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位觀察 | 邵宇:美聯儲加息週期接近尾聲,但並沒有結束

*本站財經智庫原創文章轉載需經授權。本文不構成投資決策。

出品|本站財經智庫

編輯|嶽佳彤 主編|楊澤宇

本站財經智庫《C位觀察》節目一一看C位大佬解讀C位大事。獨家對話智庫頭部經濟學家、企業家、各個領域KOL,解讀時下熱議的財經和社會問題。

NO.024 對話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

60S要點速讀:

1、現在美國核心通脹還比較高,硅谷銀行、簽名銀行(signature bank)的倒閉暫時沒有醞釀成系統性風險。美聯儲的當務之急是把通脹控制好。加息週期並沒有結束,現在可能慢慢接近尾聲了。

2、從避險端來看,美元和黃金的表現還是比較強勢的。去年美元指數漲到113的時候,黃金也沒大幅下跌。今年美元指數稍微低一點,黃金不斷地創新高。

3、美元在近期遭受了不同國家的拋售,背後有兩個原因。第一,美國有濫用自己貨幣霸權的傾向,它把整個的貨幣“武器化”。第二,美聯儲發行大量美鈔,稀釋了購買力,同時,美國又購買了全球大量的實體商品,這是一種非常囂張的特權,大家可能心懷不滿。

正文:

美聯儲加息週期並沒有結束

2023年5月3日,美聯儲5月FOMC會議決定加息25個基點,上調聯邦基金利率區間至5.0%-5.25%,利率回升至2006年6月以來的高點。這一議息會議延續了加息的勢態。這是因爲現在美國核心通脹還比較高,硅谷銀行、簽名銀行的倒閉暫時沒有醞釀成系統性風險。美聯儲的當務之急還是把通脹控制好。加息週期並沒有結束,只不過現在可能慢慢接近尾聲了。

雖然美國就業放緩、通脹下行,從數據來看,美國可能會有一些衰退的風險,但是畢竟美國的核心通脹仍需抑制。而且過去30年的通脹中樞在2%,這意味着加息週期還需要維持一段時間,才能從需求的角度把整個通脹壓回到2%的水平。

當然,過去30年大穩健時代2%的通脹中樞,未必適應於現在的供應鏈和整個歷史轉型的背景,美聯儲需要對自己整個貨幣政策的框架做一些優化。如果美聯儲能夠比較靈活地處理它的通脹中樞,比如調高到3%,那麼貨幣政策就不需要承擔那麼大的壓力。

我們一直都認爲通貨膨脹可能是一箇中期的現象,所以做“6月份就是加息終點”的判斷爲時過早。除非通脹回落到了3%、4%的水平,到時候再做判斷也不遲。

從歷次金融危機來看,全球主要的金融動盪都是美聯儲快速加息導致的,包括2008年的次貸危機也是這樣。上一次整個利率的高點不過是4%,這次已經快5%了。去年美國資本市場股債雙殺,某種意義上就是一次“金融危機”。當然美股美債的估值過高也是一個問題。

對於其他的市場,比如去年中國股票和債券市場都受到不小的衝擊,包括理財底層資產也受到了信用風險的衝擊。某種意義上說,快速的加息,多多少少會引發金融市場的變動或者是衝擊。其實過去歷次美聯儲的迅速調息,倒閉的金融機構非常多。

美元和黃金的表現仍然比較強勢

大類資產主要分爲風險類和避險類,避險類就是美元和黃金。黃金錶現得還是比較強勁的,去年美元指數漲到113的時候,黃金也沒大幅下跌。今年美元指數稍微低一點,黃金不斷地創新高。這說明,大家對未來仍然持有不確定性,包括對通脹還存在着擔憂。從避險端來看,美元和黃金的表現應該還是比較強勢的。

風險類資產主要是股票和基金,其實美股還處在一個修正的過程中,中國股市呈現出一些結構性的行情。所以今年看來,如果風險資產性價比合理,還是可以做一些配置,但是不宜做太激進的投資,因爲在美聯儲加息的最後幾根稻草掉下來之前,還要保持一個謹慎的心態。

對於大宗商品來說,現在PPI已經從高位回落,考慮到全球現在在需求緊縮,處於衰退的背景,大宗商品的空間可能也會比較有限。固定收益指的是債券,去年美債利率快速上行,今年上行的空間不會再像去年那麼大了。但是在美聯儲停止加息之前,債券可能還會面臨着一定資本損失的可能性。

2023年4月,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對全球經濟作出了悲觀預測。報告認爲,幾乎所有推動進步和繁榮的趨勢都在衰減。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英德米特·吉爾則表示:“世界經濟面臨失去的十年。”究竟是什麼讓世界經濟發展陷入了當下這樣一個困境?

第一,全球化遇到的困境。過去在整個全球化3.0的過程中,資源國供應資源,消費國用美元進行購買,中國、德國、日本開足馬力生產,這樣看起來就很“甜蜜”,全球供應鏈效率高、速度快。現在因爲整個供應鏈被切開了,大國之間的競爭衝突也非常激烈,所以資源國、消費國和生產國之間需要再次去尋求平衡,這個平衡可能意味着供應鏈的再調整,而在這個過程中,成本就會上升,效率會受到明顯的損失。

第二,過去全球化高歌猛進,大量的量化寬鬆帶來貧富分化加劇,可能會壓制窮人消費的能力,形成了一個比較分裂的世界,這可能也會使得整個的復甦並不穩定。

最後,大量的量化寬鬆所形成的債務週期,使得很多債務很難延續,高企的債務如果出現違約,那就是一輪又一輪的金融危機。而危機必然會減少產出和抑制增長。

美國經濟比大家想象的更有韌性

美聯儲從去年9月份開始已經出現了連續虧損的狀態,現在更是出現了自成立以來的第一次資不抵債的局面。考慮到美聯儲貨幣政策持續的調整,它所持有的各種資產,如美國國債、MBS(抵押支持債券)等的的價格都發生了重估。我們知道,如果利率上升,這些資產的價格可能都會調整,相比負債端而言,這些資產端就減值得更加嚴重,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資不抵債的情況。

畢竟美聯儲有這麼多的儲備分支機構做支持,其實這些債券大部分是它持有的,或者做更多的發行來償還這些債務。因此,它更多顯示的是會計的虧損。大家也可以想象,只要這個經濟體存在下去,美聯儲的信譽度受到的影響並不是特別大,可能更多的還是受到債務上限的影響。

大家也不用太擔心美聯儲本身的盈虧和可持續經營,畢竟一直是支撐龐大美元體系的中樞。美國經濟比大家想象的更加具有韌性,包括它的企業和創新系統。對於市場化的經濟體而言,波動是很正常的,它都有一輪一輪的繁榮和衰退。現在看來,其實每次美元指數走強或走弱,它自己受到的影響有限,受到衝擊更大的可能是其他的周邊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

當下,不管是SVB(硅谷銀行)還是一些商業銀行的風險,這都是一些美元結構性病症的表現。但是會不會立刻導致整個系統重啓或者是變化?關鍵在於大家找不到一個更好的、立即就能替代以美元爲主的貨幣體系方案,所以繼續忍耐這樣一個霸權體系。在有更爲明確的替代方案之前,去談美元的危機,略微顯得不太成熟。

警惕貨幣霸權的濫用 正在把貨幣“武器化”

美元在近期遭受了不同國家的拋售,背後有兩個原因,第一,美國有濫用自己貨幣霸權的傾向,它把整個的貨幣“武器化”。比如說:在俄烏衝突當中,美國凍結俄羅斯海外的美元資產,對俄羅斯構成了巨大的殺傷力。當然這種武器用來威脅是沒問題的,但是如果真的使用它,其實會導致全球對美元的質疑增加。

第二,美聯儲發行了大量美鈔,稀釋了購買力,美國又購買了全球大量的實體商品,這是一種非常囂張的特權,大家可能心懷不滿。資源國和生產國之間做生意,還要通過消費國美元來做,似乎有點繞彎子,不如大家直接做。比如說油俄羅斯賣石油給中國,那就用人民幣、盧布或者黃金結算就好了,不用再從美元繞一圈,這是“天下苦秦已久”。

美元取決於它自己的消費能力,也就是它的信貸、借債。當然在這個背後,美元整個的信用是由它的科技和企業,由它的軍事力量和教育力量做支撐的。資源型國家,比如沙特、俄羅斯,它的貨幣更多的是靠原材料的儲量,比如通過石油、大宗商品的總量來進行貨幣估值。對生產型國家,像中國、日本、德國,是根據它製造業的產能,也就是它向全球供應商品的能力來決定其貨幣的總量以及信用。美元是比較特殊的,它既有綜合實力的加持,也有自己產能和債務持續性的綜合的一種體現,所以美元縱橫世界這麼久,可能也是一種綜合能力的投射。

一種貨幣成爲定價貨幣有非常長的歷史,像英鎊200年,美元也差不多100年。它一方面取決於全球的貿易網絡的支付習慣,另一方面取決於整個經濟體能提供多少金融資產,特別是美元資產,來供應全球流通需要。現在,美元在全球結算當中的份額佔到85%,但美國的經濟總量不超過全球的20%,這種在位的優勢非常明顯。如果一種貨幣要挑戰美元,恐怕也要花類似那麼長的時間,比如說大家以前嘗試過歐元,嘗試過日元,都只起到了一個局部的作用。關鍵就是你得找到一種其他的可替代的東西,不管是黃金還是SDR(特別提款權),或者人民幣。但是目前來看,可能還需要漫長的道路。

本站財經智庫(微信公號:wyyjj163) 出品

本站財經智庫是本站新聞打造的財經專業智庫,整合本站財經原創多媒體矩陣,依託於上百位國內外頂尖經濟學家的智慧成果,針對經濟學熱點話題,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解讀,打造有態度的前沿財經智庫。歡迎來稿(投稿郵箱:cehuazu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