的緊缺壓力下,“北上養老”成爲香港老人的一項新選擇。

更具“性價比”的北上養老

年近耄耋的李先生,近期決定“北上”看看。

從深圳蓮塘口岸過關後耗時30分鐘,他抵達了目的地——深圳復康會頤康院。據悉,這是香港推出的“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下的安老院舍之一。

“香港老人院很窄,而這裡空間大,可以立即入住,不需要輪候。”李先生在體驗過幾天試住後最終決定留下。

李先生並非孤例。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截至2022年底,約9萬65歲或以上香港居民在廣東生活。

2023年7月,由香港工聯會大灣區社會服務社、工聯會康齡服務社發佈的《香港長者跨境養老意願與需求調查》亦顯示,超八成受訪者願意前往大灣區內地城市長期居住或安老。

“跨境養老”潮中,一部分老人是在衡量兩地養老性價比之後做出的現實選擇,另一部分老人則是“落葉歸根”。

“我們的香港客戶中有一半左右過去是從內地到香港生活,現在選擇‘落葉歸根’,回到內地養老。”泰康保險集團管委會成員兼泰康之家CEO邱建偉此前向記者表示。

實際上,“跨境養老”這個趨勢並不新鮮。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便有一批早年從內地到香港生活的老年人希望在退休後“葉落歸根”,返回內地定居養老。

香港也一直在推出便利長者在內地養老的措施。1997年4月,香港特區政府在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簡稱“綜援”)下推出“綜援”老年人廣東省養老計劃,爲符合申請資格並選擇定居在廣東省養老的受助老年人繼續提供現金援助。

2014年,香港特區政府社會福利署開始推行《廣東院舍住宿照顧服務試驗計劃》,向兩間養老院舍購買牀位,讓正在輪候養老牀位的老年人自願選擇入住。

近年來,隨着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加速,粵港澳三地居民往來和交流更加便利。“跨境養老”也成爲更多香港老年人的現實選擇。

兩地的生活成本、養老成本的明顯差距是吸引香港老人“北上”的現實原因。

“香港居民看重內地相對更具性價比的養老服務而選擇在內地養老。”邱建偉分析,“性價比”主要體現在房價、服務價格上。

他表示,廣州、深圳高品質養老機構可能比香港普通養老機構在費用上都佔優勢。經不完全梳理,大灣區較高品質養老社區房費集中在每月8000至26000元區間,而香港普通養老機構每月費用便達上萬。

“港澳安老養老服務多年來供不應求,價格也相對較高,港澳老人去內地養老是未來的大趨勢,也是更好的選擇。”香港安老服務協會主席陳志育表示。

交流加深推動銀髮族北上

爲何近期北上養老趨勢更爲明顯?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從多位業內人士瞭解到,實際上,“北上養老”這項選擇背後,是區域間各類要素的流通和保障的打通,有賴於制度、服務、產品等一系列創新。

制度方面,內地社保制度爲在內地養老的香港居民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障。2020年《香港澳門臺灣居民在內地(大陸)參加社會保險暫行辦法》實施,符合條件的在內地工作或擁有居住證的香港居民以及在內地就讀的香港大學生,可按規定參加社保。

服務方面,雙方的服務標準逐漸趨於一致水平。2023年4月,粵港澳三地共同公佈110項“灣區標準”,其中多項標準涉及養老服務領域;近年來,廣東多地也在引入港澳優質養老服務機構,學習借鑑港澳養老服務理念、特點和經驗。

同時,雙方都在面向港澳老人增加廣東省內的牀位。如,廣州向港澳老年人開放南沙區公辦養老機構牀位;香港從2014年6月開始推行“廣東院舍住宿照顧服務試驗計劃”,資助香港非政府機構在廣東營辦的兩間安老院舍,並逐步擴大受惠老人範圍。

產品方面,越來越多保險機構佈局“北上養老”,通過創新服務以及打通兩地醫療資源,爲香港老人北上養老提供更多選擇。

例如,2023年8月,中國太平推出港人北上養老方案,升級保險產品和服務,對接國內持續照料型養老社區(CCRC);同月,慧擇香港與中國太平洋人壽保險(香港)有限公司合作推出相關“北上養老”儲蓄險產品;泰康也開始向香港保監局申請保險牌照。

記者瞭解到,上述種種要素的流通和對接中,跨境醫療的加速融合起到了較爲關鍵的推動作用。

五年前發佈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塑造健康灣區,密切醫療衛生合作;促進社會保障與社會治理合作,探索推進在廣東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交通等民生方面享有與內地居民同等的待遇。

例如,在產品方面,專門爲解決跨境醫療問題而設的大灣區專屬跨境醫療險產品近年來得到快速發展。

同時,香港保險機構和深圳醫院探索推出“跨境直賠直付”模式,相比於此前“先墊付再理賠”的繁瑣流程,持有保單的香港居民在內地就醫將無需墊付。

服務方面,“港澳藥械通”下,港澳居民能在內地更方便地使用到以前慣用的藥品和器械。同時,港澳醫療機構正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引入香港健康管理模式,以粵港醫護協作方式,支持港式全科、院內專科轉診、跨境轉診等服務。

社會福利的難以攜帶仍是阻力

儘管“北上養老”趨勢明顯,但這部分老人佔比仍較少。

記者從多位業內人士獲悉,對於許多仍在觀望的香港老人而言,醫療服務等社會福利的難以攜帶是北上養老的主要阻力。

“內地與香港之間社會保障制度的差異和不可跨境攜帶成爲限制人流的一個重要因素。”相關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上述負責人分析,目前跨境養老存在制度因素和個人層面上的障礙。制度上的障礙主要源於兩地養老體制設計的差異,即香港的強積金制度與內地的養老保險制度之間暫無銜接,且繳費差異大。

據規定,退休人士如果離開香港超過一定期限,將失去在香港享有的福利。

具體來看,社會福利的跨境流通不暢主要體現在養老服務和醫療服務上。據悉,在香港,本地居民在公立醫院享用醫療服務的定價被視爲“象徵性”收費,以急診室診金爲例:香港居民急症病牀住院收費大致爲每日120元。

同時,港籍老人每年能領取一定金額的醫療券,用於各類預防性、治療性及康復性服務。

而在內地養老,香港老人只能夠通過參加居民醫療保險或自行購買商業醫療保險以應對醫療需求。

爲滿足日益增長的跨境醫療需求,記者瞭解到,香港在2009年開始推行長者醫療券計劃,經多年發展,目前該計劃可爲65歲或以上的長者發放2000港元的醫療券用於使用私營基層醫療服務,每年未用完的醫療券金額可累積至其後年份使用,累積上限爲8000港元。

2015年,這一計劃首次將服務點拓展至內地,合資格的香港長者可以使用醫療券支付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指定科室提供的門診醫療護理服務的費用。

但每人每年2000元的額度使用範圍較小,多數老人還是會回來香港就醫。

2023年10月,香港民建聯發佈“加快落實粵港澳大灣區跨境安老規劃”問卷調查結果,其中,45.2%“有意”北上養老的參與者關注醫療問題;其次是能否支付當地生活費(13.8%);另外對於因子女減少探望,生活圈、交際圈的改變而產生的孤獨感也是老人對跨境養老卻步的重要因素。

深圳市政協委員、深圳市人民醫院護理部主任羅偉香也表示,如果香港居民在內地就醫能直接享用到香港醫療福利,北上養老將更具吸引力。

但邱建偉表示,香港居民醫保的報銷問題,目前確實還存在政策性的障礙。

(文中陳先生、李先生均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