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8/友邦馬紹爾:海平面上升後有些島嶼該分手

馬紹爾羣島共和國天然資源暨商務部長錫克說,身爲羣島國家,他們得決定拿有限資源來爲哪些島嶼建防坡提、哪些島嶼必須放棄。願景工程記者劉十賢╱攝影

男孩爬上高聳入天的椰子樹,在標高7.4公尺處掛上標記。這道標記是格陵蘭全面冰融後,全球海平面將上升的高度。男孩的家鄉、平均海拔兩公尺的馬紹爾羣島共和國,勢必就此沒入世界地圖的藍海中。

臺灣美妝品牌歐萊德前進友邦馬紹爾拍攝氣候變遷紀錄片,杜拜時間2日晚間,在工研院舉辦的COP28周邊會議中播放,馬紹爾羣島共和國天然資源暨商務部長錫克出席發表演說,工研院、國合會、中經院等單位則在會議中分享臺灣協助他國減碳的經驗。

錫克說,沒有了土地,家庭和文化都會消失了,最後國家將一無所有。身爲羣島國家,現在他們得決定拿有限資源來爲哪些島嶼建防波堤、哪些島嶼必須放棄,「這是很困難的一件事。」

馬紹爾在COP28發佈第一份「國家適應計劃」,列出未來20年爲適應氣候變遷所需的建設,也期望在國際場合喚起國際關注,錫克說:「這不只是關乎馬紹爾羣島,全球都在面臨相同的危機,必須共同努力。」

歐萊德創辦人葛望平表示,馬紹爾的碳排量只佔7ppm,卻要承受如此大的壓力,非常不公平。他說,根據科學數據,升溫1.5°C幾乎已成定局,葛望平認爲,不是突破後就算了,人類要正視升溫超過兩度後,如何繼續生存的問題。

葛望平說,全球將近40%人口住在沿岸地帶,不可能靠移民解決問題,真正要做的是減少碳排放。

臺灣雖非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締約國,仍不間斷研發減碳技術,進而協助他國建構基礎建設,加入全球淨零行列。

工研院綠能所資深工程師胡斯遠說,工研院的使命是促進產業增強及轉型,針對風電需求開發氣象預報系統、離岸風電場生態調查指南,試圖透過專業技術,減少投資的不確定因素,「當再生能源產業能夠盈利,纔會吸引更多人進來投資。」

國合會技術合作處處長顏銘宏分享國合會駐馬紹爾團隊的多項永續專案,一是協助當地回收廢棄塑膠,再生爲植栽盆等用具,解決回收場地不足問題。另一項計劃則引進農業技術、建造示範農場,提升當地人食用蔬果習慣。

顏銘宏說:「國合會也重視教育培訓當地人才,確保這些計劃能持續運作。」

中經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良則試圖找出「直接金援」之外的氣候國際合作模式。國合會數年前曾在馬紹爾推動「家用電源效率與再生能源計劃」,提供貸款幫助馬紹爾民衆汰除家中老舊的高耗能設備、購置太陽能版,減排之外更創造出許多再生能源相關的當地就業機會。

劉哲良說:「政府直接給錢做計劃當然最快,但國家資源有限,如果援助方也能從中獲益,就能吸引民間企業加入,驅動更多國際合作案。」

因此,中經院、工研院和清大合作,以科學方法,研究上述案例中減少的碳排、創造的供應鏈價值及就業機會,希望能夠梳理出一套「雙邊合作」的商業模式,用來擴大非官方的國際氣候合作。

工研院綠能所資深工程師胡斯遠。特派記者 林奐成/攝影

中經院綠能所劉哲良。特派記者 林奐成/攝影

國合會技術合作處處長顏銘宏。特派記者 林奐成/攝影

清大科法所教授範建得擔綱主持本場周邊會議。特派記者 林奐成/攝影

歐萊得董事長葛望平。特派記者 林奐成/攝影