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董承非最新觀點:對中國房地產偏樂觀,給主觀多頭“打氣”

過去兩年,可謂私募股票基金經理的“黯淡時刻”。

但在諸多黯淡的業績中,董承非管理的私募產品業績“力壓羣芳”。

雖然他的產品也是2022年中這樣“挑戰時刻”成立的,但產品大部分時間的淨值保持在1元面值以上。這在如今年份已經是鳳毛麟角。

用金融工具對衝了近兩年,低倉位了近兩年的董承非在農曆歲末會重新加倉股市麼?他對經濟、對房地產持何觀點。

去年初預測得到驗證

董承非回顧了2023年初睿郡資產的預判。當時的年度報告主要涉及兩個話題,其一就是能源革命。

當時董承非的結論有兩點:

第一, 由於2022年傳統能源的價格非常高,這個高企的趨勢不可能持續。

第二,原來新能源和傳統能源基本上在兩個各自維度上發展,2023年-2024年新能源會慢慢進入存量替代階段。

現在回看2023年,傳統能源的價格出現下跌,基本上符合預期。新能源對舊能源替代的增量也在增加,這使得過去一年中國火電市場增速處於弱增長態勢。

煤炭原油仍有機會表現

董承非同時認爲,最新數據是顯示,2023年中國光伏的裝機量遠超市場預期,2024年水電風電能夠滿足新增的電力需求。

在此他大膽預測,未來一年火電可能呈現略顯負增長趨勢。

映射在股票市場上,雖然上游的煤炭原油類上市公司因價格下跌,導致基本面數字下滑,但這類公司的估值實在太低。疊加這類公司分紅比較高,股價表現較爲搶眼,特別是在今年開年以來上游的資產表現強勁。

對房地產偏“樂觀”

董承非指出:睿郡資產對中國房地產市場走勢屬於偏樂觀預期。

他認爲,房地產市場對於中國經濟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中國絕對的支柱產業,整個產業鏈佔了中國GDP比重將近1/4,也是居民一個重要的財富載體。

中國居民基本上將超過一半的財富投資在房地產上面,因此對於對產業鏈上下游的影響舉足輕重。同時,房地產價格對於居民信心、消費意願,也有着關鍵性影響。

過去幾年,二三四線城市的居民可以體會到房價下跌,今年一線城市的居民對下跌將體會得更明顯。

所以他認爲,目前中國房地產處於“最後的調整”階段。

反觀股票市場裡的房地產板塊,連續4年下跌,港股房地產板塊指數遠遠跑輸遠遠跑輸市場寬基指數。

新房是“前瞻信號”

董承非分析稱:資產價格的調整有兩種模式,其一是陰跌模式,其二是快速出清的模式。對於房地產市場,睿郡資產傾向於後者出現的概率更高。

放在全球市場,董承非認爲,日本樓市屬於陰跌模式,調整時間跨度非常長。

反觀次貸危機下的歐美,由於快速出清,則演繹出不同的房地產調整模式。

董承非進一步預計,2024年中國商品房(住宅)銷售中樞或將落在9-11億平米的面積中樞。

他稱受到賣方研究的啓發,發現東北三省的房地產市場,自2018年期銷售面積開始下滑,先於全國市場調整,在2023年已有企穩跡象。

他預期,新房銷售永遠是一個先導前瞻性的指標,值得重點關注。

他還透露,睿郡資產對房地產走勢有如下預判:

其一,地產銷售大概率在2024年見底企穩;

其二,由於投資的滯後性,2024年地產對上下游的壓力依然存在;

其三,只要沒有明顯的負面情況,後續經濟新舊動能的切換會告一段落;

其四,從基本面的角度看,這應該是重大的基本面改變;

其五,資本市場如何反應,關鍵在於風險溢價。

主觀多頭策略有望告別“痛苦”

董承非還預計,上述邏輯一旦落實,會傳導到資本市場,並更多的反應爲投資者信心的回升。

具體來講,如果房地產的新房銷售建立企穩,主觀多頭基金經理對於基本面共識就會變多。

這改變了過去兩三年讓主管多頭基金經理痛苦的重要原因。

他還覺得2024年開始,經濟週期會往上走,不確定的無非是強度大小。

而隨着,經濟復甦,市場信心可能也會逐漸恢復。如果行業共識增多的話,將給主觀多投策略“打氣”。

他還提示,過去14年,公募基金的中位數收益率跑贏滬深300指數10年,這或許證明專業的管理人是可以在這樣的市場有超額收益的。

歷史的借鑑

董承非還提示,資本市場的漲跌從來很難判斷。

但有一個結論可能確認,就是目前指數確實是低位。

從風險溢價(PE的倒數-無風險收益率)的角度來講,這個指標處於歷史次高位。這說明投資者的機會成本在下降,市場對於不確定性有很高的“預期”。

他認爲,全球股市有兩個時期可以作爲當下中國投資者的借鑑:

其一是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漂亮50”資產帶來的啓示;

其二是中國2007年大牛市的歷史啓示。

具體來說,美股在上世紀70年代經歷了核心資產從泡沫到解離的行情,2017年-2023年A股的走勢可以與之類比。兩個市場的核心明星標的完全一樣,都是非常優質的上市公司,ROE指標較高,也就是賺錢能力強。

而此後美股70年代也經歷了包括:經濟增長降速,大企業強者恆強,行業集中度提升;經濟見底回升,企業盈利數據強勁;流動性較爲寬裕,機構投資者佔比提升。

兩國此前都經歷了炒題材炒概念的階段——最終迴歸到企業的質地進行投資。

縱觀美股70年代裡的十年,市場企穩以後,美股走出了歷史上最大的一輪小票行情。

再看如今的A股,也似乎出現一個“新特徵”:基本面越差的板塊表現越好,離機構視野越遠的板塊表現越好,市場風險偏好似乎在提升。這些和歷史都是相映射的。

再來看資金來源。兩國在不同時期的股票市場的推動,均由機構投資者不斷長大併成爲主導。公募基金在A股市場,從最初不到5%的話語權,最終漲至如今40%的佔比話語權,即是例證。

行情如何演繹?

董承非預計,未來市場行情如何演繹,取決於以下幾個關鍵點的表現:

1、經濟會如何孕育新興產業?

2、新興產業的孕育和發展時間多長?

3、有沒有一批小企業將從小長大?

4、市場風險偏好會提升嗎?

5、市場的風格是否可能發生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