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發現沒有,曾經轟轟烈烈的“垃圾分類”運動,現在已經擺爛了

垃圾分類運動曾一度成爲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是不是還有很多人記得四、五年前開始實行垃圾分類的時候的情景?

每一種垃圾都明確了屬於哪種,要是放錯了還有可能被罰款呢!

然而時至今日,許多地方的垃圾分類已經不像過去那樣火熱,甚至有點“開擺、擺爛”的味道。

這究竟是因爲人們對這一問題的關注有所下降,還是現實中的難題讓人望而卻步?

一、讓垃圾“各回各家”

城市越來越大,人口也越來越多,垃圾可是越來越多了。這可是個大問題啊。

大量的垃圾要是不經過分類處理,很容易導致污染環境,影響生態平衡。

生活垃圾中含有化工廢物、塑料、玻璃等危險材料,要是任意處置或者不分類直接亂放,會對土壤、水源、空氣等造成嚴重影響,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很長遠的威脅。

因爲垃圾降解要花很久,所以分類不僅能減少對自然資源的開採和對人類的危害,還可以節約能源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從而減緩全球變暖的速度,爲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二、其實已有先例

全球各地的垃圾分類都有自己的一套規矩。德國的垃圾分類超級嚴格,每種垃圾都有自己的回收日程。

比如說,可回收垃圾可能每週或每兩週才收一次,生物垃圾也是有固定回收時間的。

他們還搞了個“綠色點”系統,就是你回收可回收垃圾,還能得到一些小獎勵。不過,如果垃圾不好好分,就得準備被罰款了。

日本每種垃圾都有自己固定的回收日期,一般是每週或每兩週收一次。雖然回收時間不一樣,但是都有固定的安排。

美國也差不多,雖然垃圾分類標準各地不一樣,但基本上都有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有機垃圾等分類。

加拿大還推出了回收獎勵計劃,通過回收可回收物能拿到點小獎勵或者減少垃圾處理費用。這些辦法有效地降低了垃圾分類的重複率,大概能減少30%左右呢。

我國當然也不能落後了這種環保行動,早在8年前,我國就對垃圾分類工作提出了要求,當時有個《綱要》提出。

到2020年,我國各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及省會城市生活垃圾實行高效分類,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不低於35%。

現在,全國已經有快50個城市在搞“強制分類”了,這樣才能讓“垃圾分類”真正踐行起來。

三、怎麼就擺爛了?

時代變了,人們好像對垃圾分類這事兒沒那麼在乎了。大家都忙着談論其他的熱門話題,都沒幾個人記得這項曾經風風火火的“大行動”了。

特別是在有些地方,比如農村或者小城市,垃圾分類設施不夠完善,也沒什麼人指導,所以大家都不會分類,也懶得分類。

再說有些地方的垃圾處理技術也不成熟,就算分了類,處理不了分類後的垃圾照樣白搭。

大家辛辛苦苦學會分類,都扔的整整齊齊,到了垃圾場還不是又堆回去了,這樣人漸漸的就沒什麼動力去分類了。

垃圾處理這個行業啊,要是哪一環出了問題,就會影響整個垃圾分類工作的效果。

現在,我們國家垃圾處理這一塊還有不少問題。從人民的認知到負責分類的企業的處理方法,都有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

也就一二線城市的人還有垃圾分類的意識,但是最多就是小區物業的大爺在你扔垃圾的時候提醒你一句東西別扔錯垃圾箱,要是真扔錯了,他拿你也沒辦法。

小城市更別說了,雖然垃圾箱上印着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字,但是基本上是個擺設。

另外在一些地方,監管部門對垃圾分類工作的監管力度也不夠,導致一些單位和個人對這事不太認真,先不說獎勵制度了,就連懲罰制度都沒健全。

監管機制不夠有效,就給了一些人機會偷懶,這就更影響了垃圾分類工作的效果。

結語

垃圾分類曾經是那麼轟轟烈烈的一場行動,現在還有幾個人記得?

垃圾分類不僅有益於環保,還有助於實現可持續發展,時間長了還能提升我們每個人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促進城市管理現代化和智能化,不可以不貫徹。

只有從各個環節入手,垃圾分類才能一直都有人幹、有人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