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9協商焦點:氣候融資誰來買單引分歧
COP29氣候融資各方角力應由誰買單。(圖片來源/UNSPLASH)
氣候融資議題是第29屆聯合國氣候高峰會(COP29)預定討論的主軸,但資金形式、基金總額、主要金援者、受援者等細節,各國都存在着巨大分歧,到底氣候融資應該由誰買單,還有待商榷。
根據聯合國氣候公約指出,已開發國家需要向開發中國家提供減緩及適應氣候變遷的資金,但隨着相關成本大幅增加,現在發展中國家每年需要至少2.4兆美元,才能應對接踵而至的氣候危機,因此會議上一個又一個的島嶼國家叫苦連天。
格林納達總理迪肯·米切爾 (Dickon Mitchell)表示,該國維持長達15個月的乾旱,隨後5級颶風貝里爾(Hurricane Beryl)報到,不僅造成重大損失外,甚至有人因此喪生;另外像是克羅埃西亞、西班牙、波斯尼亞等地,因洪水、熱浪侵襲等問題層出不窮,因此各國希望能儘快制訂出新的集體量化目標(NCQG)。
目前的貢獻名單是根據1992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成員資格確定的,這也表示實際上僅有23個國家要義務提供氣候融資,包括西歐、美國、日本、澳洲、加拿大、紐西蘭與少數歐盟成員國。
原先以「附件一」與「非附件一締約方」進行劃分,是因爲「附件一」國家幾乎都是歷史上最大的排放國,但過去30年裡發生了變化,中國及某些海灣國家被認爲該開始爲氣候融資做出貢獻。
那目標金額怎麼制定?一般來說,發展中國家大多推動公共補助形式的融資,除了是可靠的資金來源外,也不會有陷入債務困境的危機;另一方面,已開發國家認爲,只有「私人企業投資」才能接近1年2.4兆以上的目標,但通常貧困國家的氣候調適計劃對私人企業並不具有吸引力(例如建造海堤),且私人企業不受《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和《巴黎協定》的約束,因此私人企業反而會成爲「新集體量化目標」(NCQG)中的風險變數。
「新集體量化目標」原訂於2025年前確立新目標,因此COP29正如火如荼地協商中,到底氣候資金由誰買單?馬上就會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