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渤海首個千億方大氣田工程建設獲重大進展

大陸渤海首個千億方大氣田工程建設獲重大進展。(大陸央視)

大陸央視網20日報導,大陸東部第一個大型整裝千億方大氣田「渤中19-6」氣田,已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超過2000億立方米、探明凝析油地質儲量超過2億立方米。該氣田中心平臺19日完成海上安裝,標誌着大陸渤海首個千億方大氣田工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渤中19-6氣田中心平臺上部組塊重達1萬2000噸,超過了海上船舶吊裝能力的極限,這次安裝藉助了潮汐的力量,採用「浮托」方法進行,以類似「挺舉」方式,將上部組塊安裝到導管架上,精度達到毫米級。

在「挺舉」前,作業船首先要駛入平臺基座之間,進船時,每側僅有10公分間隙,而船長近200米,加上組塊總重4萬多噸,要在波濤洶涌的海面上完成這個過程,就像「穿針引線」一樣難。

海油工程渤中19-6安裝專案經理徐勤宇表示,這是透過4臺大馬力的錨機牽引著作業船前進,同時在海底佈設了4條1000米以上鋼纜,牢牢抓住海底。與此同時,現場有多艘船緊密協作,確保作業船按預定路線穩定、精準地進入基座中。

經過3小時作業,組塊到達基座上方,可以看到圓錐形尖端緩慢地與基座對接。

海油工程渤中19-6浮托負責人邱煒說明:這通常採用注水壓載方式緩慢轉移重量,具體哪些艙需要注水、每個艙注多少水,都需要精確計算。大陸自主研發了這一套減震緩衝裝置,可以巧妙地將萬鈞之力平穩地坐在基座上。

海洋油氣開發,工程裝備是關鍵瓶頸。固定式海洋油氣平臺具有甲板面積大、可變載荷大、結構安全可靠等優點,是世界範圍內應用最廣泛的海洋油氣開發裝備。經過近些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大陸固定式海上平臺建設能力躍居亞洲領先水準。

隨着中國大陸首個海洋工程數位化技術中心在天津建成,大陸在海洋工程設計方面形成一套能夠重複使用和批量建造的海上固定平臺標準化、系列化技術成果,工程設施標準化技術發展走在行業前列。

海油工程工程項目分公司總經理陶付文稱,通過自主攻關,成功掌握3萬噸級超大型海洋平臺和300米級深水固定式海洋平臺設計、建造、安裝等成套技術,固定式海洋平臺關鍵技術實現了從基礎理論、結構、設計、施工到運行維護等全方位提升,不斷降低淺水和中深水油氣田的建設成本。

目前,大陸已累計完成50多個萬噸級固定式海上平臺單體建造,建成了以天津、青島、珠海等爲代表的大型海洋油氣裝備製造聚集區,場地規模及製造能力領跑亞洲,並建成大陸首個海洋油氣裝備製造「智慧工廠」,智慧製造技術取得關鍵突破。

在海上安裝方面,大陸建成了以7500噸大型單吊起重船藍鯨船、世界上最大下水駁船「海洋石油229」等爲代表的海上工程「艦隊」,固定式海洋平臺浮托安裝種類數量、作業難度和技術複雜性等均名列世界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