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首條! 深4千米跨洋中脊深海電磁聯合探測地質實驗獲突破
大陸完成首條跨洋中脊深海人工源電磁與大地電磁聯合探測。圖爲海洋電磁法聯合探測裝備及原理示意圖。(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大陸完成首條跨洋中脊深海人工源電磁與大地電磁聯合探測。(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大陸完成首條跨洋中脊深海人工源電磁與大地電磁聯合探測。圖爲2023年國家基金委海洋地球物理共用航次部分科考隊員合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消息,該所孫珍研究員團隊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科研人員今年7-8月合作,在大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用航次的支持下,在南海中央海盆水深約4000米的地方,透過使用大陸自主研發的電磁發射和接收裝備,進行了中國大陸第一條跨洋中脊深海人工源電磁與大地電磁聯合探測剖面的實驗。
整個剖面長度近100公里,共有16個接收測點,取得了品質較好的電磁數據。這次實驗標誌着大陸在複雜的深海地形條件下,大功率人工源電磁探測技術取得進一步突破。
海洋電磁法是一種重要的探測海底地質結構的方法。目前,少數幾家來自美國和歐洲的單位具備在深海中開展人工源與大地電磁法聯合探測的成熟技術和裝備。長期以來,這些單位對大陸科學技術人員實行了嚴格的技術封鎖。然而,在近20年來,經過大陸國內多家單位的研究學者長期努力,大陸在海底電磁場觀測、大功率人工源發射、電磁法海上作業技術、數據分析與處理等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爲實現海洋科技強國目標做出重要貢獻。
「本航次使用的全部是中國科學家自主研發的電磁發射和接收裝備」,專案負責人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珍表示,爲了進行本次實驗,專案組籌備了長達4年時間。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王猛表示,本次聯合探測實現了深海海底多分量天然源電磁場長時間觀測,同時還成功實現了近海底拖曳式大功率人工電磁源發射作業,這有效補充了被巨厚的高導海水層吸收的高頻天然源電磁場信號。「這次探測實現了用一條地球物理剖面同時探測淺部地殼和深部地幔電阻率結構的目標,將顯著提升大陸利用海洋電磁法探測海底地質結構和資源的實力。」電磁聯合探測航次負責人姜峰博士說。
此次跨洋中脊海洋電磁法聯合探測作業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綜合地球物理科考船「實驗6」執行,獲得了航次首席研究員徐敏、中國科學院南海所船隊及航次全體科考隊員的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