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裁員、砍管線、停臨牀,跨國藥企“瘦身”計劃緣何仍在繼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實習生肖立羣 上海報道爲縮減成本,尋求新的市場增長點,精簡產品管線也是跨國藥企的一項重要手段。

近日,百時美施貴寶(BMS)在其第一季度報告中表示,計劃在2025年底前通過大規模重組削減15億美元成本,在全球範圍內將大約裁員2200人,佔總員工的6%。今年4月,BMS關閉了其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紅木城的癌症免疫學和細胞治療主題研究中心。BMS目前大約有12個項目已經停止或指定委外開發,包括其免疫療法Yervoy的後續版本、SIRPα和BET靶向藥物,並將在今年剩餘時間內繼續審查其產品線。

另據前聯拓生物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BMS在2023年底收回肥厚型心肌病藥物mavacamten大中華區權益的時候,也接手了聯拓該藥物團隊員工,但目前,該團隊人員已經優化了不少。“在我們的人被‘買’過去之後,他們進行了一波波清理。”

CIC灼識創始合夥人侯緒超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跨國藥企進行大規模裁員和精簡產品管線的主要原因包括對當前市場環境的一種反應,也有成本控制、戰略調整以及提升研發效率等不同因素的考慮。比如,現在的大藥企都在收縮自體研發投入,轉向對外引進其他小藥企的高成功率產品,這使得他們的研發團隊大大收縮。

“在中國,藥品的集採、醫保控費等政策也會對跨國藥企的業務造成壓力,從而促使這些跨國藥企進行戰略調整,縮減在華規模。”侯緒超說。

裁員仍在繼續

近年來,全球醫療健康產業融資遇冷,融資總金額進一步萎縮,回落到2019年的水平。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共完成醫療健康領域一級市場投資3076筆,累計融資574億美元,融資總額相對2022年,進一步收縮超2成。單筆事件的融資均額也從2021年的峰值0.35億美元跌落至2023年的0.19億美元,接近腰斬。

在此背景下,2024年,跨國藥企的裁員仍在繼續。BMS2024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2024年公司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5%,達到119億美元。其中Reblozyl和Opdualag的增幅分別爲72%和76%,分別達到3.54億美元和2.06億美元。但Opdivo的收入下降了6%,爲21億美元。

BMS在公佈一季報的時候宣稱,要進行組織管理結構重組,優化產品管線。

BMS並不是唯一一家進行大裁員的藥企。今年以來,跨國藥企的裁員仍在繼續。除BMS外,據Fierce Biotech發佈的2024年生物製藥企業裁員情況統計數據顯示,截至5月11日,2024年共有77家生物技術公司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了裁員,其中不乏諾華、羅氏、輝瑞和拜耳等大型跨國藥企。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裁員浪潮中,中高層管理人員及核心研發人員也受到影響。

據公開信息,5月9日,武田製藥在2023財年業績報告中提到多款產品遭遇專利懸崖。爲了緩解經營壓力,武田計劃簡化其員工組織方式,拿出約9億美元進行重組,並精簡其藥物管線,明確放棄TAK573、TAK981以及CAR-NK療法TAK007的血液腫瘤適應。武田披露,即將關閉聖迭戈研究中心,可能涉及340名員工。

今年4月9日,諾華稱,爲最大限度地發揮產品組合和先進技術平臺的價值,諾華計劃在未來2-3 年內重組其全球研發團隊,將團隊成員縮減1%~2%。該舉措將在瑞士總部削減約440個開發職位,並在美國削減多達240個職位。賽諾菲也在今年進行了5次裁員,計劃通過該措施從2024年到2025年底節省20億歐元成本。

繼在去年12月以430億美元完成了對抗體藥物偶聯物(ADC)製造商Seagen的收購後,5月9日,輝瑞發言人稱將對這家新收購的公司進行新一輪的裁員和組織架構調整,Seagen位於瑞士的總部將裁員74人,位於華盛頓州的工廠將裁員120人。

對此,有券商醫藥行業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近期各大藥企裁員消息頻出,從側面說明了跨國藥企正在經歷新一輪轉型陣痛期,跨國藥企爲了應對更多挑戰,相應的業務調整也在變得越加頻繁,與此同時裁員也就成爲了常態。

重視投資回報率

對於企業佈局者而言,目前,跨國藥企的“黃金時代”已經漸行漸遠,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企業需要考慮提升運營效率,在縮減人力成本的同時,也需要對非核心產品考慮進行剝離,以“降本增效”實現市場聚焦。爲更好地應對市場挑戰,除進行大裁員外,跨國藥企還採取了精簡管線、重組併購等措施。

今年4月,BMS關閉了其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紅木城的癌症免疫學和細胞治療主題研究中心。目前大約有12個項目已經停止或指定委外開發,包括其免疫療法Yervoy的後續版本、SIRPα和BET靶向藥物,並將在今年剩餘時間內繼續審查其產品線。

BMS發言人公開表示,“絕大多數”成本節約將來自BMS的傳統業務,而不是最近收購獲得的協同資產。就其投資渠道而言,他們將專注於提供更高投資回報的資產和項目。

吉利德今年已將CD47單抗magrolimab的6項試驗從管線中剔除。包括magrolimab聯合療法治療頭頸部鱗狀細胞癌、三陰性乳腺癌、結直腸癌等多項實體瘤研究和血液瘤試驗,即意味着徹底放棄了這款藥物的研發。此外,其CD19 CAR-T細胞療法Tecartus(Brexucabtagene autoleucel)治療罕見B細胞惡性腫瘤的II期籃子試驗(ZUMA-25)以及靶向CLL-1的CAR-T細胞療法KITE-222治療復發/難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R/RAML)的I期試驗也被剔除。諾華在一季度管線更新中,也將CD73單抗NZV930和CSF-1R抑制劑sotuletinib從管線中剔除。其中,NZV930正處於I期階段,曾被開發用於治療實體瘤,sotuletinib曾被開發用於治療ALS,已處於II期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在跨國藥企被砍的管線中大多處於早期臨牀階段,但也有處於III期臨牀管線的產品被剔除。例如,羅氏放棄了RG6168(薩特利珠單抗)治療重症肌無力的適應症的開發,主要原因在於其在III期試驗中未顯示出預期的臨牀療效。賽諾菲也將venglustat針對治療GM2神經節脂質沉積症的III期實驗終止。

對於暫停臨牀的現實性問題,上述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實際操作中,企業也需要考慮到企業的團隊、技術平臺、研發思路等諸多非量化指標。“如果項目推進到臨牀,並展示了充分的數據,對於後期開發成功率都會比較滿意,或者認爲在某個方面做得很好就一定會堅持下去。反之,如果各方面數據並不理想,對未來藥物前景迷茫,及時止損不失爲一條理智的道路。當然,也可以等到新的技術來了以後再擁抱它。”

整體來看,跨國藥企趨向於將研發重點放在投資回報率更高、更加受市場認可的產品管線上。“醫藥行業的集中度會進一步提高,重磅炸彈級藥品的持續推出對於市場的刺激作用和帶動效應會使得大家把資源更加向頭部集中,未來在各個治療領域都有可能出現類似減重、腫瘤領域裡的GLP-1和K藥這種王者級的藥品。”侯緒超表示。

尋找新增長點

儘管近年來新冠疫情已經過去,但對於全球醫療健康產業的影響仍在持續。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自2020年以來,市場中交易終止的項目仍在持續上升,從2020年的23項上升至2023年的93項。從技術類別來看,其中單抗、細胞治療領域終止項目數顯著增多。

“生物醫藥行業是典型的技術驅動型行業。新的技術突破往往在短期引發投資者過於樂觀的情緒,甚至引發熱炒和投機行爲。”上述分析師指出,隨着時間推移,一旦這些創新技術在考驗面前有所閃失,比如商業化概率降低、明星藥物的臨牀不及預期,投資者的信心就會逃離,甚至形成羣體性悲觀,同時也“誤殺”很多質地優良的企業。成熟如美國的生物醫藥投資市場,也難逃這種週期。

爲保證現金流,密集裁員、砍管線、停臨牀正成爲常態,但爲了推動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尋找新增長點也成爲各家藥企面臨的現實性問題,而對外授權和併購重組等方式已成爲跨國藥企“自救”的重要舉措,能夠幫助企業在短期內將資金集中在投資回報率更高的研發項目上。例如,在過去六個月中,BMS花費140億美元收購了Karuna Therapeutics,其治療精神分裂症的新藥將於今年9月獲得FDA批准。此外,BMS公司還完成了對RayzeBio的收購。另外,今年初,諾華集團宣佈已達成收購信瑞諾醫藥的協議。信瑞諾醫藥的核心資產包括兩款處於臨牀開發階段的藥物,即atrasentan及zigakibart(BION-1301),均用於治療IgA腎病。此次收購將擴大諾華在中國的腎病產品組合,豐富未來產品線。

對於大型跨國藥企而言,通過併購、許可授權獲取“外部創新”和“內部研發”具有一樣重要的意義,那麼, 哪些項目會成爲“香餑餑”?根據麥肯錫披露的數據,在2000年,對於當時全球最熱十大靶點,針對每個靶點的管線產品(包括總部在美國、歐洲和亞洲的公司)分別有5-11個。在2020年,對於最熱的前十大靶點,平均針對每個靶點的全球管線產品的數量高達20-60個。中國創新醫藥在過去幾年嚴重的研發扎堆之後逐漸迴歸理性,但是具有很大市場潛力的靶點(如GLP-1)必然會吸引大批的創新藥企和投資者。

另外,從歷史數據來看,全球創新藥收入的大約三分之一來自企業“內部研發”的產品,另外三分之二來自於併購與合作(包括授權許可)。對於全球前20名的跨國藥企,當前臨牀階段的產品數量中平均55%來自於“內部研發”,45%是來自於“外部創新”,但有些公司對外部創新的依賴度遠遠高於平均值,達到60%~70%。

“儘管雙/多特異性抗體、細胞基因治療等項目被砍,但這些賽道依然被跨國藥企重點關注。在面對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以及政策調控的背景下,藥企之間的競爭也愈發激烈。在全球醫藥交易治療領域分佈情況方面,抗腫瘤藥物是最受關注的治療領域,抗感染、神經系統藥物、免疫系統藥物緊隨其後。”上述分析師強調。由於新藥的研發前期需要鉅額的資金投入,以及長時間的臨牀試驗,醫藥產品從研發到上市的週期較長,因此具有很高的風險性。

對此,侯緒超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強調,跨國藥企通過裁員和精簡產品管線等舉措,短期內可以作爲降低成本、提高運營效率的手段。長期而言,藥企仍然是需要依靠創新藥物的研發和市場推廣來實現業績的持續穩定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