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有錢人專利!雄崗美術館辦「膠彩畫展」推廣本土化

雄崗美術館舉辦「遇見東方美感-膠彩之美」膠彩畫展覽,即起至6月30日登場,吸引民衆賞畫。(柯宗緯攝)

高雄雄崗建設旗下雄崗美術館舉辦「遇見東方美感-膠彩之美」膠彩畫展覽,即起至6月30日登場,力邀8位優秀藝術家參與。藝術家陳嬋娟透露,早年日本進口的媒材貴,繪畫門檻較高,多半是有錢人在畫,近年她與其他藝術家合力推廣膠彩本土化,希望將膠彩畫獨特之美推廣給更多知音。

雄崗美術館舉辦「遇見東方美感-膠彩之美」膠彩畫展覽,即起至6月30日登場,力邀8位優秀藝術家參與。(柯宗緯攝)

這次雄崗美術館膠彩畫展覽,展示臺灣膠彩畫的獨特魅力,由策展人王以亮與洪千琇策劃,邀請包括劉玲利、楊玉梅、陳璽仁、陳嬋娟、黃重元、陳明逾、林秀鑾及蔡孟玲在內的8位優秀藝術家參展。

臺灣膠彩畫藝術源自中國工筆重彩技法,經由日本傳入臺灣,並在1977年由被譽爲膠彩畫之父的林之助正式定名。膠彩畫以礦物原料混合膠質製成顏料,乾燥後呈現出光線透過礦石細微間隙反射的獨特效果,作品在燈光下閃爍着粼粼金光,質感高雅且工序繁複,因此膠彩畫的色彩豐富但價格也相對高昂。

藝術家陳嬋娟展示作品《牡丹》。(柯宗緯攝)

陳嬋娟表示,膠彩畫早年被歸類爲日本畫或東洋畫,現在臺灣則推廣把膠彩本土化,以前膠彩使用日本進口的動物膠,但價格昂貴,還會有異味、褪色等問題,甚至畫作放久容易被蟲蛀,臺灣近年則自行研發出珍珠膠等化學膠,更有利於保存,以及降低繪畫門檻,更能達到普及化。

陳嬋娟直說,膠彩的美在於礦物質的表現,層層敷彩,可以從上看到下面,有更多層次,擁有更多想像,膠彩畫的可塑性高,現在也不再是有錢人的專利,她更免費指導學生膠彩畫技巧,希望不再曲高和寡,能讓更多人接觸、認識膠彩畫的與衆不同及美感。

此次展出作品多以自然生活爲靈感來源,藝術家們通過對自然界的觀察與內化,將自然的生態、人類與自然的關係通過膠彩畫作表達出來,展示藝術家們對生命美麗與自然和諧的深刻感悟,期待能觸動觀衆的心靈,喚起對自然美的感悟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