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鐵腳板”主動上門送服務
低保家庭、父親早逝、升學困難,“00後”小鄧的每一步,都比同齡人走得慢一些。他從上海某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後,一直沒能找到工作。好在,長寧區天山路街道依託“15分鐘就業服務圈”,及時排摸情況,幫助小鄧打開心門、提升能力、匹配崗位。最終,他成功與一家公司簽訂了合同,並順利度過試用期,踏上了人生的新階段。
從就業創業到勞動關係,從社會保障到人事人才,人社工作關係千家萬戶的安定幸福。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上海各區人社部門聚焦穩就業、保民生的主責主業,在“1+2+15+保障”促就業工作體系之下,廣泛開展“四百”大走訪,深化“大數據+鐵腳板”機制,主動發現裉節難題,積極迴應羣衆訴求,開展富有實效的延伸服務,讓人民羣衆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就業服務延伸到家門口
“就業難”“招工難”,供需兩端明明都有需求,爲什麼總是無法精準對接?對此,長寧人社部門結合“四百”大走訪,探索推出訪企“四個一線”工作法,即“進樓敲門,情況排摸在一線”“跟進問需,問題解決在一線”“協商研判,矛盾化解在一線”和“追蹤問效,工作落實在一線”。就業服務專員不僅在站點接訴求,還與“樓小二”對接,主動走進樓宇,排摸企業經營狀況、用工需求和實際困難,着力挖掘更多崗位資源,通過小型面試會、社區微信羣以及區域內各類就業活動,在線上線下廣泛發佈招聘信息,解決了區域內不少企業的招工難題。
“15分鐘就業服務圈”的另一端連着老百姓的家門。“敲得開門就面對面談,敲不開就先加個微信,主動把天聊起來、聊下去,一次不行還有兩次三次。”虹口區嘉興路街道就業援助員王穎英的微信好友列表裡,許多都是她聯絡的離校未就業畢業生、長期失業青年、登記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人員,每個人都有長長一串備註:基本信息、失業時長、求職偏好…… 她說,光坐在辦公室裡是做不好就業服務的,必須千方百計傾聽這些困難人員的心聲,瞭解他們所思所想,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才能解開問題癥結。
除了“鐵腳板”,各個就業服務站點還充分運用“大數據”,依託一網通辦、上海公共就業招聘新平臺等網辦平臺,提供全市崗位信息和職業指導預約等線上服務,使服務陣地延伸到家門口、將服務隊伍沉入網格里、把就業服務及時送到社區居民手中。
創新機制解決“煩薪事”
“你們不但幫我解決了勞動爭議,還幫我找到了新工作,太感謝了。”去年7月,52歲的顧先生拿着某建築公司河道保潔員的錄用通知書,再次來到嘉定區安亭鎮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中心,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近一年來,上海各級人社部門強化系統思維,積極構建勞動維權和就業幫扶相結合的閉環工作模式,努力實現“案結事了人和”。
比如,閔行區勞動關係智慧預警數智維權平臺已與區“易就業”平臺實現數據對接,人社部門在處置企業關停並轉遷以及裁員等矛盾時,可以直接向涉事職工提供就業援助服務,實現“勞動關係矛盾處置+就業崗位推送”無縫銜接。這套機制運行以來,已爲2500餘名勞動者解決了“煩薪事”。
在青浦區,勞動監察協管和勞動糾紛調解兩支隊伍已經合爲一體。工作人員主動下村居、下企業、進商圈、進社區,做好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宣傳、勞動保障監管、工資支付情況監督等工作,及時掌握勞動力的就業狀況。自兩支隊伍整合以來,2023年共接待與勞動糾紛相關的諮詢630餘件,調解成功480餘件,成功率超80%。
“把坐在辦公室辦信訪,變成主動上門送服務”。家住楊浦的何大姐,一邊要貼身照顧家人,一邊自身面臨退休,但不知道該如何辦理。在得知何大姐的苦惱後,人社信訪幹部多方協調、主動上門,幫她順利辦理了退休手續。更多信訪幹部走出機關大門、走進百姓家門,將“送上門的羣衆工作”轉變成“主動上門做羣衆工作”,積極開展接地氣、可持續的幫扶工作。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