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31項惠臺政策 孫大千:另一波「生產資源爭奪戰」

上海東方明珠塔。(圖/記者徐政璿攝)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大陸近日提出惠臺31項政策,採取高規格待遇吸引臺灣人才前往對岸,引發業界討論。對此,國民黨前立委孫大千表示,中國大陸的「惠臺31項措施」當然有其隱藏的政治計算和考量;但是,更值得政府慎重注意的是,這恐怕只是全球另一波「生產資源爭奪戰」的開始。

在今年228國定假日當天,中國大陸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公佈了《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洋洋灑灑共31項,將大幅放寬在大陸的臺資企業個人各種投資經營工作的限制,提供臺商臺灣人「準國民待遇」,由於優惠範圍之大,引發臺灣社會討論。

對此,孫大千說,在行政院即將對中國大陸「惠臺31項措施」提出因應方案的前夕,我提出幾點看法供有關部門參考。第一,在全球化時代中,生產資源(包含人才、資金資訊)的自由流通,已經是每一個國家都必須面對的殘酷現實。任何異想天開的限制和障礙,只不過是井底之蛙的垂死掙扎罷了!

第二,做爲一個有志氣的政府,我們應該端出政策,改善環境,提供獎勵,留下本國的人才、企業、技術和資金,甚至更進一步的爭取全球的企業來臺設廠,吸引外國的資金來臺投資,挖角各國的人才來臺工作。第三,這些年來,臺灣企業出走,資金外移,人才流失的情況早已相當嚴重。只不過由於政府長期沈迷於政治鬥爭之中,所以,既不以爲意,也毫無知覺。

第四,中國大陸的「惠臺31項措施」當然有其隱藏的政治計算和考量。但是,更值得政府慎重注意的是,這恐怕只是全球另一波「生產資源爭奪戰」的開始,將來世界各國都會提出各種不同的優惠政策,來爭取臺灣的企業、技術、資金、和人才。請問,我們做好了應變的準備嗎?

第五,期待政府能夠以面對「全球賽局」的思維格局,來進行全方位的佈局變革,提升臺灣的整體競爭力。而不是「小鼻子眼睛」的陷在「兩岸對抗」的意氣之爭中而無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