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三星堆新博館也太太太驚豔了吧

享譽中外的三星堆博物館,是一座考古遺址專題博物館,位於三星堆遺址的東北角,以文物、建築、陳列、園林獨具特色,成爲文化旅遊勝地。今年7月底纔開館的三星堆博物館新館,一亮相就成爲四川新地標,開館以來熱度不減,每天吸引成千上萬人去打卡。

9月17日,本報記者探訪了三星堆博物館新館,現場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三星堆出土文物、三星堆博物館建築羣,令人感受到古蜀文明與中華文明交織的震撼,造型獨特的新館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三星堆博物館新館的項目主持建築師、中建西南院的劉藝從設計理念等方面,向記者介紹了三星堆博物館建築羣。

“青銅遮陽板”設計靈感是三星堆青銅器上的“眼睛”

三星堆博物館老館1992年8月奠基,1997年建成開放,是建築大師鄭國英的代表作品。老館佔地面積達1000畝,被評爲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新館2022年3月奠基,面積5.44萬平方米,是老館的5倍左右,爲重大考古之後新的文物所建,陳列青銅器、玉石器、金器以及陶器、骨器等2000餘件珍貴文物,對三星堆考古發掘及最新研究成果進行全面、系統的展示。

爲什麼叫三星堆?古蜀王國遺留下來的三個堆狀遺址和新月狀的月亮灣臺地,形成“三星伴月”景觀,“三星堆”由此得名。舉目望去,整個新館以三個連綿起伏的堆體設計,呈波浪形的曲面綿延伸展。在地形上,整個博物館建築羣與“遺址”形成時空迴應、對話;在空間上,新館如同一灣流水,發源自經典螺旋造型的老館。老館與新館,自然與遺址,歷史與未來,在這裡和諧共生。

細看之下,整個新館建築外立面分佈的“青銅遮陽板”別出心裁,極富表現力,這一設計靈感來自三星堆最著名的文物IP——青銅器上的“眼睛”。而作爲建築的“眼睛”,它們望向遺址方向,使人產生時空交錯之感。

走進館內,覆土設計的仿土壤肌理的牆壁,粗糲的質感兼具着未來感;令人讚歎的是,大廳中部宏大的螺旋坡道場景,應和着老館朝向天空的“天眼”,而新館的“地眼”,是朝向地下十米的最深處旋轉。

整個大廳所有光線都來自自然光

據劉藝介紹,整個大廳所有的光線都來自自然光,沉浸其中,明暗兩相宜,平添一種神秘氣息。館內有全球博物館最大的一個環形吊燈,是從三星堆黃金權杖的魚鳥紋飾中獲得靈感。這個直徑31米、重達12噸的“魔戒”,整整花了三天時間把它吊上去,安裝完成。所有的展廳首尾相連,沒有一根柱子,最重要的展品分佈在空間的中軸上。

有趣的是,2021年科技考古的現場,通過裸眼3D的方式再現,場景十分科幻,吸引了非常多小朋友的圍觀讚歎。

劉藝坦言,新館耗資14億元,是非常費工費料的一座巨大博物館建築,而工期只用了一年兩個月,整個施工期非常緊張、艱辛。

現在三星堆遺址只挖掘了不到千分之二

據三星堆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作爲古蜀文明遺產的傑出代表,三星堆1934年首次挖掘,出土400餘件器物。1986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學聯合對三星堆遺址進行較大規模發掘,第三發掘區文化堆積多達16層。正是這次發掘,豐富和完善了三星堆遺址文化內涵和年代序列。直到今天,我們看到的非常多文物都是來自1986年發掘,後來陸續出土的文物,完善、拼接了更多器物。

蜀,古文字是蠶的意思,而三星堆出土青銅器上就檢測出有絲織品的遺留成分。這也表明,三星堆文物是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極具歷史、科學、文物、藝術價值。

三星堆的“面具”聲名顯赫,黃金面具貼覆青銅面具,尤爲引人矚目,而這些“萌萌噠”青銅面具都跟宗教儀式、喪葬儀式有關,而黃金與青銅的結合,是三星堆獨一無二的表現形式。此外,青銅鳥、商青銅立像、商青銅神樹、商青銅神壇、龜背網格狀器、玉刀、商金杖等出土文物,觀者如雲、極受青睞。

那些青銅獸面、青銅戈、青銅眼形器、小型無冠青銅人頭像等是渾鑄而成。大面具、神壇、神樹等,則是分鑄和連接而成。分鑄和連接技術是三星堆青銅器鑄造工藝的突出特色。

古人視死如生,非常重視祭祀。三星堆的精神信仰,可謂天地人神。

而三星堆精美絕倫的文物羣體,是古蜀先民精神世界的生動寫照。禮敬天地的美玉、造型獨特的神壇、縱日千里的面具、人鳥合一的神像、振翅飛翔的鳳鳥、達地通天的神樹……從各種祭祀器物的造型,深藏着對天地神衹、自然萬物的無比虔敬,能感受到三千多年前古蜀先民浪漫的想象力、非凡的創造力和奔放自由的生活。

據說,現在三星堆遺址只挖掘了不到千分之二,還有太多未解之謎撲朔迷離,等待後人去發現、去探究。

文並攝/北京青年報記者 李喆

編輯/張嘉

排版/王靜

微信號|bqttf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